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语“打工人”探析

2023-05-30王姿若

今古文创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义语法

【摘要】 “打工人”作为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属于旧词新用。“打工人”用一个形式表示两种意义,流行语“打工人”凸显了“打工的人”这层意义。流行语“打工人”和早期“打工人”在理性义和色彩义上都有差别。其流行与网络媒体的发展、词语本身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以及词语所传播的能量价值等原因相关。

【关键词】打工人;语法;语义;流行动因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1-012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1.039

一、引言

“打工人”一词在网络上流行始于2020年十月份,到处都是自称的“打工人”,“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频繁出现。那么如今流行的“打工人”和我们以前认知中的“打工人”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呢?它又是如何流行起来的呢?

流行语“打工人”是对早已存在的词语的新式应用。“打工人”既可以指打工的人,也可以指对打工的人进行殴打的动作。“打工人”在20世纪末期就已经出现了,一般情况下多使用“打工人员”或“殴打工人”来表示,一方面,四个字形成两个音步,音律和谐,另一方面,有效避免了“打工人”可能形成的歧义,因此,当时“打工人”使用频率并不高。当前流行的“打工人”多指受雇佣而工作的人,所指范围比早期“打工人”广,本可以表示两种意义的“打工人”,在变成“流行语”之后,“打工人员”的意义更加凸显。“打工人”发生的这些变化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

二、语法功能

(一)语法结构

“打工人”在作为句法成分出现时,可以用一个形式表达两种不同的意义,例如:

(1)她的家从来不上锁,为的是方便这些打工人看电视、打电话。

(2)管车王金贞和稽查李麻子本来不过是流氓,吹牛,吃醋,打工人,拿津贴,是他们的本领。

在例(1)中,“打工人”表示的是“打工人员”,属于体词性成分,与流行语“打工人”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相近。在例(2)中,“打工人”指“对工人进行殴打的行为”,属于谓词性成分,与流行语“打工人”不同。

对“打工人”的两种不同理解是句法的原因造成的,更细致地说,是由于层次划分不同构成的。“打工人”可以划分成“打工|人”,是定中结构;“打工人”也可以划分成“打|工人”,是动宾结构。短语进行层次划分的重要前提是划分后产生的各个部分是合理的。“打工人”的两种层次划分都是符合要求的,“打工人”为定中结构时,“打工”作为划分后的部分是成立的,表示“为别人工作”;当“打工人”为动宾结构时,“工人”作为划分后的部分也是成立的,表示“付出劳动工作的人”。因此“打工人”这个短语理解成两种意义是没有问题的,在具体句子中是哪一种意义需要依靠具体的语境进行判别。

(二)句法功能

流行语“打工人”属于体词性成分,一般来讲,体词性成分多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流行语“打工人”和作为“打工人员”来理解的早期“打工人”也是有这些用法的。例如:

(3)没有外卖、不能下馆子的日子,为了“吃”这头等大事,“打工人”纷纷学习做饭技能,撸起袖子下厨房。

(4)一座城市如何长期留住“打工人”,需要的不仅是“红包”,更是城市的“包容度”。

(5)就地过年:用家的温暖,吹散“打工人”的乡愁。

例(3)中,“打工人”作为句子的主语存在;例(4)中,“打工人”作“留住”的宾语;在例(5)中,“打工人”作“乡愁”的定语。

句子成分包括句子的基本成分和句子的特殊成分,句子的基本成分是指句法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句子的特殊成分包括语气成分、独立成分和提示成分等语用成分[1]。流行语“打工人”除了可以作句子的基本成分之外,还可以作句子的特殊成分。在具體使用中,将“打工人”作为句子的独立成分并不罕见,一般用作招呼别人的呼应语。例如:

(6)早安,打工人!

(7)打工人,雄起!

以上两例中,“打工人”作为呼应语,独立于句子,没有和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位置也比较灵活,主要是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表明话语所呼应的对象。

三、语义内涵

“打工人”这个词在流行之前就已经存在,根据层次划分的不同可以表示两种意义,我们研究的流行语“打工人”的意义与“打工人员”相近,与“殴打工人”几乎不相关,因此,我们在谈早期的“打工人”一词时,主要是指“打工人员”。早期“打工人”和流行语“打工人”意义大致相同,但是二者在理性义和色彩义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一)理性义

语言与社会发展状况关系紧密,社会发展会推动语言的发展进步,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状况。中国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民众进入工厂工作的现象开始出现,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打工”一词从中国香港传入内地,在中国内地广泛流行之后,词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在香港,“打工”的意思是“受雇于人”,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替别人工作,包括为政府或者为私营机构工作;二是本身不是老板;三是收取工作的薪酬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在香港会有“打工皇帝”“打政府工”之类的说法。然而,在内地,打工的界限比较模糊。改革开放后,随着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离开家乡,去南方发展,由此出现了“打工”一说。这时的“打工”含有背井离乡之意,打工人员从事比较劳累、工作时间比较长、收入不高的体力工作,“打工”经常和“外地”“外来”等词搭配在一起使用。例如:

(8)据该县劳动部门反映,全县已有300多名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办成企业126家。

(9)外地打工人员在逃离过程中天黑水深,地形不熟被淹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打工就是做工,多指临时的工作,如暑假里打了一个月的工,工人则是指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资而生的劳动者,多指体力劳动者,[2]因此早期的“打工人”指的是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流行语“打工人”的意义在早期“打工人”意义基础上发生了泛化,它不仅仅指输出体力进行工作的人,还可以指白领、教师、律师等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不管是在私营企业还是在政府机关,参与工作的人都是“打工人”,都是通过工作来获得薪资报酬。流行语“打工人”中与香港通行的“打工人员”意义是比较接近的,与内地早期通行的背井离乡、辛苦劳累的“打工人”相比,所指范围变大。

(二)色彩义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理性意义可能会有所改变,感情色彩也可能会发生变化。随着时代和人们认知的发展,流行语“打工人”的感情色彩和早期“打工人”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国内地流传较广的“打工”是指背井离乡,从事不稳定的体力工作,那么相应的早期“打工人”就是指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从感情色彩上来看,“打工人”属于中性词,但是工人从事的工作比公务员等其他工作要付出更多体力,一般情况下,从事这些工作的人的经济收入却不如其他工作多,因此早期“打工人”在中性词的基础上还略微带有贬义意味。流行语“打工人”的所指范围比较大,既包含早期“打工人”的所指内容,也包括了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比如白领、经理、教师等,所指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人们渐渐意识到,工作的本质就是为别人付出劳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反映出工作的平等性。这就把早期“打工人”所带有的贬义色彩给摘除出去了,流行语“打工人”在词义中更凸显“工作的人”这一义项,凡是有工作的人,不管是什么工作,都在“打工人”的范畴之中。

“打工人”就是“打工的人”,因此“打工人”的意义和“打工”的关系非常密切。“打工”在改革开放之初由香港传入内地,在内地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词义发生了一定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词语也在发生变化,“打工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所指范围扩大,将所有为别人工作的人纳入其中。与此同时,其词义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早期“打工人”带有的贬义色彩已经摘除出去,现在流行的“打工人”更多的是一种中性的感情色彩。

四、流行动因

根据百度指数,从2020年十月份开始,“打工人”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社交网络博主带篮子有关,该博主在2020年九月下旬发布视频,用“早安,打工人”向观众打招呼,后来又在视频中使用“打工人”这个词,引起其他人的模仿,“打工人”开始流行起来。分析其流行原因,主要有网络媒体传播效率高、词语本身具有新奇性和创新性、正能量价值传播这三个方面。

(一)网络媒体的推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进行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网络媒体是信息传播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途径,网络媒体传播信息速度快也是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流行词语的原因之一,“打工人”的流行同样也与社交媒体密不可分。

在北京大学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和人民网检索系统中均可以找到2020年之前使用“打工人”的具体用例,例如:

(10)走在拉萨街头,你会看到不少“打工人”来去匆匆的身影。

(11)徐静蕾在片中的表演自然、大方,把一个打工人的辛酸表现得合情合理。

以上两个例子分别选自2001年和2002年报纸上的文章,由此可以证明,用“打工人”来表示“打工人员”的意思在2001年已经在报道中使用过,但是报纸使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模仿和使用热情,只是偶尔用来代替“打工人员”。2020年带篮子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视频中多次使用“打工人”一词,由于社交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也很广,因此,在视频被很多人看到的同时,视频中使用的词语“打工人”也被很多人接受,“打工人”便开始活跃于人们的语言生活中。

(二)新奇性和创造性

“打工人”可以進行两种不同的解释增加了人们对该词的兴趣,除此之外,在“打工人”之后,“尾款人”“干饭人”等一系列表示某个群体的指人名词活跃起来,说明“打工人”这个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这也是“打工人”流行的原因之一。

流行语“打工人”崭露头角,被广泛传播使用之前,在诸如微信公众号之类的网络媒体上流传着“为什么要打工人,工人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打工人,工人那么可怜”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目通过对“打工人”进行曲解,使受众产生对文章的兴趣,“打工人”也变得广为人知。这种曲解一方面使人们意识到这个短语有两种解释,可以引起人们对“打工人”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流行语“打工人”表示的意义,明确“打工人”的含义,以便于人们使用。“打工人”具有两种解释的特性以及网络媒体的曲解使用,使人们萌生出对“打工人”的好奇心,追求新奇、陌生的表达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一种普遍心理。[3]这种新奇性推动了“打工人”的流行。

在“打工人”广为流传之后,我们发现和“打工人”结构类似的“尾款人”“干饭人”等指人名词也开始活跃起来。这类词语表示的都是某一类人,并且在之前词汇系统中,很少用特定的词语来形容这一类人群。比如“尾款人”的兴起是受到网络购物的影响,网购平台在一些促销活动中采用先付定金预定,后面补全商品所需价格时,给予一定的优惠,后面所付的那笔钱就是尾款,付尾款时的人就是尾款人。汉语中表人的类后缀主要有“者、员、士、工、汉”等,近年来还出现了“党、哥、姐、二代、奴、领”等词用来指某一类人[4]。“打工人”丰富了“×人”这一用法,使其在“年轻人”“老年人”的用法之外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使语言表达可以更加细化。

(三)正能量价值传播

流行语“打工人”的意义是在早期“打工人”的基础上泛化而形成的。“打工人”变成流行语之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算得上是“打工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工作心态,即所有工作都是一样的,都要通过努力和劳动去完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打工人”的流行也与其传播的正能量价值相关。

流行语“打工人”的所指范围要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打工人员”,除了体力劳动者之外,脑力劳动者也是“打工人”,他们也乐意自称为“打工人”,除了追求新奇感外,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认识到打工的本质就是为别人工作,承认和接受自己就是普通人,以幸福快乐、有价值的生活为目标而努力,表现出积极努力的能量。在网络种流传着的打工人语录和与打工人相关的表情包等内容也是以积极努力为主要态度,例如:

(12)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13)世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光芒,一种是太阳,一种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样。早上好,打工人!

積极向上的语言在无形中给人力量,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让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打工人”使用形容体力劳动者的词语来形容更多的人,它所突出的也正是体力劳动者们踏实努力的工作态度,传播的是一种积极的能量价值。

五、结语

“打工人”的流行属于旧词新用,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这个短语有两种层次划分方法,划分后,一种意义是“打工的人”,另一种意义是“对打工的人进行殴打的行为”,流行语“打工人”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了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外,还可以用作句子的特殊成分,一般用于呼应别人。在语义方面,和早期“打工人”相比,流行语“打工人”的语义发生了泛化,所指范围扩大,去除了早期“打工人”带有的贬义意味,变得更加中性。

“打工人”的流行一方面和词语本身相关,该词语用一个形式表示两个意义,具有趣味性,“打工人”还具有很强的创造型,根据这种形式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指人名词表示某一类人;另一方面,“打工人”的流行与当今所处的时代也密不可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传递积极向上力量的词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些都是“打工人”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鲁科颖,杨文全.当代汉语流行语再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

[4]陈昌来,朱艳霞.说流行语“×党”——兼论指人语素的类词缀化[J].当代修辞学,2010,(03).

作者简介:

王姿若,女,河南驻马店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语义语法
好懂、好记、好用的语法来了——《讲道理的语法》
语言与语义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参考答案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
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