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曲《春蚕》演奏风格及教学探索

2023-05-30袁心怡

艺术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演奏风格琵琶曲春蚕

摘要:《春蚕》是刘德海于1984年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琵琶曲之一,该作品在创新演奏技法的同时加入了维吾尔族的音乐元素,以维吾尔族的四首民歌为素材,分别是《牧羊曲》《埃介母》《你的天上有没有月亮》《自由的生活》,具有显著的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音乐特点,后被收录于刘德海的《人生篇》中。刘德海作为中国琵琶界乃至整个民乐界的领军人物,深知琵琶需要新技法与新音响的组合汇聚成新的音乐语言,于是一生致力于研究创作技法,并力求理论结合实践,在立足于传统演奏技法的同时大胆创新,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意义深远,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琵琶曲《春蚕》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基调,以此赞颂中华民族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文章第一部分从乐曲本身出发,分析作品的结构与创新技法;第二部分思索琵琶曲《春蚕》的教学;第三部分则从艺术价值角度出发,探讨作品的民族性、中和性以及创新性。

关键词:琵琶曲;《春蚕》;演奏风格;艺术价值;教学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03

1 《春蚕》的结构和创新技法

1.1 作品结构及演奏探索

第一部分引子为散板,由铿锵有力的长轮组成,旨在模仿维吾尔族吹奏乐器“乃依”(鹰骨笛)的音色,因此音色高亢嘹亮。演奏时轮指由指尖发力,触弦干脆,乐曲的第二句与第四句分别与前句形成强弱对比,小指快速带过小二度音程,凸显出“由远及近,由明到暗”的神秘色彩,使听众仿佛置身于茫茫的沙漠之中。乐曲进入第三句时,高涨的情绪配上充满爆发力的大指勾四弦,使该段落进入一个小高潮,音色坚实有力。紧接着情绪回转,由强到弱,右手轮指向上移,此时强调一种虚无缥缈之感。最后用左手食指的指甲一面剔弦,以此模拟春蚕吐丝的声音,渲染了静谧的氛围。

第二部分由一连串泛音开头,音色清脆透亮,好似沙漠中忽远忽近的驼铃声,随后右手使用“遮剔”手法,模拟了骆驼在沙漠中前进的步伐。紧接着进入本段最扣人心弦之处,左手进行推拉弦时要始终保持揉弦,右手由跟关节发力并体现出反弹感,旨在表现人们在大漠中前进的艰难。接着是刘德海全新创作的技法——正反弹,“反弹”触弦干脆迅速,音色坚挺有力,左手滑弦时始终保持连贯,时值丰盈,同时滑音的运用增强了旋律的沉重感,以此赞颂在恶劣环境下人们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意志。此部分的演奏对学生的力量控制要求极高,要在看似平静的情绪之下演奏出层次感,并且要能判断不同音色的发声是跟关节发力,还是小关节发力。

第三部分情绪开始转变,由压抑、沉重进入轻快、明亮,仿佛是人们在大漠中突然看到绿洲。这里采用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惯用的附点节奏型,同时出现了一个新技法——弱奏,这是为模拟热瓦普的音色创作的,由右手的小指抵着一弦(靠近覆手的地方)弹挑,使原本清脆的音色变得略沉闷,但演奏时,要注意小指压弦的松紧程度,避免音色太过沉闷。左手打带音要清晰明确,右手突出重音部分,重音演奏时可适当加入揉弦。整段演奏灵动、活泼,刻画的是一个少女弹奏着热瓦普载歌载舞的场景。紧接着进入长轮,在速度快了一倍的基础上呈现出旋律的线条感,这里就需要演奏者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遮”“剔”等技巧需要左右手的默契配合。

“第四部分为全曲的高潮片段,如果说前面是描写了一个维吾尔族少女载歌载舞的场景,那么这一部分描写的则是维吾尔族男子刚劲有力的舞蹈画面。”[1]此段十分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要在快速“遮分”的同时弱奏,一弦清脆的音色加上三、四弦的粗犷,仿佛是两种乐器夹杂在一起呈现。该段的重音部分不同于以往的曲子,它可能出现在第一个音,也可能出现在乐节的中间,在保证“遮分”快速清晰的同时要突出重音的存在,这需要大量时间去练习。

最后段落与开头相呼应,不同的是此处的演奏为快速长轮,旋律高亢舒展,给人无限遐想,将听众从少数民族歌舞声拉回一望无际的大漠中,感叹丝绸之路的辉煌壮观。随着音域的扩大,演奏情绪越来越高昂,用三指分轮营造三连音的音效,弱化重音,半音音效使旋律变得空旷又寂静。紧接着左手中指与食指进行打带音,右手在山口外拨弦,音量不大,却将“春蚕到死丝方尽”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由大指掌关节内侧肉扫弦,演奏出一种虚无缥缈之感,“肉扫”逐渐转至强扫,直至八度轮指,力度始终保持强音,在一连串具有爆发力的双琶音强扫轮之下,酝酿的是一股即将爆发的强大力量,刻画的是春蚕永不言弃的精神。最后在无名指强有力的滑线之后结束全曲,深刻赞扬春蚕排除万难最后破茧而出的精神品质,也象征着人类的生命绵延不绝,中华民族的精神永不泯灭。

1.2 作品创新技法的运用

第一,挑扣轮。大指先挑四弦再扣弦后轮指,此技巧在开头及结尾段落均有出现,“旨在表现琵琶具有号角般低沉而又激昂的音色”[2]。“挑”和“轮指”都是琵琶演奏惯用的技法之一,创作者在此处加上“扣弦”是想突出音乐前后的力度对比,大指挑扣时要注意力度的控制,由掌关节发力。

第二,正反弹。该曲子在传统正弹的技法基础上运用了大指、食指与中指反弹的演奏手法,形成正反弹结合模式。练习时需要将大指与食指、中指分开训练,以求力度的统一。此技法需要演奏者手指极具张力,同时要与左手打好配合,使听众感受到自己身处茫茫沙漠中,风起,乱沙飞舞,迷了双眼,而骆驼队伍迈着沉重的步伐缓慢前行。

第三,弱奏。用于模仿新疆民族樂器热瓦普的音色,将右手小指抵在一弦下方位置,同时在一弦上弹挑。小指抵弦的松紧程度会影响弹挑音色的灵动性,因此演奏者要不断练习,以达到最合适的状态。该技法所表现的音乐效果十分突出,弹挑时,由手指小关节发力,要注意手指的反弹力,演奏出跳跃感,并保持音色的统一与均匀度。

第四,弱奏分弦。在弱奏的基础上,将一弦弹挑的指法改为一、三弦的“遮分”,获得了全新的音乐表现效果。此技法十分注重演奏者手指的灵活程度及基本功是否扎实,演奏时注意保持手指速度与力度的均匀,同时不能忽略音色的清晰度。“快速遮分”与“快速弹挑”形成对比,由活泼轻快转变为刚强有力,展现了作品技法的丰富性。

第五,山口外拨弦。右手食指在琵琶弦轴与第一相之间的山口处来回拨弦,音量微弱,与左手的打带音配合,产生紧张感,展现出独特的音色,给予听众无限遐想,使乐曲意味深长。

第六,肉扫弦。用大指掌关节内侧肉扫弦,以呼吸带动,虽音量不及传统扫弦,但极大地增强了乐曲的感染力。演奏时要注意扫弦的流畅性。该技巧用于作品的最后段落,凸显春蚕破茧成蝶的过程,虽力度普遍偏弱,但不能忽略强弱对比。

第七,双琶音。“用右手中指与无名指同时在四根弦上进行刮奏,演绎出连续的双音”[3],该技法要求演奏者手指力度一致,保持音量相同,且为强音,旨在表现生生不息。

第八,指甲拨弦。由左手食指拨弦,旨在模仿春蚕吐丝的声音,演奏时要把握好左手力度,音量微弱,旨在表现静谧的氛围。

第九,勾搭。由大指的勾弦与中指的“抹”“弹”组成,速度为中速,因此主要用小关节的中锋角度触弦,以求轻巧灵动。

2 《春蚕》的教学思考与探索

笔者通过对艺考生的教学辅导,思考总结《春蚕》的教学经验。

2.1 训练演奏技巧

扎实的基本功是演绎好一首作品的前提条件,但琵琶的每一个演奏技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根据不同作品的需要调整。“音乐是通过声音进行传递的,把握好力度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4]

比如《春蚕》的演奏有大量的吟、揉、换把等左手技巧,因此练习时,在确保按音准确的同时,要注意把握吟、揉的急重轻缓和换把时延音的余音程度,并在实际演奏过程中结合乐曲的情感表现适当调整,例如何时“慢揉”、何时“急揉”等。再简短的乐音都会对乐曲的表现力产生影响。许多艺考生会片面关注曲子的完整性而忽视音色的重要性,演奏者在重视演奏技巧的同时,必须重视乐曲中每一个乐音产生的音响效果。

2.2 增强音乐表现力

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乐曲感受力薄弱,如在演绎《春蚕》最后一段时,只是一味利用手指力量加大力度,如此一来,听众的体验感会被大大削弱。因此笔者会先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大师的演绎,还可通过舞台剧、电影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将乐曲旋律与情节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此增强音乐表现力。

2.3 展开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是演奏者经过长期练习后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诠释出来。许多艺考生有一个通病,即对着乐谱机械地演奏,这违背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此同时,对艺考生来说,完整准确地演绎出作品是远远不够的。演奏《春蚕》这部作品时,学生可以将左右手技巧与民族韵味相结合,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二度创作,由此凸显出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并在演绎“骆驼队伍行进沙漠、维吾尔族青年少女载歌载舞、春蚕吐丝等乐句时加入自己的肢体语言以丰富作品

形象”[5]。

对艺考生的教学辅导是培养演奏型人才的重要步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技术与演奏的高标准,笔者希望通过以《春蚕》为例的教学解析为更好地演奏这首作品提供参考与借鉴。

3 《春蚕》的艺术价值

3.1 民族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相较于语言文化,音乐文化更容易拉近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刘德海借鉴维吾尔族的音乐元素,并与现代化作曲理念相结合,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喜爱歌舞、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凸显了刘德海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喜爱与尊重。同时,通过用音乐刻画春蚕这一细小的生物,给人以想象与启迪,侧面赞颂了中华民族宛如春蚕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从而实现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充分展现了《春蚕》的民族性。

3.2 中和性

“该作品不仅包含了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点,还加入了许多西方的音乐元素,使该作品从‘曲式‘形态各方面都体现出中和性。在演奏技法上也进行了‘中和,虽演奏技法有一定的创新,但都是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使音色方面有了很好的融合性,进而将春蚕吐丝这一小‘点与中华民族勤劳的内涵这一大‘面进行‘中和,于是有了点面结合、虚实相接的交替变化。”[6]

3.3 创新性

继承与创新不仅在琵琶作品的创作中至关重要,在琵琶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刘德海先生被评论为“富有使命感的作曲家与演奏家”,其创作表现了他的不断反思与创新。《春蚕》与传统乐曲不同,其融入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有基于传统技法创新的演奏技巧,还融入了刘德海先生深厚的文化修养,这才使此乐曲具有独特魅力。

除了创新以外,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也极其重要,需要在表现创作者的情感体验之外结合自我内心感悟加以演绎,因此演奏者要不断练习,正确把握乐曲风格,力求完整、准确地表达作品含义。

4 结语

《春蚕》这首琵琶曲无论是在演奏技巧上还是在情感方面,都堪称当代琵琶创作的典范,创作者充分利用了琵琶的音响效果,灵活运用了各种音型与节奏型,并且吸收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与音乐元素,充分展现了刘德海先生独特的创作风格。练习好此首琵琶曲对艺考生来说既可以丰富理论知识,又可以增强演奏能力。《春蚕》表达的不仅是刘德海先生的自我追求,还表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意志力。从琵琶曲《春蚕》来看,只有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入音乐表达中,才能将琵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更好地发展琵琶艺术,有效传承中国的民族乐器。

参考文献:

[1] 王欣洁.论刘德海琵琶曲《春蚕》的艺术特征[J].当代音乐,2017(2):58-59.

[2] 李时茜.浅析琵琶曲《春蚕》的演奏技法及音樂意境[J].音乐生活,2021(4):28-30.

[3] 王漫溪.琵琶曲《春蚕》的意境与演奏技巧探析[J].音乐生活,2023(2):59-61.

[4] 蔡超.浅析二胡教学中乐曲表现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8,38(24):134,136.

[5] 朱慧.浅析琵琶曲《春蚕》技巧创新及演奏艺术魅力[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

[6] 张伟.坚韧悲壮与乐观豁达的赞歌:析刘德海的琵琶曲《春蚕》[J].人民音乐,2012(3):41-43.

作者简介:袁心怡(1999—),女,江苏镇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乐器演奏。

猜你喜欢

演奏风格琵琶曲春蚕
春蚕吐丝做茧忙
多元文化视阈下陕西风格琵琶曲的创作与发展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浅析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点线诗意虚实智慧
——析罗永晖琵琶曲《千章扫》兼谈当代琵琶创作
春蚕1~2龄颗粒饲料育试验初报
对如东县“续春蚕布局”生产的再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