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需要一只狗
2023-05-30张文丽
张文丽
关键词:归属感;精神需求;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1-0079-02
仍记得小娟(化名)第一次走进我办公室的情形,一开口就泪眼盈盈:“老师,我妈不让我养狗,我都不想活了!”这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子,长相一般,表情落寞,说话声音不大。
原来,她成绩不好,在家里爸爸常发脾气,妈妈爱唠叨。在学校里老师也不重视她,同学们看不起她,尤其是班的一些男生还常常欺负她,今天拿了她的橡皮,明天弄倒她的水杯。她说,有时候她不想上学,但想到初三是关键时期,不能辍学,就坚持着。前段时间,她去小姨家带回来一只小狗,开始妈妈不让带,后来勉强带了回来。才养了一星期,妈妈说怕耽误学习,竟趁她不在家时把小狗送人了。她既伤心又愤怒。
为了一只小狗值得这样吗?当我疑惑时,她补充说:“我妈妈整天让我学习再学习,与学习无关的事一律不准做,原来我喜欢弹琴,现在也不让弹了。在班上我没有朋友,我就小狗这一个伙伴。”听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她因为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甚至受人欺负而感到孤独,她找不到生存的价值,满腹的苦水没有诉说的对象,所以才会因为不让养狗而“不想活了”。
不难看出,她之所以喜欢小狗,是喜欢被陪伴的感觉,渴望孤单的心有所依靠,让心里的痛能减轻几分。可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为了帮助她改变所处的环境,我约来了她的妈妈,与她的妈妈一起探究孩子的心理世界。此时妈妈才觉得女儿好可怜,她也为自己平时的疏忽大意而深感惭愧。在后来的日子里,她不再因为孩子的懦弱、成绩差而抱怨,而是接纳孩子的现状,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与鼓勵,让孩子不断找到自信。我告诉这位妈妈:不要给孩子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哪怕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你的孩子,做父母的绝不能不喜欢她。给孩子创造一个机会,让孩子学会珍惜。
再见到女孩时,我看到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本来挺可爱的一个孩子!原来,她的妈妈答应让她参加音乐特长班的学习。因为心中还有梦,因为有妈妈的支持,她变了,每次见到我都会展现一个微笑。她的妈妈也夸她爱说话了,还会心疼人了。是什么让她重拾希望,再度坚强呢?是理解、支持、肯定、鼓励。
无独有偶。他叫小宇(化名),性格内向,成绩优异。非常突然,在初二上学期的某个下午,他没有来学校,班主任给他父母打电话,家长也一头雾水。那么他去哪里了呢?原来,他待在村口拐角处的一棵树下,跟一只流浪的大黑狗说话。对于孩子的奇怪举止,忙于生意的父母的回答是:“哦,知道了,让他爷爷去一下学校!”爷爷来了,老师让坐下谈谈,爷爷边打电话边说:“唉呀,这孩子就是性格太内向,有一次竟然说‘活着有什么意思!你说,他爸妈打拼还不是为了他,都不知道好好上学,还乱跑!老师,我非常忙,这孩子就交给你们了,你们多操点心!”五分钟不到,爷爷就离开了。
爸爸妈妈忙,爷爷也忙,他们不知道,这个孩子逃学只是去跟一只狗玩,正是他们的疏于陪伴导致的。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忽视,才导致了孩子的出走。当这个孩子回忆幼儿园的生活时,他哭了,因为那时他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才三岁,而他却要一个人上学回家,除了孤单,也许伴随他的还有些许的害怕与恐惧!上小学了,父母店里的生意更忙碌了,父母经常夜不归家,他一个星期常常见不到父母两面。他上学靠的是闹钟,偶有迟到,但老师都原谅了他,因为他已经很听话了。
试想一个小孩来到异地他乡,没有熟识的人相伴,还要努力地上学,他要承受多大的精神压力!他多么渴望有一个人陪伴他,高兴的时候分享他的快乐,忧伤的时候分担他的痛苦,麻烦的时候帮助他渡过难关。可是父母没有时间,爷爷没有时间,奶奶在外地,自卑和孤独让他只能找一只狗做朋友。也许那只流浪狗也在渴求温暖,他们惺惺相惜,就彼此倾诉,寻得一点精神的安慰。
这两个孩子都是以狗为伴,把狗作为精神的依恋。是的,每个人的精神都需要有一个归宿。家是温暖的港湾,学校是孩子另一个家,朋友是我们另一个憩息地。如果这三个地方都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那么孩子的心只能孤独地流浪。倦了,累了,就不想再出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仅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还有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对一个孩子,家庭只是满足了他衣食住行的生存需求,却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与归属感,安全感缺乏,他又怎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与美好,又怎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所以,家庭、学校都应当建立新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尽可能地去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这样孩子才能热爱学习,积极生活,人格健全,协调发展。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