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类图书编写模式探索

2023-05-30陈斌

文化产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类图书儒家文化儒学

陈斌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正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品,深入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前提。现分析目前市面上传统文化类图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传统文化类图书编写要与时俱进,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创新,才能脱颖而出,为大众所接纳,最后以“儒家文化之当代解读系列丛书”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的机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2021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四年之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明确了23个重点项目,包括15个原有项目和8个新设项目,制定出未来五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路线图,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设立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家古籍整理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等,大力资助优秀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的意义

在我国政府日益强调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的背景下,我国一些知名的高校纷纷办起了国学班,孔子学院在世界很多国家开设,儿童读经班在全国各地盛行。这些现象表明从上到下,从政府到民间,传统文化正成为当今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深入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前提。

目前市面上传统文化类图书存在的问题

学术性强,不适合大众阅读

目前市面上优秀传统文化类图书不在少数,但有些图书只适合专业人士阅读和收藏。例如,《儒藏》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儒家文献整理项目和古籍整理项目,该项国家资助的编纂工作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承担,其定位是对历代儒学著作进行系统性整理,为儒学的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料,是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积累。其销售对象是海内外图书馆、学术界的专业人士和喜爱国学经典的人士,但不适合大众阅读。

选题单一,同一选类型的图书重复率高

如今传统文化读物的基本定位都是经典著作和著名历史人物,导致这方面的图书出现“门庭若市”的局面;而相对冷门的传统文化选题却少有人策划,呈现出一番“门可罗雀”的景象。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仅包含着不同时期的各种经典、著名代表人物,也包括伦理层面、文化层面、教育层面、民俗层面等,其有着丰富的内涵。《规划》中明确的23个重点项目中,不仅包含各种系列文化经典,还包含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戏曲传承振兴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图书策划编辑独具慧眼,不盲目跟风,找到市场空缺,找准选题方向,这样策划出来的图书才能抢占先机,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图书内容把关不严,质量问题较多

当今市场中的传统文化类图书五花八门,这些图书中虽然不乏一些优秀著作,但也存在一些“滥竽充数”的低劣作品。这些图书要么是选题导向出现问题,要么是编校质量不过关,包括参考的不是权威版本,导致原文不正确;或由于编辑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出现语言或文字方面的错误。这就要求图书策划编辑在策划开发传统文化类图书时,要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則,要严把导向关,从源头上下功夫,坚决杜绝落后、低俗的作品进入出版流程。在编校方面,责任编辑除了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文字功底外,还要擦亮双眼,不盲目迷信权威作品和权威作者,不放过书稿中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小心求证,在内容上确保图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通俗类读物涵盖面狭窄,数量不多

在目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国学热中,我们不难发现读物呈两极分化:一是高深的研究著作读者面窄,出版困难;二是浅显的国学经典解读类出版物方面不乏非常成功的范例,如于丹《论语心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和《弟子规》等,这三本经典的现代解读在当今的出版界可以说是一个市场奇迹,说明通俗类读物是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这类读物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些问题:通俗类读物涵盖面狭窄,一窝蜂地涌向蒙学读物和四书五经等,而真正能够面向上至政策制定者,下至普通百姓的广大读者,既全面又好读的经典普及读物远远不够。

应对措施

内容和形式创新是图书的生命,特别是对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类作品来说更是如此,不能脱颖而出,当无生存余地。

内容的创新

1.选题范围的拓宽

传统文化包括各种经典、著名代表人物,同时也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等伦理层面,诗歌、散文、艺术等文化层面,传道、授业、解惑等教育层面,以及各种民俗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如婚丧嫁娶、建筑、宗族谱系等。所以策划编辑在策划这类图书选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历史、人物、经典等内容,还要关注道德伦理、文学艺术、民俗民风等方面的内容。

2.在内容编写上做到贴近生活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压力较大,传统文化包含的理论思想中有很多对我们生活和工作方面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比如儒学学理中的“和谐”、“与时偕极”(即与时俱进)、“孝亲”、“有教无类”、“爱人”、“悠游自得”、“忠恕”,等等。这些内容不论是对于个人修养、生活方式,抑或是国家治理、友邦交往,都不无教益,其对生命向善和人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引更是不可多得的良方。这就要求作者在内容编写上做到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将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用于指导人们现今的工作和生活,这样编写出来的图书必将为大众所广泛接受。

3.在图书配套资源及衍生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市面上相关的出版物日益增多,传统文化类图书逐渐成为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都喜爱的内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由于不同人群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不一样,传统纸质图书单一的呈现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此,需开发“纸质图书+音频+视频+线上阅读”的复合形式,这既是对出版形式的创新,也是对出版市场的深层次开发。同时,为迎合读者深层次的阅读需求,还可以延伸开发影视、动画、游戏等多媒体、多形态产业链。

形式的创新

1.结构方面的创新

在结构方面进行多维度(栏目)编排,从宏观层面确定每一本书形成或发生的环境、时代、承继等;每本书突出一个主题,纲举目张、要言不烦地把重点知识呈现给读者。

2.编写手法、文字表达方面的创新

(1)内容和表现形式轻松、多元。文字要严谨,不可戏说。要言之有据,立意正确,也要生动活泼。

(2)以为普通大众提供读物为目的,强调可读性。

(3)最好配有丰富精美的图片,以提高内容的观赏性。图片要与内容相关,尽量不在网络上选择图片,以免产生版权纠纷,最好找专业画师绘制图片。图片上最好配有相关文字解说,例如说明其特征、价值的文字,引导读者欣赏。

(4)书中可以设置若干小专题、小知识、小词典,对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术语、典故、人物、典籍等进行简要的介绍,作为正文的补充,其在丰富正文的同时,也可以起到活跃版式的作用。

3.开发外语版,加大“走出去”力度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与沿线各国出版业的交流合作日趋紧密,联合开发选题,合作翻译、出版图书,逐渐成为新趋势。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图书深受国外读者喜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发展报告(第三卷)》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版权贸易总数从2016年的3808项增长到2020年的10729项,经历了迅猛上升到井喷时期再到逐渐稳定的过程,出版合作进入提质增效阶段。目前,我国政府有多个对外翻译资助项目,包括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工程等,这些资助项目为传统文化类图书“走出去”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图书出版单位应大力开拓国外图书市场,通过版权贸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图书展现给国外读者,以此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同时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话语权。

案例分析

针对上述情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编辑经过3年精心组织策划,2018年推出了“儒家文化之当代解读系列丛书”,该系列共7个分册,包括《修己立人:儒家与教育》《形神之间:范缜与神灭论》《守礼齐家:儒学与婚丧习俗》《治家之经:<朱子家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与政治》《岁时佳话:儒学与节庆》《洛学兄弟:程颢程颐》。该系列丛书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直面当代儒家文化复兴所涉及的当下民众感兴趣的若干话题,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家庭生活、节庆礼俗、教化信仰等以贴近儒家文化经验积累的方式娓娓道来,在不乏历史底蕴与精彩思想思辨的同时,用贴近当代青年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再现了生生不息的儒家文化精神。

该系列丛书在内容方面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儒学内容的新拓展

中国传统文化以经、史、子、集为框架,儒家文化也是如此,尤其注重儒家经典、儒学代表人物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并不能完全契合现实生活的需要,这对已经渗透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儒家文化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所以,编辑初拟的儒学书屋目录里不仅包括经典文本、人物思想、历史等内容,还重点推出了民俗节庆、蒙学教育、社会政治等内容,力求儒家文化与时代发展相合,儒学理论能指导实践。

儒学观念的新视野

儒学造端于先秦,整合于汉唐,革新于宋明,续讲于近代,历经两千多年不断绝,不消亡,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儒学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将革新之道作为立足之本,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对自身作出新的诠释,从而历经千年岁月冲刷依旧根植于中国社会,成为普通民众自愿接受的文化体系,进而升华为中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支柱。

儒学方法的新解读

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史见证了众多的儒者、浩瀚的经典以及庞大的思想体系,一方面促进了儒学的历久弥新,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尤其在当今生活快节奏、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儒家文化如何“发光发热”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儒家文化之当代解读系列丛书”正是一次对儒家文化的立体解读的尝试,它不是传统文化热影响下的跟风之作,而是植根于儒家文化本身,立体而系统地对其进行浅白的趣味解读,在平实的语言下,闪耀的是端正而闪亮的传统儒家思想之光。加之丛书各作者都是儒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兼受传统学识与现代文明的浸染打磨,下笔颇具神采,使得本套丛书在易读、易解的同时,呈现出传统的古典中正与现代的光彩夺目交相并现的特质,让人读之既能得儒家文化通识普及之乐,又有现代智慧文明点缀拾得之趣。

该系列丛书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新的儒学解读方法,让读者在了解儒学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从理论上对儒家文化进行诠释,在实际中对其进行运用,在未来价值方向上对其进行明确。该系列丛书不仅把握了儒家的立足之本,而且將儒学理念运用于当代,展示了其“活的灵魂”,使传统儒学再次焕发生机,丰富当下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过去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基本规范中令人难以理解的困惑,在当今就有了令人可借鉴的新意。

“儒家文化之当代解读系列丛书”的策划出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M].济南:济南出版社,2020.

[2]陈志刚.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定位[J].新视野,2020(05):5-11.

[3]刘伟.新时代传统文化观“新”之管窥[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19(01):108-119.

[4]蒋成龙.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现状及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9,3(25):175+206.

[5]郧军涛.试论地方出版社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的策略[J].出版广角,2021(11):33-36.

[6]欧阳雪梅.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29(06):26-32.

[7]李鸿飞.“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出版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22(05):72-77.

猜你喜欢

类图书儒家文化儒学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儒学交流在路上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