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2023-05-30陈静张龙云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激励制度本科生

陈静 张龙云

摘 要: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对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河南工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展开论述,根据本专业已有的教学模式及本专业的特点,参考其他高校成功的教育模式,提出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措施,旨在探索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激励制度;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创新型科研人才是实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而高等教育阶段是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关键时期。我国本科院校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较晚,直到1995年,清华大学才首次提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

我国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参与率偏低。虽然高校内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本科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但相较于国内本科在校生总人数而言,参与过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仍占少数,参与率仍然较低。清华大学2014年只有50%左右的本科在校生参加过科研创新项目,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早在1998年就有超过80%的本科生参加过“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针对我国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课题组通过参考其他高校成功的教育模式,提出分别针对教师、学生的激励措施,建议在创新型科研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开展多元化、丰富的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并改革完善各项激励制度,以提高教师和學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探索出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数据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课题组的数据来源于对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部分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有效问卷为100份,其中四个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0%、20%、40%、20%。

(二)数据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70%的大一学生未参加过任何科研创新活动,此数值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下降,大四学生中未参加过任何科研创新活动的有30%。低年级学生中支持增加科研创新活动的人数占比高达95%,此比例远超高年级学生。根据统计结果可知,四个年级的学生对自身科研现状的满意度(5分制)的平均分分别为2.59分、2.24分、2.83分、2.95分。这些数据表明,学校大量的科研创新活动在向高年级学生倾斜。虽然低年级学生对科研创新活动兴趣浓厚,但并未得到充分的参与机会,导致他们对自身的科研现状不满。

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同年级学生无意愿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原因不尽相同。其中大一学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践条件,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会占用课余时间;大二、大三学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践条件和教师指导;大四学生的主要原因是查找资料困难。若想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激励措施。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无意愿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本科生中有64%的人选择的原因是缺乏实践条件和教师指导,有意愿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本科生中有77%的人期望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发表论文。由于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缺乏教师的指导,科研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改革应以管理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完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综合支持系统。

二、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地方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应以教师激励、学生激励为切入点,分别出台针对教师、不同年级学生的激励措施,着力构建规范化运行机制和多元化激励机制,使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科研课题、论文写作、竞赛等实践,有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一)教师激励

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较多,但产出高水平成果的概率较低。故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指导教师的动力。可以通过给予教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完善各项激励保障措施等方式,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第一,可以将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比如,华南理工大学每年的本科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评审活动,对在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中有重大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按照学生产出的成果将奖励分为四个等级,为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不同数额的奖金。高校可以颁布相关政策,使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成为教师的一项工作,从而增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满足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取得的各种成果通过学校和学院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以表示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肯定。

第二,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产出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同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培训相关联。北京师范大学李奇教授曾提到,由于教师的教学成果难以量化,故很多高校更多是将晋升资格与易量化的教师发表论文、参与课题的数量和质量相关联。这使得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自身的科研工作中,而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因此,课题组的这项建议不仅有助于落实教师的基础教学工作,还能在科研创新层面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学术交流合作,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第三,可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计入个人工作量,并允许进行抵消、兑换等,如折算为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曾提出,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如《南开大学关于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规定》中提到,对组织、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教师应如实计算工作量,计算方法为每指导2小时记1当量学时。

第四,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平台,促进教师与国外合作院校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善教师公派出国进修机制,将更多教师培训机会提供给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贡献大的教师。

(二)学生激励

1.将科研创新活动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范围

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将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成绩与其综合考评、评奖评优、素质拓展相结合。对学生的科研成果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的科研学分,使学生享受获得荣誉证书、优先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优先评选优秀学生等各类奖励。如大连理工大学曾在研究生推免制度中为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开辟了一条“保研绿色通道”。通过公开答辩,该校已有多名具备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赢得专家评委的认可,获得免试读研的资格。这项政策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在校内引起良好反响,学生普遍认为这一政策能激励并引导更多学生注重学以致用,积极投身到科研创新活动中。

2.促进成果转化,加大优质论文成果的产出

河南工业大学积极响应《河南省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改革试点建设方案(试行)》的号召,开展科研导师训练计划,以便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学校从学生需求出发,加强对论文成果、知识应用技能的重视,按照发表论文的期刊的重要性、学生担任作者的级别等进行详细区分并分别设置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奖励。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本科生期望能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发表论文。可以借鉴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第十七条对学生奖励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各校的现状,完善对学生的激励制度。比如,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将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并由学校教务处报销相关费用,形成从论文书写到论文发表的一系列指导激励措施。

3.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调查可知,不同年级学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兴趣、看法等均有差异,故在设置激励措施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增设符合其特点的激励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低年级学生的学业任务繁重,课程安排紧凑,课余时间较少,而参与科研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低年级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课题组通过分析,总结出形成此状况的主要原因为教学模式问题与个人因素。我国高校普遍对毕业学分要求较高,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消耗了大部分时间,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毕业需要修满120学分,而我国大学毕业的平均学分要求为160学分。建议高校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并给予一定学分,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与此同时,各学院可开设相应的讲座,让低年级学生学会高效管理时间,引导其使用时间折叠法提高做事效率,为今后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打下基础。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培养,建议主要以打牢其科研创新基础为首要目标。高校可以设置科研附加学分及科研助理制度,将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纳入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中。让学生参与科研、助教工作,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同时,可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一些科研创新普及讲座,并对其单独计算学分。为筑牢学生科研创新的基础,增强其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信心,还可以不定期开展优秀学长分享会,让优秀学长分享相关经验,解答低年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疑问,这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尽早步入科研创新活动领域。

针对大四学生,应当指定教师对其进行访谈,找到大四学生查找资料困难的根本原因,并探索解决方法。导师在指导大四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要注意观察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及时进行引导,力求帮助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和标准,并根据学科研究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精神,为学生今后深造奠定良好基础。

4.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多元化的科研创新活动

要以大学引进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平台的优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可积极开展“人资沙龙”活动,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不定时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沙盘模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商科综合能力大赛等,将课堂讲授的知识灵活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三、结语

面对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和国家创新型科研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建议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以教师、学生为两大着力点,分别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发展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天卉.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J].现代交际,2021(11).

[2]常媛,姜万强.“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本硕科研创新能力现状调研与思考:以江西理工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10).

[3]肖玲莉.地方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改革对策[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5).

[4]王月.科研助理制度是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平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1).

[5]王为民,邱胜海,王志亮,等.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究与分析:以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群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1).

[6]秦涛,杨沫,王乙坤,等.基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双驱动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21(17).

[7]林兆云,杨桂花,陈嘉川,等.科研助力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以制浆造纸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5).

[8]赵靖伟,何小杨.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

[9]杨梅.地方高水平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12).

[10]俞林偉,施露静,周恩红.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

责编:瀚 海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综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体系研究”(编号:GJXY202121)

作者简介:陈静(1976— ),女,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张龙云(2000— ),女,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9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能力激励制度本科生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方案设计与路径依赖
浅谈如何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学业导师支持型领导行为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
浅谈国有企业如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留住人才
浅谈激励制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徐州路兴内部业绩评价的研究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
基于多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