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念视域下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2023-05-30迟元宏
迟元宏
摘 要:大观念是单元教学的指导,单元教学是物理教学方式之一。在大观念的指导下,教師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单元教学,实施课时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建构认知,锻炼能力,及时进行单元教学评价,增强物理教学效果。本文以力学单元为例,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任务划为重点,详细介绍基于大观念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大观念;单元教学;力学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实际上,课标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教什么”“怎样教”的方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法宝”。所谓的深度学习是以学科基本结构为基础,把握知识结构间有意义联系,进而进行系统学习的教学活动。纵观传统物理教学,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机械地教教材,割裂知识联系,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碎片化知识,难以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影响了深度学习。大观念是教师建构知识联系的指导,单元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法宝”。大观念是学科观念群中起着引领作用的观念,是教师引领学生整体探究物理的指导。单元教学是指以大观念为指导,以单元整体规划为基础,以课时教学设计为抓手,以情境、任务为要点,引导学生探究、把握知识联系,建构知识结构,增强学习深度的教学活动[1]。以大观念为指导地实施单元教学,可以使教师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限制,站在整体化角度,引导学生深度探究物理,促使学生建构知识结构,锻炼相关能力,逐步养成核心素养,实现预期目标,增强物理教学效果。鉴于此,在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时,教师树立大观念,并以此为指导,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单元教学,实施课时教学,评价单元教学,由此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物理,发展物理核心素养。以力学单元为例,教师应用如下策略实施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研读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基础。大观念引领教师打破现有教材界限,探寻知识联系,建构知识联系[2]。因此,在大观念指导下,教师研读教材,梳理知识,把握知识联系,整合相关内容,由此建构出知识结构。
比如:力学内容分布于鲁科版高中物理教材不同章节,包括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等。在研读教材之际,教师列出物理教材中的全部力学知识点,并在逻辑思维以及教学经验的作用下,探寻知识点的联系,先将其划分为三大力学内容:运动学、静力学和动力学。接着,教师围绕三大内容,继续研读力学知识点,整合有关知识点。如围绕静力学内容,教师整合了力的概念、三种常见力和物体的平衡这三个知识点。之后,教师细分知识点,建构知识结构。如力学概念——定义、三要素、矢量性、效果;三种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物体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共点力、物体平衡条件。实践证明,通过这样从上到下地研读物理教材,不仅获取了物理知识,发现了知识点的联系,建构出了知识结构,还切实地增强了物理教学的逻辑性,便于推动单元教学发展。尤其,学生在系统的知识结构的作用下,可以深度学习物理,增强物理学习效果。
二、合理规划,设计单元教学
设计单元教学是大观念的实践体现,也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实施单元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单元内容,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单元名称、单元目标、课时数以及教学策略,借此指明单元教学方向。
以力学三种常见力为例,教师在研读知识点之际,探寻其共同之处,由此设计单元名称:相互作用力。首先,教师研读课标,探寻教学要求,同时分析教材内容,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重力内涵及其特征;2.理解弹力的相关内容,概念、大小、方向以及胡克定律;3.了解摩擦力概念,掌握滑动摩擦力公式;4.理解、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平行四边形定则。其次,教师研读学生成长记录袋,了解学生学情,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与之相关的内容,探究重力做好准备。但部分高中生抽象思维不发达,在探究重力之际,会遭遇诸多问题。教师立足学生学情,准备用十个课时引导学生探究三种常见的力。最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如,紧扣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关系,应用温故知新法,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探究新知;立足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境,迁移已有认知,深度探究物理知识;呈现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体会等效思想等。如此规划、设计,不但使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数,利于有依据地开展单元教学,还增强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有利于增强单元教学效果。
三、紧扣课时,实施单元教学
课时教学是单元教学的“落脚点”。在设计大单元教学后,教师依据课时内容,发挥教学智慧,应用多样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使学生扎实掌握物理知识,发展核心素养。以“牛顿第一定律”(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课时)为例,在实施课时教学时,教师应用如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情境是单元教学的重要构成,是学生深度学习单元内容的载体。情境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逐步探究,透过具体场景抽象物理结论[3]。所以,在实施课时教学时,教师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深度探究物理奠定基础。
在“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导入环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相信大家都有坐公交车的经历。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假设自己正在一辆疾驰的公交车上。老师是公交车司机。当老师做出指示时,请大家做出反应。”学生受此吸引,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趁势扮演司机角色,并给出指示:“公交车正在疾驰,突然路口窜出一只小狗。司机紧急刹车。”此时,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做出反应:身体前倾。立足学生反应,教师继续指示:“小狗跑进了一家商店。司机启动公交车。”大部分学生做出反应:身体后仰。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前后反应,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会做出这样的反应呢?”在已有物理认知和生活认知的作用下,学生纷纷提到“惯性”。教师赏识学生,并继续引导:“如果公交车上的某个乘客手中拉着一个氢气球。在汽车前进的过程中,这个氢气球会如何运动呢?”学生就此给出不同回答,“向前运动”“向后运动”。教师对学生给出的回答不做评价,而是鼓励他们课后自主体验,探寻问题答案。接着,教师发问:“在公交车行驶的过程中,为什么乘客和氢气球会这样动,或那样动呢?其实,运动过程中有加速、减速,为什么事物会这样运动呢?事物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初中物理的支撑下,学生轻松答出“力”。于是,教师引出本节课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力。如此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走进物理课堂。尤其,通过体验情境,学生迁移已有认知,有利于建构新旧知识联系,为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打好基础。
(二)回顾历史,自主思考
课标阐述了物理史之于物理教学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联系物理知识点,挖掘物理史资源,并用其创设相关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物理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应用适宜方式展示物理史内容,促使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建构物理认知,同时发展物理核心素养。
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课堂上,教师先播放微课,引导学生观看、经历中外物理学家探究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少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是一项具有曲折性的活动。微课中提到了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教师以此实验为重点,继续呈现物理史内容。在此次呈现的过程中,教师动手操作,在讲桌上推动黑板擦,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当撤去力后,黑板擦最终会不会停下呢?为什么呢?”学生联系微课内容和生活经验,提到“摩擦力”。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引出伽利略提出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阅读课件内容(理想实验的文字内容)。通过阅读,学生初步了解理想实验内容。教师把握时机,用课件展示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图,并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描述实验内容。在学生描述时,教师认真倾听,提出问题,如“根据理想实验内容,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到‘无限远,对应减速的时间也就是‘无限长。在此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是‘无限慢。那么,‘无限慢是什么意思呢?”“在理想实验中,小球要永远运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平斜面要无限长。世界上有没有无限长的水平斜面呢?”等。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想,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探究,一步步地了解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内容,尤其探究到其背后蕴含的物理内容,顺其自然地增强物理认知。同时,不少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思维深度,切实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感,有利于增强物理核心素养发展效果。
(三)操作实验,深度探究
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之一,也是必须掌握的物理内容[4]。课标要求教师立足实验重要性,应用多样方式演示、操作实验,驱动学生深度探究。由此可见,实验是学生深度学习物理的支撑。所以,在物理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编创实验,引导学生操作,借此深度探究物理知识。
在“牛顿第一定律”课堂上,教师在讲到“惯性与质量”这一知识点时,为了使学生探寻影响惯性的因素,教师邀请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操作实验。其中,女同学吹没有装水的乒乓球,男同学吹装满水的乒乓球(注:学生不知道乒乓球中装满水)。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发现一个乒乓球被吹动了,一个没有被吹动。此时,学生产生怀疑,迫切地想知道出现此现象的原因。于是,教师解开实验秘密,并就此做出解释:“装满水的乒乓球,其质量较大,不容易被吹动。而未装水的乒乓球,质量较小,很容易被吹动。这说明了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越大。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在学生建构认知后,教师继续操作实验。在此次实验中,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装有水的瓶子,提出问题;“快速向前推动瓶子,在瓶子向前运动时,其中的气泡会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就此给出不同回答,有向前,还有向后。教师不做评价,而是直接进行演示。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瓶子上,发现气泡向前运动。一些学生因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表扬学生积极发问行为,并鼓励他们与小组成员合作。在合作之际,学生回顾实验现象,迁移已有认知,提出各种个性观点,碰撞思维,得到问题答案:“相同体积水的质量比空气密度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惯性就越大,保持静止状态的能力越强。”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所得,并引导其回忆情境问题,试着用物理所学回答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与物理实验“互动”,不但扎实地掌握了物理知识,还解决了相关问题,实现了学以致用,切实增强学习深度。同时,一些学生因此锻炼科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物理核心素养。
四、贯穿教学,实施单元评价
教学评价是单元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法宝”[5]。教育评价改革提倡教学评价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包括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主体多样化。
(一)评价内容多样化
纵观传统教学,大部分教师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忽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由此导致教学评价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此情况,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核心素养为重点,以深度学习为依据,设计评价量表,呈现多样的评价内容,为进行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比如:在实施力学单元教学时,教师围绕科学探究这一素养维度,以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这三项深度学习目标层次为依据,设计了三个水平的教学评价内容:
水平一: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物理问题;与他人通力合作,制订科学探究方案;操作物理实验,从实验现象中抽象为例知识,尝试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水平二:体验物理学习活动,分析事实或结论,发现并提出物理问题,就此做出假設;制订物理探究方案,选用适宜物理工具,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物理结论;撰写物理实验报告,交流、反思物理探究过程和结果。
水平三:体验真实的物理情境,多角度探究物理问题,做出科学假设;制订有新意的探究方案,操作适宜工具,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能用物理所学解释物理现象;撰写完善的物理实验报告,反思物理学习过程和结果。
(二)评价主体多样化
教师和学生是物理教学评价的双主体。在实施单元教学评价时,教师既要发挥自身作用,立足整个教学过程,应用多样方式,如即时评价,及时地给予学生评价,推动学生深度学习。还要将评价权力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反思,由此实现评价主体多样化。
比如:在实施力学单元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总结单元所学。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评价,边制作导图边思考学习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习问题。同时,学生要将思维导图和反思内容展示于成长记录袋,借此增强自主评价效果,为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观念指导下有效实施物理单元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度学习物理,发展物理核心素养,增强物理教学效果。鉴于此,在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课标为指导,树立大观念,站在整体教学,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单元教学,组织课时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从而使学生深度学习物理,建构知识结构,发展核心素养,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小民.大概念统摄下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21,43(12):10-13+66.
[2]李丹艳,李卫东.基于逆向思维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J].物理通报,2021(11):51-54+58.
[3]郑小青.单元视角下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以“力和力的平衡”单元教学为例[J].湖南中学物理,2021,36(8):50-53.
[4]周素羽.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1.
[5]潘苏东,童大振,汪大勇.中学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流程的探讨[J].物理教师,2021,42(04):11-13+17.
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1年度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物理‘力学单元设计实践研究”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JYKT-2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