APP下载

幼儿园教学中的音乐欣赏

2023-05-30吴泳璇

音乐爱好者 2023年1期
关键词:动作幼儿园儿童

吴泳璇

美国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学者詹姆斯·慕塞尔曾在其音乐教育心理学著作《学校音乐教学的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音乐教育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里,“欣赏”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

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往往很单一,教唱歌的活动特别多,大致以教与学相结合的模仿式学习为主。针对幼儿园的音乐教学现状,我主要从艺术领域的教育意义、音乐欣赏的重要性、音乐活动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制定等方面逐步实施。

艺术领域的教育意义和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艺术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内容之一,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已被广泛接受。音乐堪称“人类的第二语言”,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儿童的成长也同样需要音乐的滋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艺术学习与发展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对音乐的欣赏、表现以及创造性地表达是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重要目标。从最初的喜欢听、喜欢看,到愿意模仿、愿意参与;从节奏单一、内容简单的唱歌,到动作协调、手脑并用的律动;从组织有序、队形复杂的集体舞蹈,到即兴乐器伴奏、创造性歌舞表演……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使得音乐教育成为幼儿园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使得教育实践者愿倾其全力去探索、研究。

“听”是接受音乐的最直接的方式。根据早期音乐教育做过的统计显示,三四岁是发展孩子听觉能力的最佳时机,之后会逐渐递减。儿童的音乐听力水平与他们的先天素质和年龄增长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环境和教育对他们的影响。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

有的教师认为,给孩子听的音乐一定要选比较简单好学的儿童歌曲,其实不然。有时听一部交响曲并不比听一首歌曲难,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坦言:“只有最好的才是最适合儿童的。”好的作品,无论是交响曲、合唱曲、器乐独奏曲还是民谣,都可以让孩子欣赏。标题性强、形象鲜明有表现力的作品更容易获得孩子们的喜爱。例如《钟表店》中,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节奏型共同呈现出了各类钟表的声音,一时间热闹非凡;《彼得与狼》中,孩子们很快就能透过作品识别出音乐中不同的动物形象。

音乐按形式可以简单地划分为歌曲和器乐曲两大类,其中都有无数的优秀作品供我们参考。歌曲如《小燕子》《卖报歌》等,器乐曲如《牧童短笛》《赛马》等。音乐按国界划分,有中、外两大类,其中又有现代与传统之分。《健康歌》《小鸡出壳》《泡泡不见了》等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现代歌曲,欢快的节奏和有趣上口的歌词让他们爱唱爱跳。但传统音乐不能就此被束之高阁,音乐应立足于根本,否则就会犹如一艘船失去了返航的母港。中国民乐中有许多传统的作品如今听来仍然具有震撼力,如《金蛇狂舞》《喜洋洋》《黄河大合唱》《梁祝》等,可谓经久不衰。当然国外一些优秀作品如《欢乐颂》《土耳其进行曲》《卡门序曲》等也深受孩子们喜爱。

对于一些结构复杂但又有可取之处的作品,教师可做一些改编工作,使其更接近于儿童的接受能力。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音乐进行删减压缩,将其中有特色部分裁减出来,或将它们重新进行合理地“拼接”。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

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从让儿童喜欢音乐,逐渐培养他们热爱并理解音乐,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教师应使孩子们有机会去获得更为全面、丰富的经验,同时发展他们自己个性的体验。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可以适度减少概念性的内容。

那么,欣赏每首乐曲所达到的目标是否要一致呢?我认为每部音乐作品都有它本身的特色,有的在于它的结构,有的在于它的旋律、音色,欣赏不同作品的目的应该有所不同。比如:通过欣赏《金蛇狂舞》让儿童感受乐曲“ABA”的三段体结构特点;通过欣赏《拨弦》《梁祝》让儿童认识小提琴的音色特点,并感受两种不同的演奏方法所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欢乐颂》是贝多芬谱写的著名作品之一,欣赏之余不妨让孩子们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有所了解。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

引导儿童安静欣赏音乐

欣赏音乐的首要条件就是安静的环境。教师首先要稳定儿童的情绪,引导孩子们认真倾听。从孩子们的入园阶段开始,就要在班级里培养良好的音乐常规,活动常规培养得好,是开展好音乐教学的关键之一。

注重介入引导的方法

其一,向儿童提供适宜的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在这里,态度不仅是指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一种与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相“贴切”的态度。如果作品是比较宁静、安详的,教师的态度就不应该表现得太“夸张”、太“戏剧化”。

其二,向儿童提供各种适宜听辨的语言线索,以便更好地激励和引导儿童集中注意力地倾听并愉快地享受。如教师可以在引导儿童听辨《惊愕交响乐》的轻重形象时问:“听听看,什么时候是大大的狗熊打大大的鼓?什么时候是小小的老鼠打小小的鼓?”

其三,向儿童提供各种材料。其中不仅应该包括音乐作品的音响材料,还应该包括其他帮助孩子们欣赏和感受音乐的辅助性材料,如美术材料、文学材料等。有的音樂作品光靠讲解分析是非常抽象又枯燥的,可通过图示、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家理解其中的奥义。如欣赏民乐《金蛇狂舞》时,教师可以通过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与音乐相映衬,很快让孩子们感受到B段中的对话应答形式,在音乐中体验到充分的乐趣。

善于运用动作等多感知通道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一般较多选用的辅助通道是动作。动作是音乐感知、体验的工具,动作参与对于儿童来说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在音乐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不要因为创造动作的过程太长,学习的动作太难等“喧宾夺主”的做法而干扰了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一般情况下,作为教学难点的动作应先进行“前置学习”;

2. 当儿童独立探索有困难时,一般应该由教师先“带做”;

3. 一般应该首先做“整齐划一”的动作,以便于教师发现探索有困难的儿童并及时帮助这些儿童。同时,这样做也便于儿童较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集中;

4. 一般情况下,避免在儿童还不熟悉的时候做空间流动。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他们用动作探索音乐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和分散注意力;

5. 所有在音乐活动中应用的动作对儿童来说都应该是没有技术和记忆负担的。

如让儿童在回忆自己熟悉的街道、公园、幼儿园等美丽景色后再用绘画或文学语言把自己想象的事物表象描摹出来,最后再请他们跟随音乐用动作将这些想象表现出来。在这两项活动中可以要求儿童在表现音乐结构和性质的同时尽量表现自己独特的想象和情感,并可要求发展较好的儿童尽量避免与其他同伴雷同。

引导儿童对不同的音乐进行比较

我们都知道每部作品都有各自的特色,表达的情绪有的相似有的不同。我们在听圆舞曲、摇篮曲、进行曲时可以问儿童:“它们的区别在哪儿?听每种乐曲时想做什么动作?哪些乐曲听上去感觉差不多?”当儿童具备一定音乐经验时,可进行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孩子们获得简单作品归类的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记忆力,丰富自身的音乐想象力。

重复欣赏乐曲也是十分必要的方式

只有通过重复,当儿童熟悉了音乐作品,才会开始喜欢它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听到一首熟悉的乐曲时所表现出来的高兴劲儿。每重复一次,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印象便会逐渐加深,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觉察作品中新的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无论是唱歌、打击乐还是律动都离不开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审美结果是一种整体性的体验。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努力加强整体审美情境的建设,努力遵循審美感知、体验、表现、享受的整体化规则,以使师生能够共同融入音乐的整体审美情境之中,并在其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动作幼儿园儿童
爱“上”幼儿园
动作描写要具体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