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传播视域下塞罕坝精神传播策略研究

2023-05-30王玉婷朱自然

文化产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塞罕坝共情林场

王玉婷?朱自然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了解塞罕坝故事,感受塞罕坝情怀成为理解塞罕坝精神内涵的重要前提。现基于共情传播视域,提出新的塞罕坝精神传播策略,利用传统媒体、人际沟通渠道进行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并对塞罕坝精神在新媒体中的传播实践提出建议。

共情与共情传播

共情(empathy,或称“移情”或“同理心”)作为心理学术语,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能力。亚瑟·乔位米卡利(2017)曾说,共情既不属于情绪,也不属于感受,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通过换位思考,抵达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一种情感感知能力。

共情是人们相互表达,相互了解的天然桥梁,是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连接。在大众传媒过程中,媒体将特定的情感因素隐藏在信息中,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廣大受众进行传递,受众在接收到信息之后,再通过共情的情感感知能力,将情感信息以换位思考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切身体会,以产生情感共鸣,甚至达到改变自身行为的效果。

共情可以被视为人们存在的一种特质或一种状态。特质指的是人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的稳定倾向,而状态则是人在某种状态下的特殊属性。状态的差异性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情感感知能力(即共情的能力)。共情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流、沟通、传播的过程,离开了交流、沟通、传播,共情将难以形成;而共情的表达更是一种传播过程。

兴趣作为引导人们改变状态的因素之一,也应受到关注。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实现状态的改变,引起受众的兴趣尤为重要。在塞罕坝精神的传播过程中,媒体要引导受众对塞罕坝精神的内容产生兴趣。无论是好奇心、求知欲还是其他方面的兴趣,都可以促进受众状态的改变,从而实现共情。

根据戴维斯等学者的研究,为了产生有效的共情信息,准确地理解和预测他人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但只是关心他人并不足以产生共情行为。共情能力的产生是多维的,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从传播效果上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认知层面的效果;第二是情感和态度层面的效果;第三是行动层面的效果。人们通过交流和传播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情感的接近或趋同,进而达到态度的基本统一和一致。通过传播所达到的情感态度的趋同,就是所谓的共情。

塞罕坝精神共情信息的构建应从人文精神方面着手,这是因为人物故事、人物经历都具有丰富的共情元素。对艰苦的自然条件的认识,对艰巨任务的认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爱护、呵护之情,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攻坚克难的种植,不畏严寒酷暑的劳作等因素都可以作为重要的共情信息,构建信息传播策略,从而组建更高效的共情信息。

刘海明、宋婷等学者对共情传播做了相关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共情传播即“个体在面对群体的情绪情景时参与信息接收、感染和表达以及传递分享的过程”。共情传播有两种情形。通过信息的传递、扩散和共享,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情感共鸣、共振,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或情绪,这就是共情传播,其是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融合,是学科融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定义可知,在共情传播中,构建高效的共情信息尤为重要,同时,受众的分享过程也很重要,分享过程即传播过程。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受众本身成为信息的传播平台,其通过人际传播渠道,源源不断地将带有自己独特共情传播因素的信息发送到新媒体平台上,去影响更多的人,使其产生共情。这种影响是巨大的,且影响之深度和广度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塞罕坝精神的价值体现

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塞罕坝的故事是感人的,塞罕坝的精神是振奋的,三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坚守,造就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的生态价值及存在意义无疑也是重大的。二十年前的承德,春天、秋天刮的是黄风,漫天黄土飞扬,从这样的状态到现在“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4A级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塞罕坝的变化是显著、卓越的,是应当铭记于心的。

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全面认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生态效益》可知,塞罕坝的成就广受社会关注,是因为其蕴藏着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塞罕坝是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荒漠沙地,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林场工作者攻坚克难,创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林场所带来的改善气候、涵养水源、释放氧气等生态作用是无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森林的光合作用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基本保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创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总体上,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较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塞罕坝故事及塞罕坝精神的传播能够鼓舞人心,使人们坚定大力绿化祖国的决心。

生态经济效益

目前,塞罕坝林场占地面积为142万亩(森林景观110万亩,草原景观2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1012万立方米,野生植物达600多种;塞罕坝林场森林资源总价值已达到202亿元,每年带动当地实现社会总收入超过6亿元。塞罕坝林场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契合。植树造林所得的木材、林产品以及与森林相关的活动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生态社会效益

塞罕坝林场的建成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了风沙对环境的危害,净化了水质,缓解了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危害人们健康的环境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曾经漫天黄沙的春天现在晴空万里,黄色的迎春花再也没有泥质的外壳,树叶也恢复了绿色,塞罕坝还给了人们一个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春天。我们应该认识到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之大,向他们学习,特别是学习他们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决心,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塞罕坝精神的共情传播策略及实践

利用传统媒体

从传播内容来看,晓之以理,不如动之以情,用情感催生情感,比用枯燥的文字催生情感更加高效。文学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等中都包含着情感,可以使受众产生共情,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刻画了19世纪60年代知青们在塞罕坝上青春的耕耘和丰富的收获,情感真挚,深入人心。电视剧中的许多细节都来自现实,例如,为了不让“白毛风”冻伤刚满月的孩子,母亲紧紧裹住孩子以致孩子窒息……故事情节使人动容,深入人心,小小的细节体现出了塞罕坝建设者的艰辛与困苦,并通过电视传播给更多人,使他们感受到塞罕坝精神的重要价值。情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塞罕坝故事中不乏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用人物事迹中的真情實感唤起受众内心的情感,使其产生共鸣,能更好地加强塞罕坝精神的传播效果,促进其传播。

新闻报道真人真事,也可以催生共情。人物的悲欢离合、情节的跌宕起伏都会引起人们的同情或共鸣。塞罕坝望火楼的夫妇,日复一日重复着单一的工作,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谁不想要家人团聚,谁不想要平凡幸福,可是没有小家的牺牲,哪能换来千家万户的安定。塞罕坝不乏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典型人物,媒体在对典型人物进行典型报道时要突出其情感,以情动情,从而使受众产生共情。

如何通过媒体促进塞罕坝故事及精神的传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塞罕坝故事及塞罕坝精神的区域性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口头调查显示,有许多人不知道“塞罕坝”是什么,甚至没有听说过“塞罕坝”这个名词。要想弘扬塞罕坝精神,首先要通过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使塞罕坝故事深入人心,使人们深刻了解塞罕坝精神的实质,实现共情传播,从而达到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起着重要作用。媒体是人们日常接触信息的主要来源,根据涵化理论,媒体对受众的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媒体对“塞罕坝”这一关键词的反复提及会推动受众加深对“塞罕坝”的认识,进而了解“塞罕坝”的相关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情促情,可以达到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目的。但目前为止,塞罕坝精神相关词条热度远远不够,还需在日后的建设中逐步提高。

利用人际沟通渠道

赵建国在论文中提到,演讲、集会等多人聚集的情景更容易激发共情,若想尽快有效地实现共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通常是最佳选择。演讲、游行、集会本身就是一种共情传播,而群体性事件必定伴随着对立性共情传播。

宣讲是一种以集会的形式进行的主题演讲,其将受众以群体的方式聚集起来,进行统一的、有目的性的信息传播。据调查,河北省曾组织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报告团赴贵州、江西、福建、山西、青海、内蒙古、江苏、北京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巡回报告。报告团一行20人,17天行程上万千米,奔赴8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先进事迹的宣讲,反响强烈,但仍然存在社会接触面小的短板。为了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媒体应积极发挥作用,在利用人际渠道传播的同时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进行扩大化宣传。多开展宣讲、话剧表演等活动,以加强人们对塞罕坝精神的了解,提高塞罕坝相关信息的曝光度和曝光频率,以促进共情传播。

宣讲及话剧表演往往能产生强烈的共情效果,因为其具备如下两个条件。第一,其能够创建群体共情的情境。宣讲及话剧表演都属于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且情绪感染力较强,观众很容易进入情景之中,从而产生共情。第二,大规模的人群聚集也称身体共在,在此情境中,情绪会相互传染,而大规模的人群聚集会使情绪传播得更快。宣讲及话剧表演具有人群聚集的特点,易于情绪传播,共情传播效果明显。

新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口头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人对塞罕坝精神的认识来自学习强国App。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塞罕坝精神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机遇,它改变了受众接触信息的方式,更加突出个人的偏好等。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永不止步,新的技术、新的故事、新鲜的新闻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快速更新,使人们可以通过全新的新闻视角对事物进行判断。因此,新媒体不仅是信息发布的平台,更是信息营销的战场。塞罕坝精神只有经过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的洗礼,才能冲出围城,被更多受众所认识。

首先,加强塞罕坝相关的新媒体平台建设。以抖音平台为例,不论是塞罕坝精神还是塞罕坝故事,都没有相关的宣传账号。搜索关键词“塞罕坝”,可见账号几乎都是关于塞罕坝旅游的民宿的宣传,没有一个账号是塞罕坝故事及塞罕坝精神的官方宣传账号。新媒体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以抖音平台为例,其“网红城市”的营销案例屡见不鲜,成功打造了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网红城市”,使它们成为游客的著名打卡地。可见,塞罕坝故事及塞罕坝精神的宣传离不开新媒体,相关人员要抓住新媒体发展的机遇,迎风而上,这样才能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塞罕坝精神。创建官方账号,进行引领式的宣传,对弘扬塞罕坝精神,提高塞罕坝知名度至关重要。

其次,坚定塞罕坝精神传播的核心地位。塞罕坝故事、塞罕坝风光及美食的宣传都是为弘扬塞罕坝精神而做的铺垫,有了这些铺垫,受众将更容易接受塞罕坝精神的相关内容,理解塞罕坝精神的内涵。此外,这些内容能够以小见大,体现塞罕坝人勤劳、质朴的形象,展示出塞罕坝乃至承德市的魅力。

塞罕坝属于自然景观、生态资源,要想提高其知名度,就必须下足功夫。不论是在基础建设方面,例如相关官方账号的开设,还是形象传播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塞罕坝精神中的情感因素丰富,可感性较高,通过共情传播手段提高受众的情感感知力,增强其共情能力,能够更好地增进受众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与感悟,促使人们践行塞罕坝精神。媒体作为塞罕坝精神传播的主阵地,更应肩负起传播重任,创造出更多的机遇与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6):47-52.

[2]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05):59-76+127.

猜你喜欢

塞罕坝共情林场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