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革命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

2023-05-30李元旭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发展

李元旭

摘  要:一般意义的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以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为内核,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文化。依据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实践情况,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萌芽初生、逐渐形成、深化成熟、曲折发展、多元发展和勃兴新生等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革命文化具有革命性、先进性、人民性、民族性和开放性等属性和特征。

梳理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概念史,不难看出,在广泛意义上,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都有不同的外延,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自然有不同的内涵。而这两个概念广义的交集,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以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为内核,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文化。而这也正是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一般内涵和共同意蕴。在当代中国,学界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往往并没有刻意进行区分,几乎作为同一概念进行使用。但是深入分析,仍能看出这两个概念的细微区别:两个概念的使用年代不同,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之前一般使用“革命文化”而少使用“红色文化”概念,改革开放后 “红色文化”概念才得到广泛应用;两个概念的使用文化背景不同,“革命文化”是在单一文化背景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立足于革命阶级立场的直接运用,“红色文化”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一种文化概念;两个概念的使用语境也不同,在当代中国语境里,“革命文化”是一个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概念,“红色文化”则是一种形象化、大众化表达。

二、革命文化的发展历程

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史。依据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实践情况,可以把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历程分为萌芽初生、逐渐形成、深化成熟、曲折发展、多元发展和勃兴新生等六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革命文化的萌芽初生

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发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革命文化的萌芽时期。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但在革命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以“三民主义”理论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同时在社会领域“革命”概念也得以广泛宣传,激发了中国进步力量用革命手段反抗旧制度、旧势力的革命热情,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化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1915年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结束了历史上长期以来注重“传统”、强调秩序的保守主义文化倾向,开启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为革命文化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及其对于‘革命主义的大力宣传,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文化的萌发。”[6]“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全国各地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创造了最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革命文化的逐渐形成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是革命文化的形成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也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文化开始形成。在伟大建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及之后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构成了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也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同时,毛泽东同志本人对革命文化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性质、功能、属性、建设方针等一系列内容,形成了关于革命文化的基本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革命文化主要表现形式。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革命文化在中国最终形成。

(三)革命文化的深化成熟

1945年黨的七大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革命文化的深化成熟时期。解放战争期间,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推进,革命理论继续得以深化和发展;更重要的,革命文化在此之前仅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是主流文化,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文化影响越来越深远,革命文化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主导文化和主流文化。在此阶段,革命文化得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革命主题发生转变,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我国通过“三大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文化逐渐代替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革命文化新的内容。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革命理论继续发展,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等新的革命精神不断涌现,革命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革命文化在社会和人民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四)革命文化的曲折发展

1966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是革命文化的曲折发展时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文化艺术生活高度意识形态化,革命文化的内涵简单化、形式僵硬化。但又必须看到,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革命理论仍然在曲折中实现发展,在现代化建设、工业化道路、外交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理论和观点。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各行各业人民面对当时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坚守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交通、科技和基本建设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就,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外交工作也出现了新进展[7]。另外,“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干部坚持真理、坚守正义,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的斗争,最后力挽狂澜,结束了十年浩劫的历史。

(五)革命文化的多元发展

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之前是革命文化的多元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及时拨乱反正,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由于社会生活主题的转变,在对“文化大革命”极“左”做法的批判和反思中,“革命”一词在大众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以“公平交易”为核心的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对以“奉献”为特征的革命文化产生了一定冲击。同时,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和谐”“改革”“创新”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渐成为现实文化的主体。另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了新社会阶层,出现了新的利益关系,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种社会思潮,革命文化不再是单一的文化种类。但这个历史时期,也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因为从根本上说,“改革”也是一种革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面对各种困难和障碍所展现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进取精神,以及与反对改革、阻碍改革的落后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就是革命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内容和表现。这个时期的革命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主要以“红色文化”的形式呈现,革命文化的内容主要是理想信念教育、历史教育、道德教育等。

(六)革命文化的勃兴新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化进入勃兴和新生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不仅使用了“革命文化”的概念,还明确指出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新时代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铭记革命历史,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还把党的建设和革命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党的革命性,强调全党同志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凝聚着革命理想、革命信念和革命精神的革命文化得到蓬勃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标志着革命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革命文化的属性和特征

革命文化具有革命性、先进性、人民性、民族性和开放性等一系列屬性和特征。

革命性是革命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革命文化的最突出特征。革命文化以革命为主题,以肯定革命、颂扬革命为基调,以革命理论、革命信念、革命精神、革命伦理等为核心内容。革命理想就是革命目标,是在革命理论指导下革命者根据革命实际确定的革命目的。革命理论是指导革命实践的系统化思想和观点。革命信念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和革命理想的坚持,是革命者在革命经受挫折、个人经受考验时克服困难、坚持革命并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革命精神是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以革命为主题,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等特征的具体精神风貌,包括革命主体集体或个人的思想品德、意志品格、工作作风等。革命文化的革命性除了表现在革命内容以革命为主题外,还表现在对革命的基本态度上。与保守主义尊重传统、强调秩序不同,革命文化对社会革命根本上持肯定态度,始终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对现存秩序和伦理要不断改造和完善。

先进性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属性,也是革命文化的基本特征。“历史上一切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能够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8],反之就是落后文化。革命文化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基于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积极肯定并不断推动社会革命和人的自我革命,实现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的解放。革命文化在根本上能够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也必然能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革命文化是先进的文化。革命文化强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内容和形式也要不断地发展变化,这是革命文化永葆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人民性是革命文化另一重要属性和突出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包括中国革命文化在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坚持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心声,表达人民群众的价值和情感,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始终坚持以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革命文化,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价值立场是人民立场,判断标准是群众标准,革命文化的创造和推动主体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人民群众,表现了突出的人民性特征。

革命文化还具有民族性的属性和特征。毛泽东同志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强调:“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 [9]革命文化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维护民族尊严和利益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是中国人民的最主要敌人,因此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新民主主义文化重要内容就是反对帝国主义、维护民族独立。革命文化民族性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它带有“民族的特性”。从文化史视角来看,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本身是对中华文化崇尚变革、实事求是文化基因的继承,同时也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和特色。

革命文化也是开放的文化。革命实践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这决定着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化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革命文化的内容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在广泛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人类文化的新形态,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基本基调和主要框架。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也推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创立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又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革命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践,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文化的主体和主流,但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赋予革命文化新的内容和形式。党的十八大后,基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革命文化理论。

参考文献:[1]黄莎,聂长顺.近代“革命”再考察[J].人文论丛,2017, 28(02):211-222.

[3]魏和平.内涵·价值·路径:革命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134.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