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改革劳动教育的实践
2023-05-30陈佳妮
陈佳妮
摘 要:“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改革,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路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社会整体缺乏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和队伍不健全,保障体制不完善,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佳。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基于“大思政”格局,积极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完善课程体系与育人队伍,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营造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思政与劳动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与劳动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学生学习劳动知识与树立劳动精神的渠道较为有限。其一,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创新实践性,导致劳动教育难以顺利开展。其二,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将劳动教育安排在教学计划中,但一些教师仍采取机械式授课方式,只是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劳动教育效果不佳[6]。其三,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思政与劳动课程的联系不够密切,使得学生对劳动内涵与本质的认识产生偏差。
(三)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缺乏
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是劳动教育最为特别、最为生动的教材。但就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不完善、育人体制机制不健全是普遍现象。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师数量有限,鲜有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多数劳动教育课程由辅导员、思政教师或其他课程教师兼职[7],而外聘劳动教育专业教师或内部教师转岗的周期较长,教育效果提升缓慢。尽管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对专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其培训与考核机制尚不健全,劳动教育进展缓慢。
(四)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不健全
当前,虽然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了大量劳动教育内容,但教学计划的落实往往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学生参与劳动教育与实践的积极性有待提升。其一,一些高职院校采取物质化方式评价学生劳动实践成果,利用物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欲望,使得劳动教育偏离了其本质。例如,一些高职院校采取检查扣分制度要求学生保持宿舍卫生,以物质奖励或学分形式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忽略了对学生劳动品质与态度的引导和教育[8]。其二,劳动教育各参与主体暂未形成强有力的合力,劳动教育多存在于课堂或学校,并未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和家庭存在较为明显的漠视劳动教育现象,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突出。
(五)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缺失
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养成自律的行为习惯,自觉参与各项劳动实践。但实际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劳动活力,教师和学生整体缺乏劳动自觉性和自律性。由于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缺失,虽然部分教师或学生有劳动意识和能力,但其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带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和发展。此外,部分院校虽然意识到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案例,且师生从被动教育向主动践行转变需要經历较长周期,所以其劳动教育也显得无心无力或有心无力。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改革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大思政”格局下,为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基于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本质,积极宣传劳动教育的作用,完善相关课程体系,鼓励多元教育主体加入劳动教育队伍,进一步健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促进劳动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加强对劳动教育作用与地位的宣传
劳动教育具有思想性、社会性与实践性三个鲜明特征,高职院校在“大思政”格局下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手脑并用参与劳动,首先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宣传,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看待劳动教育。其一,有关主体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引导高职院校及其他主体参与劳动教育。例如,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保护各行业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并督促用人单位将其落到实处;用人单位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福利待遇,针对高职院校优质毕业生等给予各项优惠政策[9]。其二,社会、家庭、学校等需要合力宣传劳动教育,借助主流媒体推出有关劳动教育的新闻或专题宣传片,进一步扩大劳动模范的影响力。其三,高职院校联合企业、社区等举办劳动模范系列讲坛等活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标准衡量自身价值,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
(二)创新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必须准确定位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思政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其一,构建科学全面的劳动教育课程,向全体学生普及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明确政治、经济、文化、安全、法律、军事等与劳动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对劳动的基本认知。其二,在思政与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发挥思政课程的载体作用,借助相关的案例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和品质。其三,创新劳动实践活动,围绕不同劳动主题,开设服装设计、茶艺、园艺、烹饪等劳动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不同类型的劳动,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和光荣。
(三)鼓励多元主体加入高职劳动育人队伍
鼓励社会、学校、家庭、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形成全员育人合力,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其一,引导相关主体积极参与高职劳动教育,宣传社会典型劳模案例。其二,家长要改变重智育、轻劳育的不良思想,利用生活琐事督促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10]。其三,高职院校要积极引进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平衡职业院校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构建专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学生劳动实践管理队伍等;对相关工作者开展专业培训,搭建专业的劳动教育见习深造、项目引导或竞赛活动平台,激励教师自主提升劳动教育能力和素养,不断扩充和优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四)全面强化高职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应围绕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从教育主体、教学组织、资金投入、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强化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其一,与政府及教育部门协调,设立高职劳动教育专项资金,健全与之匹配的财务制度和资金分配标准。其二,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贡献和日常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成效、教师专业水平等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与工作绩效评价标准,激发教师创新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其三,合理配置劳动教育资源,统筹协调乡村、企业、社会等与高职劳动教育相关的资源,促进多个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五)营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开展劳动教育,首先需要高职院校师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和观念。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园发展历史和文化,借助校内学生熟悉的人物或事例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一,高职院校应以主题演讲、社团活动的形式积极弘扬劳模精神,进行常态化宣传,鼓舞学生向优秀的劳动者学习,自主参与和体验各类劳动。其二,以勞动教育为主题,不定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工匠访谈”等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劳模的精神风貌,同时巩固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三,协同企业开展劳动实践周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体验包括保洁、管理、厨师、教师等在内的各行业工作,引导学生尊重每个劳动者,在生活中约束自身行为,逐步提升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1]高文红.高职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时代要求、现实困境和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9): 62-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