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审美鉴赏中的教学策略
2023-05-30刘锦乡
刘锦乡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字精美的组合,将其本身的审美特征表现到了极致,也因此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语文教育中美育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选入课本的古诗词篇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学生难以真正领悟优秀古诗词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古诗词审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加强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美,使其运用想象和联想力,领悟诗词意境美和情感美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 审美鉴赏 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所谓人文性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心灵得到净化。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生来就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同时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也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古诗词中大多蕴含了诗人淡泊名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等高尚情操。因此,古诗词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最佳载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受到功利化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缺乏对古诗词美的关注与体验,因而学生的审美能力无从提升。因此,本文以“古诗词审美鉴赏中的教学策略”为题,针对传统课堂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一方面希望能为古诗词教学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关于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最终孕育学生美的心灵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基于审美鉴赏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作为连接古诗词与学生的桥梁,却在教学中存在着忽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等情况。另外,学生作为古诗词审美活动的另一重要主体,在教学中存在阅读量过少、缺少对古诗词文本的品位鉴赏及重背诵轻诵读的问题,难以体会诗词之中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核心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核心素养”的概念进入了中学语文教育领域,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成为各门学科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审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发现、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但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却没有得到教师的较大重视,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教参为主进行诗词鉴赏等问题,导致学生很难发现诗词内涵之美,不利于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的提升。
2.重视知识积累,缺失审美鉴赏教育
在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以相关基础知识的讲解为重点,在课上花大量时间去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虽然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花费大量时间介绍相关知识导致学生真正去诵读和赏析诗词的时间减少,不利于其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此外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词牌名、曲牌名以及相关典故的讲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展学生关于古诗词方面的知识,但反复讲解学生熟悉的知识点,会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导致对古诗词的学习失去兴趣。由于功利化的教学目标,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1.阅读量过少,缺少对古诗词的品味鉴赏
虽然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对古诗词的阅读若仅停留在教材中远远不够,而初中生学业任务繁重,很少有额外的时间进行古詩词方面的课外阅读。课内外古诗词阅读量的不足,导致学生难以真正走进诗人所描绘的绝美意境,难以品鉴古诗词的内涵美,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古诗词方面的阅读和审美鉴赏。
2.重背诵轻诵读
背诵”与“诵读”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大不一样。“背诵”作为较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指将原文内容一字不落的背下来,而“诵读”作为一种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运用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感知诗词所描写内容的同时,对其所表达的情感有所感悟理解。但在古诗词学习中,学生为应付考试,往往只是单纯的背诵记忆古诗词,而不是带着情感去诵读、去感悟。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诵读也值得教师进一步深思。
二.古诗词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缺失的原因
只有从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中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策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主体出发进行分析,发现教师方面主要存在教学理念功利化、缺乏古诗词审美底蕴以及过于依赖教学参考资料等原因,而学生方面主要存在学习目标功利化和古诗词审美基础薄弱等原因。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学理念存在功利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方面存在教学理念功利化的问题。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只侧重指导学生背诵默写常考古诗词名句等机械记忆现象,学生和古诗词之间始终隔着一堵高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在枯燥的课堂中消失殆尽。纵观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教师以考试为指向进行教学,教学重点不免就落在考纲规定的重点篇目上,而忽视了古诗词审美鉴赏的教育,导致学生的审美体验落空,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审美鉴赏的情趣。
2.欠缺古诗词审美底蕴
选入教材的古诗词积淀了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其底蕴是厚重的,给人的教育也是多方面的。深入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厚内涵必定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当下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养成阅读史学来扩充知识的习惯,知识的积淀自然就不够全面,也难以深入全面的对古诗词做出解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此外,由于对诗词基础知识了解不足,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意象美时,也难以从意象的源流讲起,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意象的真正内涵与美,同样,教师如果对作者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课本教参的介绍上,也就很难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境况,以致于无法深入理解古诗词表现的情感美。
3.教师过于依赖教参资料
许多教师在进入工作后对教参资料过于依赖,对古诗词的相关鉴赏解读唯教参为权威,更有甚者教师对教参的错误解释不加思考直接灌输给学生,离了教参教师便不会进行教学。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丧失了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也以教参为指引、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很难与古诗词碰撞出审美的火花,很难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也便无法使学生获得独立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体验。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习目标功利化
在升学的严峻形势与家长的殷切期望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普遍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的导向。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学生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古诗词的审美鉴赏模块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较少,加之不重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所以对古诗词的学习并不重视,也不能够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关于古诗词的审美鉴赏方面,功利化的学习目标导致学生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无从提高。
2.古诗词审美基础薄弱
学生古诗词审美能力的缺乏,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古诗词审美基础薄弱。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初中生古诗词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是小学过渡到中学的学生尚未具备独立的古诗词审美鉴赏能力,对相关审美鉴赏方法没有完全把握,因此在古诗词审美鉴赏的教学中,学生无法对诗词进行全面赏析,难以领略诗词之美。
三.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前文提出的问题和新课标提出的这一要求,教师在古诗词审美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习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诵读优秀古诗词中,领略诗词语言和音韵之美,从而激发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揣摩诗词意境,能够用直白的语言描述诗人所写的图景,对诗词语言和意象进行审美鉴赏,挖掘其深层内涵,深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一)加强诵读,以情入诗
宗白华说:“美是一种直觉。”因此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蕴含的美,教师首先要改变其功利化的教学理念,不要只侧重于机械记忆常考的古诗词句,而应该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使学生做到爱读诗,会诵诗。诗歌作为文学世界永恒的经典,其语言精炼,韵律和谐,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和谐动听,便于人们吟诵记忆和流传。因此,教师要把诵读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词的音韵美和情感美。诵读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诗词内容和体会诗人情感。
基于此,教师应把诵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学生自由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之间的碰撞,形成对古诗词的初步认识,对古诗词美的初步体验;第二阶段就要让学生有规矩的读,即带着相关的目标与要求诵读古诗:正音、划分节奏、找出韵脚等;第三阶段为教师指导范读,即教师对第二阶段学生诵读过程中在语速、节奏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纠正,给出改进建议并进行示范朗读;第四阶段要综合运用多种诵读方式,要求学生进行个别读、小组与班级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交织运用,并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找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五阶段是配乐再朗读,在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的基础上,借助相关的音乐再进行朗读,以便深入體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美。
加强对学生古诗词的诵读与指导,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生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感知古诗词音韵美的情趣,有助于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音乐美与意境美。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揣摩意境,品味语言
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即诗人将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描绘的表层情境统一在一起,将“意”寓于“境”之中,强调诗人和作品之间既有文字交流也有情感交流。
揣摩意境,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出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也就是“意象”。叶嘉莹先生说过,“意象”绝对不是简单的语言重复,它在不同的诗词中,就生出不同的含义。比如 “秋”作为古人最爱吟咏的时节,在诗人们的笔墨下,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意象,如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张继手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叶绍翁的“萧萧梧叶送寒声“,以及“落日”、“黄花”、“草木黄”、“霜叶红”等。“意象”作为通向“意境”的钥匙之一,是古诗词审美教学中揣摩意境的基础,但是由于诗词中意象内涵丰富以及古诗词语言常有变换词序,减少成分,压缩文字等情况,使学生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一时难以理解其深层内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描述,将诗词中的意象连缀成画。比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词人所描写的酒、风、雁、黄花、梧桐、雨等意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意象连缀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即在乍暖还寒的时节,词人一人独坐园中饮酒,寒风袭人,就在这时一行大雁从头顶飞过,却勾起了词人的心绪,低头思量之间看到树上的黄花也早已凋落,堆得满地、蒙蒙细雨拍打着梧桐,更拍打着词人,黄昏时刻只有词人独自守着窗儿思量。词中的每一个景物都寄寓着词人的愁思,学生只有从这些意象入手才能初步把握词人所要表达的意境。
其次,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词所描写的画面,把握诗的意境。古诗词主要通过意象反映生活,表达感情,但这种意象往往内涵丰富,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比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时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宁静的春天,柳树刚刚发芽,成双成对的黄鹂站在枝头鸣叫,在蔚蓝广阔的天空下,一只只白鹭在天际中自由飞翔,进而体会诗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所要表达的轻松愉快的心境、一派生机盎然,万物奋发向上的早春盛景。
最后品味语言,发掘深厚内涵,深入领会诗的意境。古诗词具有高度凝练的特征,即古人十分讲究炼字,往往运用一个字、一个词来表达诗词丰富的内涵,进而传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比如我们熟悉的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在这里用“敲”字而不是“推”字,是因为用“敲”这个字更能凸显出环境的幽静,以此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反复推敲,既要理解字面的意思又能理解深层内涵,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三)体会情感,培育悟性
古诗词中通常含有大量的意象,而意象恰恰承载着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诗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意境,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助于深入品悟古诗词的情感美。
首先要唤起学生与诗人间的情感共鸣。诗人对于古诗词的创作通常来源于生活,而中学生也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对于诗词中的景物以及诗词所蕴含的的思乡、送别、爱国等情感并不陌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诗人的情感,就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从而建立起诗词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诗人在诗词当中所传达出的情感。
其次要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温秀珍认为“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相结合可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知人论世,指在新课开始之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本首诗的背景和心境,引导学生站在诗人所处的时代,怀揣着诗人的情感抱负,准确的感受和理解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进而真正的体会古诗词的情感之美。
参考文献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1):158-160.
[4]季爽.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龙湖中学为例[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8.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