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的校园传承路径探究

2023-05-30张嫚嫚刘梅坚

文化产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习俗受访者

张嫚嫚?刘梅坚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生存环境、精神信仰、娱乐方式的集中反映,其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诸如人日节、花朝节等传统节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如何以校园为主阵地,发挥传统节日对学生的正向引导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中国传统节日人日节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其中共收到有效问卷349份,受访对象中学生群体接近半数。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厘清人日节发展轨迹;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访对象对人日节的认知以及对人日节发展的诉求;最后整理和归纳受访对象对人日节的展望和发展意见,探究传统节日的校园传承路径。

人日节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日节的文化内涵及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如今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因此,有必要呼吁人们主动关注人日节的习俗活动和文化内涵,探索传统节日的校园传承路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日节的起源、发展及没落

关于人日节的起源,有战国说、西汉说、魏晋说,现在学界普遍接受的是魏晋说。《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1]这表明至少在南北朝时期,荆楚一带在正月初七这天已经形成了食用七种菜、剪纸、戴“人胜”等习俗。

唐宋时期,人日节成为一个全民狂欢的节日。从宫廷到民间,人日节的习俗更加丰富,且开始呈现出地域差异,如南方食用七菜羹,北方则食用熏天饼,民众在这一天大多会外出游玩。唐代“人日”诗有三大主题:歌春颂新,思人怀乡,感叹身世[2]。唐《酉阳杂俎》中详细描写了民众驱除姑获鸟,保佑幼儿安康的内容。北宋时期出现了添灯的习俗,寓意是祈求子孙兴旺。

由此可以看出,在唐宋时期,人日节的传播在阶层和地域上都得以扩大,节日形式更加多样,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宋代之后,少数民族接连占领中原,建立政权,导致人日节逐渐没落[3]。此外,人日节的时间是正月初七,正好在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之间,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这两个节日吸收融合。

人日节发展现状调查

人日节关注的是人本身,探索的是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节日蕴含的安居乐业、爱护生命、追求幸福等内容在当代仍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为了调查人日节在现阶段的传播情况和发展前景,笔者采用了在线上发布问卷的方式。笔者在前期查阅了大量文献,还对部分民众进行了采访,通过同师友的探讨,形成了调查问卷。问卷名称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人日节”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调查》,共发放问卷362份,除去无效问卷13份,收到有效问卷349份。下面主要研究受访者对人日节的认知以及现阶段人日节的传播途径。

受访人对人日节的认知

在“您是否了解人日节?”这个选项中,75.6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个节日,17.77%的受访者表示只是听说过,4.58%的受访者(16人)表示了解相关习俗。关于受访者具体了解哪些习俗,根据受访者了解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剪纸、制作人胜和佩戴人胜的习俗,吃拉魂面习俗和老鼠嫁女传说,祀神保平安习俗,食用七宝羹、七菜羹习俗,吃煎饼的习俗,迎紫姑的习俗,祭火神的习俗,还有登高游玩的习俗,吟诗作赋的习俗以及占卜的习俗。此外,还有2.01%的受访者(7人)表示了解并积极参与节日活动。这些受访者分布在广东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其中4人表示参与过祭神活动,3人参与过食用七菜羹、七宝羹的活动;参与剪纸、制作人胜、佩戴人胜,登高游玩,吃拉魂面和祭火神活动的各有2人。

从地区分类上来说,在饮食习俗方面,广东省食用七菜羹、七宝羹,山东省和黑龙江省食用拉魂面,这与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南方食用七菜羹,北方食用熏天饼的食俗相符;在民间信仰方面,广东、山东、河南有祀神保平安、祭火神的活动;在民间游艺方面,广州和河南部分地区还有登高游玩、剪纸、佩戴人胜习俗。

此外,还有23位受访者表示对人日节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其中了解程度较高的是祈福和护生、佑生,孩子的成年礼和开启新一年的生活,制定新年规划等。

不难发现,祈福求平安的文化内涵与上文中参与节日活动人数最多的“祀神保平安习俗”相契合。这也说明了大众对人日节祈福保平安的文化内涵的重视。另外,黑龙江绥化还保留着在人日节给孩子绑腿的习俗,寓意孩子健康成长,护生、佑生的文化内涵与此相契合。

人日节现阶段的传播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75.64%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人日节,24.36%的受访者主要是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了解人日节的[4]。

人日节现阶段特征

本次问卷受访者的籍贯覆盖了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轄市)和海外地区,缺失样本的籍贯为部分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2.01%的受访者表示参与过人日节的习俗活动,其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黑龙江、山东、河南四省。此外,受访者了解人日节的途径主要是网络、报纸、杂志等。基于此,受众往往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导致传统节日日渐式微,不仅阻碍了传统节日的发展,也限制了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符号作用的发挥。

现阶段,人日节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地域发展不均衡、地方节日习俗单一且以饮食习俗为主,传播途径单一化,缺乏互动性,受众参与度不高。

受访者对人日节发展的诉求

笔者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总结,把受访者对人日节的诉求归纳为物质诉求、时空诉求和文化内涵诉求。其中,物质诉求主要包括受访者愿意参与的民俗活动、节日消费的类型;时空诉求包括受访者愿意过节的场所、愿意和谁一起过;文化内涵诉求包括受访者对人日节内涵、意义的理解。

笔者对349个样本进行了分析总结,试图通过受访者的意见,梳理出人日节在当下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受访者对人日节的物质诉求

受访者对人日节的物质诉求主要体现在进行何种类型的民俗活动和节日消费上,其中节日消费包括制作、购买节日食品、节日装饰品以及节日仪式所需的物品等。

1.受访者感兴趣的习俗活动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受访者愿意参与的民俗活动的前三位分别是剪纸、制作人胜、佩戴人胜;食用七菜羹、七宝羹;登高游玩。其分别属于手工制作、饮食、户外活动,都属于互动性强、可实现性较高的民俗活动。

2.受访者感兴趣的节日消费类型

受访者感兴趣节日消费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节日饮食(89.11%)、旅游消费(51%)、节日工艺装饰品(49.57%)、节日服饰消费(28.37%)、节日玩具(18.62%)、其他(2.29%)。由此可以看出,节日饮食消费类型所占比重最大。

受访者对人日节的时空诉求

过节的时间和地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了该节日的定位。66.48%的受访者选择在家里过人日节,39.83%的受访者选择在社区过人日节,28.65%的受访者选择去旅行,22.64%的受访者选择在多功能商场或者广场过人日节,14.33%的受访者选择在学校过人日节,3.15%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受访者对人日节的文化内涵诉求

过去,人们在人日节这一天可以通过天气的阴晴判断自己本年的运势,很多人会在这一天祈求好运。此外,人日节还有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剪人胜、抓髻娃娃并贴在床头,有祈求生育、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寓意。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后,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和偏好也随之改变。

1.受众对象感兴趣的节日文化内涵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受访者感兴趣的人日节文化内涵主要是为家人祈福,护生、佑生,开启新一年的生活,制定新年规划等。

为家人祈福,保佑家人健康平安,是中国人过节的主流诉求。人日节的存在、发展与人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是大众对安居乐业、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

《荆楚岁时记》记载:“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人日节辞旧迎新的寓意自古就有。春节的法定节假日为七天,初七是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这一天辞旧迎新的寓意更加明显。

陈秀云提到怀宁地区在人日节会为宗族内成年的男性举办相应的仪式[5],为其取号名,并将其名字刻在家谱上。成年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举办成年礼表明家庭对孩童长大成人的重视,孩子也会适应其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之间的转变。

2.过传统节日的意义

关于“您觉得过传统节日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受访者的重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民众文化生活,营造节日气氛;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意义;纪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工作之余休闲娱乐。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特质和精神,其中蕴含着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充分挖掘人日节的文化内涵,助力其在校园传播是十分有必要的。

人日節的校园传承路径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如果正月初七举办人日节,会有67.0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参与;30.0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但要根据具体的节日活动决定;2.87%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从整体来看,受访者参与人日节活动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因此,将人日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此不仅可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笔者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人日节的校园传承路径。

挖掘人日节的文化内涵,赋予其时代价值

高校要善于挖掘人日节的历史文化内涵。正月初七人日节是人的诞生日,其本身就有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内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繁忙。人们可以通过人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理解[6]。

高校可以借助现代科技,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传播途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日节。此外,还可以设计人日节的标志和吉祥物,提高人日节的辨识度。

采取多元的课程形式,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开展以人日节为主题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在课堂上介绍与人日节相关的民间文学故事和古典诗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日节,比如与人日节相关的女娲补天的故事、厕神紫姑和火神的传说,同护生、佑生相关的姑获鸟的传说等。这些故事和传说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高校应整合线上、线下的课程形式,把人日节的相关习俗以及文化内涵融入选修、必修、通识等课程类型中。

借助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人日节的文化空间

通过了解受访者对人日节的物质诉求可以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希望能走出家庭,走进社区。自古就有在人日节吟诗作赋的传统,学生可以在这一天同家人一起穿上汉服等传统服饰,在校园、社区举办诗会并评选优秀诗歌,举办剪纸比赛,品尝人日节美食等。各地博物馆、民俗风情馆、文化馆都应该在人日节积极举办人日节的习俗活动,寓教于乐,为人日节出行的人提供一个文化交流平台。

综合多方角色功能,营造人日节文化氛围

高校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7];邀请民俗学者讲解人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传统节日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正面导向作用;借助图书馆、餐厅、宣传栏等多种媒介开展有关人日节的宣传活动。

节日是文化的载体。高校应弘扬传统节日的时代价值,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学生营造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让以人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这也是本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健中.论唐代“人日”诗[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04):41-43.

[3]崔备瑞.人日风俗传承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4]刘晓峰.中国古代人日习俗对日本的影响[J].节日研究,2010(01):120-130.

[5]陈秀云.安徽怀宁李店村人日习俗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6]刘阳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7]崔珉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9.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习俗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