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生成探寻之一起步望城
2023-05-30王希明
王希明
湘江北去,洞庭波涌。
正值2023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记者驱车走进长沙市望城区探寻“雷锋精神”生成之源。
虽然是寒冬时节,但这座养育雷锋18年的红色家园,沿途依然绿意葱葱,花木飘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飞转的车轮牵动着心中的情愫,使我们不由哼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
(一)
记者首站来到雷锋镇雷锋村简家塘的雷锋故居。这栋旧居依然保存着泥墙草舍的风貌,但周边早已不再是田园景致。一个大型的西式洋房小区环绕在故居周边,只有一条绿阴如盖的小路,连接雷锋故居与雷锋纪念馆。
故居原为地主谭四滚子庄屋,因雷锋祖辈佃种谭家的田而住在谭家的庄屋内。庄屋原有房屋两进12间,三面环山,西面为塘。1958年故居房屋因年久失修被拆,后由雷锋堂叔雷光明在原址重建了3间茅屋。1993年修复对外开放,正房陈列着雷锋祖孙三代用过的两张床、一个大柜、一张书桌和几条凳子。
“1940年12月18日出生的雷锋,就是在这座简陋的房屋里度过了坎坷的童年。也就是在这里,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自己祖父、父亲、哥哥、弟弟、妈妈五位亲人被相继迫害去世的场景,年仅7岁的雷锋就成了一个孤儿。” 讲解员谭一丹深情講述着,眼里时而闪动着泪光。
参观中,我们遇到了从天津坐飞机来参观雷锋故居的一对老年夫妇,他们仔细地察看着雷锋故居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浏览着屋内悬挂在墙上的一图一画,生怕遗漏掉什么。
妻子刘梅说:“我和老伴从小就是雷锋的忠实追随者,我们是第一次来雷锋故居。现在长沙虽然是湿寒阴冷,但听着雷锋的故事、读着雷锋的事迹,看着雷锋脸上那灿烂的微笑,浑身暖融融的。作为雷锋的故乡,望城孕育和见证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培育和铸就了雷锋朴素而崇高的精神。”
在堂屋的一角,我们看到一幅发黄的标语,上面写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标语是雷锋父亲的老朋友、安庆乡的地下共产党员彭德茂听说雷锋的遭遇后,找寻到9岁的孤儿雷锋带在身边,为迎接解放军进军大西南,让他帮助一起粘贴的宣传标语。
陪同一起参观的雷锋纪念馆馆长余旭阳说,从雷锋跟着大伙粘贴宣传标语的那时起,共产党、毛主席、人民解放军,是解放受苦受难人民的大救星,这一形象化的比拟,已在雷锋苦难童年幼小的心灵中牢牢地扎下了根。
记者感言:聆听着余馆长满含激情的讲解,凝望着来回穿梭的游人,令记者有一种情感的涌动,陡然明白,雷锋忠诚于党、热爱于党、奉献于党的精神之源,不正是在那一条条宣传标语里,在那一个个像彭德茂地下共产党员的身影里吗?!
(二)
走出雷锋故居,记者沿着雷锋的足迹,来到了他曾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龙塘小学。2017年秋,在龙塘小学旧址上建设了雷锋第二小学。如今又改名为长沙雷锋新诚实验小学。
1950年,雷锋10岁。这一年,安庆乡政府决定送他去上小学。由于雷锋是孤儿,所以这个受教育的机会是免费的,是彭德茂亲自带他去的。
迎接记者一行的是校长刘丰华,当了解到我们这次采访初衷是探寻雷锋精神的根脉时,他带着一种激荡的情感说,雷锋在龙迥塘小学的第一堂课,就向语文老师请教,一笔一画在作业本上写下“毛主席万岁”。这就是雷锋精神萌芽的开始。
如何将学习雷锋精神和教育教学相结合?也是刘校长一直在研究与探寻的问题。他说,雷锋是阳光的,而我们的教育正需要阳光。他希望老师和孩子都有阳光般的情怀,做一个阳光向上的人。因此,学校打造了“阳光服务、阳光教师、阳光少年、阳光课堂、阳光社区”5张名片,培养阳光向上的学子。
在这块纯净的热土上,无数个小雷锋正在长成。三年时间,新诚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足球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剪纸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长沙市首批友好校园”。
随后,记者一行又赶到雷锋就读的荷叶坝小学。如今更名为长沙市雷锋学校,是一所湖南省示范性高中。
在离校门口100米处,有一座以“雷锋叔叔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命名的雕像,三名小学生围坐在雷锋叔叔身边,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在同学们脸上,纯真的笑容流露出穿越时空的温暖。
在学校书记焦宏伟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荷叶坝完小旧址,清代庄园风格,建筑坐北朝南,分前后两栋,呈对称式布局,总占地面积336平方米。
雷锋在母校就读过的教室,座位分为三列,“雷锋座位”在中间的最前排,与讲桌紧紧相挨,雷锋个子不高,而且学习认真,所以一直坐在最前面。
在雷锋展室里保存着当年雷锋系过的红领巾、用过的少先队旗、打过的小鼓、吹过的小号,那一抹抹红色虽然已经陈旧,但依然透着鲜艳,似乎在无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展示室里,雷锋小学毕业时,留给母校的一份手稿决心书深深打动着我们——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们小学毕业了。基本教育受完了,大家很高兴。感谢党、毛主席和老师。我们今天毕业真高兴,大家比我更高兴,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建设祖国。我响应党的号召,去当新式农民——决心做个好农民,驾驶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
同学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竞赛吧!老师们请你们看我们的行动吧,我一定要做个英雄。祝老师们健康,祝同学们进步!
记者感言:“这是我读过最直击心灵的毕业发言稿,每读一遍,都能感受到雷锋炙热般的心在不停地放光、闪耀。字里行间散出来的奉献精神总是令人振奋与温暖。”这也许是我们共同的心声,雷锋从小就立志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的初心早已流露在这份小学毕业的发言稿里,后来,他也是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诺言。
(三)
望城是 “新华英烈”第一人周以栗、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领导人郭亮等革命烈士的故乡。踏上这片热土,会强烈感受到她的鲜明特色:红色永驻!
雷锋故居离县城有50里山路,当时雷锋到县机关报到,需要大半天时间,如今,山路变成了柏油大道,开车只需十几分钟就到达了望城原政府旧址。
在接待室里,工作人员小张找来了一本书《雷锋画传》。记者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这一时期是雷锋人生观、世界观和意志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有三个人不能不提。一位是对孤儿雷锋倍加呵护的彭德茂,一位是对雷锋人生起步具体指点过的县委书记张兴玉,还有一位是雷锋学习的榜样冯健。
谈起原县委书记张兴玉关爱雷锋的故事,曾是雷锋同事、原县委副书记冯正其有说不完的话,尽管年近90岁高龄,谈吐断断续续,但声音依然宏亮。
他说,因为雷锋是一个孤儿,年纪又不大,所以到县委工作以后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学习、工作方面,张书记都极力给予关心、爱护和指导,使他感到生活中有关爱有温暖。懂事早的雷锋也就把他和他的家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在雷锋的眼里,张兴玉书记既是党的代表又是他的父辈,所以他们相互之间的感情也就越来越深厚。张书记开会或下乡总是将他带在身边,经常给他讲些革命斗争故事。
张兴玉书记注意针对雷锋的特点,相应地采取多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雷锋特别爱听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张兴玉对此有求必应。讲阶级斗争和近代史,讲慈禧太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火烧圆明园;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历史,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革命英雄人物,如郭亮、杨开慧、方志敏、黄继光、罗盛教等等,张书记都讲得有声有色、感人肺腑。
据区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张兴玉书记当年以螺丝钉为题材对雷锋所进行深刻而生动的教育,在雷锋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激励他自觉地“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在望城记者约见了曾是雷锋生前崇拜的“青春偶像”——冯健。
冯健大姐曾是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共青团第九届中央委员,先后三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追忆雷锋短暂的一生,今年已85岁高龄的冯大姐总是热泪盈眶。她说:“我与雷锋有将近6年的友好交往。因我比雷锋年长3岁,故他一直叫我‘冯健姐姐或‘健姐。自然,我也非常喜欢这位不似亲弟却胜似亲弟的‘小弟。”
她说,她与雷锋见面时,一有时间就互相问长问短、天南地北无话不谈。她们常在一起,抒发对党、对毛主席、对新社会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谈论青年人应该怎样学习、工作、劳动和生活,谈论对人生、理想、前途、事业、幸福的看法,有时还互相开展批评,互相帮助,不断进步。
她说,每次回忆起与雷锋在一起的日子,每次都有出乎意料的感悟,都有难以描摹的激动……
记者感言:是啊,雷锋在县政府工作两年的时间里,县委机关的良好作风,县委领导特别是书记们的言传身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使雷锋这个在旧社会与血泪做伴的孤儿真正感受到了新社会的幸福、新生的喜悦、做人的尊严。也正是在彭德茂、张兴玉、冯健等好领导、好同志、好同事、好亲友的培养、教育、指引下,雷锋方得以一帆风顺地茁壮成长。若将雷锋精神比拟成一棵大树,则培养、教育 、帮助和关爱雷锋的这些人如同其发达的根系,正是这些根系源源不断地供给养料和水分,才使它枝叶繁茂,绿意盎然!
(四)
我们一次次出发,追根溯源复归原点;我们一次次抵达,顿悟中又带着新的认识和经验上路……
走在团山湖村的田间地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处处升腾着日新月异的澎湃热浪、涌动着时不我待的奋发活力。这里是雷锋离湘的最后一站。
团山湖村水系发达,湖泊众多,袁家塘就是其中一个。过去的袁家塘污水横流,被当地人形容为“鸟不落”。八曲河从团山湖穿村而过,水患频发的年代,17岁的雷锋曾投身治水大軍,治理水患、开垦良田。
时间的指针转到1957年10月25日,中共望城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作出决定:治理沩水,并成立工程指挥部。听到这一消息,雷锋积极申请,多次请战,终于成了治沩大军中普通一员。
“雷锋在工地的主要任务是送信,那年冬天特别寒冷,常常要在零下几度的天气徒步送信,但是这难不倒他。送信之余、积极参加劳动,其中最辛苦的打硪是他经常参加的劳动项目之一。”在村部,我们见到了曾与雷锋一起工作的同事李湘枚。现在,说起和雷锋一起打硪,86岁的他还常常激情满怀地喊起打硪的号子。
“来来来,打石硪,嗨呀嗬。八个人,要齐心,嗨呀嗬。抬得高,跌得紧,嗨呀嗬……”
几十年来,李湘枚一直坚持“学雷锋”“当雷锋”,并用一生守护着团山湖,守护着这一湖清水,被望城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百姓学习之星” “最美河湖卫士”。
在团山湖村部前的一块坪地上,存展着当年雷锋在团山湖驾驶过的拖拉机。
“1958年春天,为加快团山湖农场的开垦进度,县委决定帮助农场筹建一个拖拉机站。这台拖拉机是县直机关干部和全县广大青少年捐款购买的,当时雷锋捐款20元,是共青团员中捐款最多的。这一回他是作为一个新式农民来的。主要任务是开拖拉机开垦团山湖。”村支书程府迎介绍说。
听着程支书的讲述,朦胧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位矮个子青年,开着拖拉机,唱着劳动歌曲驰骋在田野上的身影……
雷锋开垦出来的第一垄田,被农场的人叫做“新田”,寓意是充满着新的希望,于是,那个地方的组名叫做“新田”,雷锋同事李湘枚就一直住在团山湖的新田组,团山湖的人说,这个名字世世代代都不会改变。
和雷锋以“牛马朋友”“同年朋友”相称的卞志洪说起雷锋更是头头是道:“那时候,我和雷锋在湖草里第一次相遇,他放马,我喂牛,两人同年同月生……”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在团山湖雷锋广场的石碑上,镌刻着雷锋在团山湖撰写的九首诗的代表作《人生七问》及《南来的燕子啊》。每一位来访者都会在此驻足,用心灵默默地去朗读、去拷问、去深思……
雷锋,无疑是团山湖的一个拓荒者,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思想者,行动者。
记者感言:在团山湖村采访的日子里,一路温暖,一路感慨。从乡亲们对雷锋亲巴巴的称呼里;从雷锋工友们热乎乎的回忆里;从雷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里;从村口处处彰显的雷锋文化元素里。我们发现雷锋在团山湖留下的串串足迹,播撒的都是雷锋精神的种子。如今,这片发展热土在雷锋精神的滋养下,处处澎湃着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情,跳动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