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2023-05-30周隽李泽熙
周隽 李泽熙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中。习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地理学科应担当起生态文明教育先行者的重任,高中地理教学应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平台[1]。因此,本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案例,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提供参考,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社会可持续發展。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包括常见的植被类型、植被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和植被对环境的影响等。课程涉及的植被以陆地植被为主,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和湿地等。其中森林植被最为重要,进一步分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第二部分,需要从两方面阐明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一是解释植被对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二是植被对环境的作用,以森林的作用为例。
2.教材分析
本节在简单说明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对地表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前提下,重点介绍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通过图片和文字结合分析植被特征及其分布的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材围绕教学大纲分为三部分:一是生物圈;二是识别植被类型;三是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①根据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常见的植被。②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③结合实例,说明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①重点:识别常见的植被类型。②难点:说明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案例区域特征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个区域的特征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内在联系的综合表现。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区域地理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通过分析区域特征,可以了解区域易出现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根源。
情景:首先给学生呈现一幅20世纪90年代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大亮山的图片(图1),大亮山林场位于云南施甸县酒房乡、姚关镇、旧城乡三个乡镇交界,距县城45千米,海拔2 100~2 700米。这里由于过度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山秃水枯,风沙漫天,与云南所处区域环境特征极不相符,但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大亮山的真实写照。
问题:分析20世纪90年代云南大亮山水土流失严重,山秃水枯,风沙漫天的主要原因。
分析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需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角度,以及从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角度来分析这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从而形成一个区域的典型地理环境特征。大亮山从气候角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拔高,地形起伏较大。从社会角度来说由于人为砍伐植被,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导致了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能力下降,最终形成了大亮山荒山景观。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范围广、面积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渗透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材料来获取信息,分析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及原理探讨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使生态环境尽快得到修复。
三、借助典例加强人地关系认识,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楷模。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到在大亮山绿化进程中有一位共产党员功不可没,为荒山的绿化奉献了一生,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有着“最美奋斗者”荣誉的杨善洲(图2)。
情景:接着播放云南广播电视台《建党百年·口述云南》成就篇第8集《杨善洲:绿了荒山,造福百姓》的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位造林英雄。杨善洲是原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家乡施甸县,选择距县城东南45千米、平均海拔2 200多米的大亮山植树造林。山上没有路,他带领人修;山上没有住处,他用树杈和油毛毡搭起窝棚避寒;没有树苗,他亲自到各地买树苗,充分发挥了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二十二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绿装(图3):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交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等绿林遍布山头。为纪念杨善洲同志绿山造林的巨大贡献,当地群众把大亮山林场改名为善洲林场,大亮山蝶变是许许多多像杨善洲一样的共产党员领导人民群众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典范。
问题:通过图1和图3的巨大差异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分析大亮山蝶变的原因。
教学中在不断融入教学重难点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关作业。为了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与学习目标,笔者围绕大亮山设置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识别叶子,植被分类
提前让学生在校园搜集一些植被的叶子,在叶子的背后贴上标签(图4)。全班分成5个学习小组,认真阅读课本P47-P48页,然后各组结合课本理论知识进行叶子识别,把认为是落叶阔叶林或常绿阔叶林等对应的编号填写到对应表格里。
活动要求:
①各组独立对叶子识别并分类: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林(可以同时属于两类)。
②利用数学中的差异分层和统计系统抽样方法,对比各组成果,找出各类植被共性序号。
③在分好植被类型的基础上,总结各类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分类依据(表1)。
活动二:分组讨论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教师活动:杨善洲同志全国各地去挑选购买适合大亮山的树苗,你认为应该去哪些地区?适合购买的树种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在刚才学生对植被叶子的识别活动基础上,会比较轻松地解决此问题。大亮山地处云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应该选择一部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由于学生目前的知识存在局限性,对于因海拔引起的垂直地域分异认识不够,很难分析到需要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部分针叶林树种,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表2)。
活动三:分组讨论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景:过去的大亮山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缺乏水源,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也急剧减少。优秀党员杨善洲用生命的最后22年,为大亮山留下了1 900多万棵树、56 415亩森林。曾经光秃秃的80个大山头、172个小山头披上了绿意盎然的外衣,大亮山荒山變绿林,断流多年的溪谷又流出了清泉,大亮山涵养了充足水源,有水源保护点316处,解决了当地的饮水问题。
问题:大亮山由过去荒山到现在的绿山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通过以上材料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生态环境的教育,通过优秀党员杨善洲的先进模范作用来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让党的教育润物无声胜有声。
学生通过这一具体的案例来分析、讨论和思考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角度来细化分析植被的作用,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表3)。
活动四:课后活动
森林植被是地球的肺,森林是生物圈内数量最大的植物群落,是地球上的最大初级生产者。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强大的生态效应,对其他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条件的形成与改善具有重要影响。查阅相关资料选择我国一典型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现状进行分析,说明其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形成小组报告。
四、结语
当前,生态文明形势严峻,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2]。生态文明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平台,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在地理课堂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生态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贵华,岳伟.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教育研究,2013,34(12):10-17.
[2] 杨艳萍,王健等.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47-248.
*资助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础教育专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BFJC2034);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大单元作业设计研究”(ZX2022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