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宁运河文化与传统民居建筑探讨

2023-05-30孙晓红李福霜陈晓林阎瑞雪

艺术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

孙晓红 李福霜 陈晓林 阎瑞雪

摘要: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其影响下形成的济宁运河文化是济宁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合体。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开发促进了济宁运河流域的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则推动了当地生活方式的转变。山东作为人口大省,民居是当地人口生存的重要依据,京杭大运河的发展使山东运河沿线民居景观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也使济宁的传统民居建筑有别于其他的城市,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即生土民居、店铺民居、宅院民居和园林府邸。文章基于济宁运河的历史沿革及济宁运河文化的本土化特征,探讨济宁运河文化影响下传统民居建筑的种类及特征,并根据济宁运河沿线民居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以实现济宁运河流域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济宁运河;运河文化;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3

0 引言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一直是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济宁因“漕运”而兴,为“商贾之地”。济宁运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依赖漕运到兼收南北、融合南北的过程。济宁运河不仅在经济上推动了济宁地区的发展,还造就了济宁地区独特而灿烂的运河文化[1]。运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价值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在政治、军事、哲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得到体现。本文以济宁运河流域的传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济宁运河文化对传统民居产生的影响[2]。

1 济宁运河的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建邗沟,将长江的水通过瓜洲引入淮河。经历了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的拓展,运河已初成体系。隋炀帝杨广在公元前605年下令开凿运河,其中主要开凿了两个渠——通济渠和永济渠,目的是实现南北水域流通。元朝开通运河是为了方便运粮,挖通了济州河、会通河两个河道。京杭大运河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连接着中国最重要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运河的发展使南北经济变得繁荣,同时也为两地的文化沟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水域是一个地区实现发展尤为重要的因素,济宁运河的发展不仅使山东济宁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其文化也逐渐繁荣。到了清末,河道淤积使洪水排泄不够通畅,运河河道慢慢变得不能通航,京杭大运河由此失去了最重要的职能,无法达成南北运输的目标,济宁地区发展滞缓、日渐衰落[3]。

2 济宁运河文化的本土化特征

运河文化包含了运河沿岸所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经过长期的演变,运河周边不同文化相融合。在齐鲁文化的基礎上,济宁运河流域形成了独特的儒家商业文化,即重视正义和诚信而不是利益。以“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不仅强调人类价值的体现和知识与美德的发展,还宣扬与人为善、忠诚守信的重要性,并具有独特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意识[4]。儒家商业文化是儒家思想与经济融合的结果。商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在儒家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商人既要获利,又不能失去儒家为人处世的品格。

与陆路运输相比,水运的优势在于方便和安全。在古代,马和车一般不用于运输远距离的货物,成本高且难以确保货物的安全。运河则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货物的运输铺平了道路[5]。济宁形成了开放性渠道文化,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

3 运河走向的聚落布局

济宁地区的水资源种类丰富,包括江、河、湖泊等。自明朝恢复京杭大运河通航以来,由于航运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济宁运河全线进行船闸和大坝的建设。等待通过船闸的船只会在济宁以南的运河或月河(月亮河)的支流中停泊,以交换货物。随着运河贸易的发展,人们开始在运河周围聚集[6],济宁运河沿岸形成了南旺、九亭、夏镇和南阳等具有代表性的古镇。

4 类型多样的民居形式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发展,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城市,济宁的民居建筑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城市经历大规模的扩张,房屋建筑种类也逐渐变多。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即生土民居、店铺民居、宅院民居和园林府邸。

4.1 生土民居

山东运河主要流经鲁西平原地区,当地石材和木材比较匮乏,优点是地势平坦,黄土资源也比较丰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最重要的两种生土民居,即茅草土屋和囤顶土屋。

位于山东运河中部和南部以上的济宁地区以茅草土屋居多。其多以院落形式分布,院落的形制和数量则因地域而异。茅草土屋有多种形制,可以分为正坐式和倒坐式两种,前者主要在正房(主房)内部设置厢房(东厢房、西厢房),后者在正房之外设东厢房。茅草土屋通常是用石头砌台面基地,在石头的上方建造用土制成的墙体。这种房子的屋顶山墙坡度相对较陡,因此人们通常会将檩条搁置在山墙上,最后一层铺设稻草或谷草,这两种材料都具有防水功能和保温功能,也是茅草屋的显著特征。

囤顶土屋是山东运河沿岸常见的一种生土民居形式,多见于鲁西南一带。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因为河床较低,加上河水长期冲刷,所以当地居民建筑往往较为高大(囤顶土屋的高度一般为12米左右)。山东运河沿线的囤顶土屋在建筑形式上与北方传统民居并无二致,但由于黄河水的长期冲刷作用,山东一带的囤顶土屋呈现出明显特点:整体建筑以青砖、灰瓦等北方传统材料为主,内部设置明显分区而又相互连通,并在各个区域之间留有可供通行的“门洞”[7]。其中民居院落北面的房间是正房,在山东也被称为“堂屋”,院落中靠近正房东面和西面的房子被称为“厢房”,厢房一般位于院落的两侧。民居中的厨房建立在院落的东南方向,方便使用。离厨房较远的西北角通常是厕所。在古代,居民还会在院落外面养一些动物,其中猪圈便建立在西南角。

4.2 店铺民居

随着商业活动的增加,山东运河沿岸的城镇应运而生,许多商店和住宅位于运河附近。传统贸易一般规模较小,生意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前店后铺”或“前店后宅”的形式。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住房的结构发生变化,商店和车间被整合到住宅中。大多数商店和住宅位于邻近运河码头的街道和商业巷道中,散布在运河周围的各个方向。同一行业的商店和住宅通常被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条以该行业命名的商业街[8]。

4.3 宅院民居

宅院民居通常是封闭的院落,由大门、影壁、正房、厢房、耳房、倒座房等组成。宅院的大门根据居民的地位和财富而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大门前的石阶、门柱、栅栏和装饰等方面。影壁分为两种类型,即门外有外部影壁,门内有内部影壁。外部影壁主要用于阻挡院落外的視线,以便在开门时不会向外泄露内部信息。倒座房也被称为“南房”或“南屋”,可以作为客房,通常与前门相连。正房是房子的主要房间,也是院落里最大的房间。其垂直和水平尺寸以及外墙的设计强调了它的代表性特征。耳房与正房的两侧相连,通常用于储存各种物品或作为仆人的住所[9]。

宅院民居多为北方式,在平面布局、装饰手法等方面,反映了北方民居的共性特征。建筑结构一般是按照四合院的形制设计房屋,即三进四合院;也有把三进四合院和二进式三合院结合在一起,成为二进四合院。中国传统民居以“四水归堂、前堂后寝、左右有深、花海棠廊”为特征。院落以堂屋为中心,有单间、两间单间、三间单室及前后堂[10]。

4.4 园林府邸

园林府邸与其他的民居不同,拥有者通常是官僚士大夫和豪商巨贾。济宁地区园林较多,具有安静、自然的特点。例如济宁市郊有一处园林,即荩园,曾被称为“尘世蓬瀛”。荩园东院包括一条花径和一个大厅,西部花园保存较好,花园入口在花径和大厅的南边。入口处是一堵挖掘出来的砖墙,中间有一个月亮形的门洞,石板上刻有“游目骋怀”的字样。砖墙类似于江南建筑风格,营造了优雅的精神氛围。穿过月亮门,有两个石墩,石墩外是一个方形的湖,湖上有一个高台,台子上有一个五柱水榭,南面有一个小桥流水亭。整体布局方正而富有变化,既有宫廷园林的风格,又有江南园林的特色。

5 民居现状及保护策略

5.1 现状概述

清朝晚期,山东运河的切割导致运河沿线城市失去了一条重要的贸易路线,这与当时政治和文化地位的丧失有直接关系,并且随之而来的是运河贸易的衰落。没有了贸易的支撑,济宁运河周边的建筑失去了往昔的光彩,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民居建筑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逐渐衰败。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竹竿巷,其具有浓郁的济宁运河民居文化特色,但如今日渐凋敝。即使进行修复,也不能恢复如初,特点和韵味都逐渐消失。

5.2 保护策略

对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的保护,首先要详细研究山东运河的发展动态,避免历史街区的历史价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失。不同时期的传统房屋都具有历史价值,应进行详细的监管和明智的保护。同时,探索传统民居新的发展也很重要。例如,可以将历史建筑作为展览空间或博物馆,既保留了文化,又可以与当今社会与时俱进;还可以将历史街区和古村落开发为特殊的历史旅游区或古镇景区,发展文旅产业,既可以保留古建筑,又可以宣传古建筑文化。

6 结语

济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济宁运河沿线建筑同时具有北方和南方的特点。例如,许多商业建筑有类似江南风格的大屋檐和长门,适合在街上卖东西。不过由于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所以不可能完全模仿南方住宅的建筑形式。南方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房屋的装饰上,用砖头、石头和木头雕刻装饰,非常美观,门窗上常有冰裂纹和卷草纹装饰。济宁的传统民居建筑通过结合南方和北方建筑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今后的发展中,济宁既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又要不忘传统的根基,形成新的风格,避免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 付昊.大运河山东段传统城镇民居的景观基因及其传承途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2] 王丽.济宁市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9.

[3] 郭琛,孙佳秋,张雪薇.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以济宁地区为例[J].中国住宅设施,2017(12):96-97,67.

[4] 霍艳虹.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京杭大运河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5] 张东园.运河文化影响下济宁竹竿巷街区保护性开发与利用的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6.

[6] 王璐璐.运河文化景观设计语言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5.

[7] 郭文娟.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文化遗产构成和保护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8] 赵鹏飞.山东运河传统建筑综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9] 张志辉.京杭运河(济宁段)沿岸景观保护与更新的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10] 王建波,阮仪三.作为文化线路的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研究[J].中国名城,2010(9):42-46.

作者简介:孙晓红(1971—),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及理论。

李福霜(1999—),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设计。

陈晓林(1997—),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设计。

阎瑞雪(1999—),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