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空间视角培养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观的实践探索
2023-05-30梁绮雯
梁绮雯
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大中小学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纲要》提出了各学段实现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明确了国家安全的13个重点领域,且在附录部分将各领域内容细化为两级知识要点并给予学段和学科覆盖建议。从《纲要》内容可以看到,国家安全教育已经延伸到大中小学的多个学科。经统计,共有10个学科作为主要学科出现,而地理学科作为主要落实学科对应的条数有61项,仅次于中小学思政学科(包括小学、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和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的230项,成为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责任学科[2]。
《纲要》对国家安全教育知识要点所建议覆盖的学科是包含主要学科和相关学科两个部分,实际上就是以“1+N”学科的模式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是跨学科融合式的教学。这样多学科融合的情况下,国家安全教育在不同学科中的内涵与表现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寻找到地理学科特色与国家安全教育的契合点,发挥地理学科优势,使地理学科以其独有的学科性质在高中学段承担起国家安全教育的重任,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融合:地理空间视角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地理空间视角是地理学观察、认识地理事物,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之一,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之后而形成的独特的分析问题的切入角度[3]。其实国家安全教育中的大部分知识点也需要运用到地理空间视角,特别是涉及地理学科最多的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2个领域。所以,地理空间视角将成为推进国家安全教育与地理学科相融合的切入点。以下是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需要地理空间视角的两大主要原因。
1.“国家安全”是一个涉及空间尺度的概念
“国家”是一种以国家为单元的区域,符合区域的一般特性[4]。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也需要涉及到区域界线、区域内部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联系等方面的讨论。不过,区域也分大中小尺度。国家安全教育知识点所涉及的区域,包括了全球区域、国家区域或者国家内的地区区域等等。不同区域自然、人文景观等特性的差异,使得國家安全问题也被划分为多个类型[5]。所以,国家安全教育是要基于对区域的认识而开展的。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素养的培育,正有助于学生建立地方、国家和世界的空间概念,认识不同区域的差异和联系,增强国土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增进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形成全球视野和全球意识[6],以地理空间视角进一步认识“国家安全”问题。
2.“国家安全”是一个关于人地关系的讨论
在《纲要》划分的13个重点领域中,除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核安全这5个领域没有地理学科的融合,其他8个重点领域,包括国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海外利益安全、新型领域安全(包括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发展探索、保护利用等)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多少都有联系到人地关系方面的讨论。特别是涉及地理学科最多的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2个领域,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推进绿色发展”“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知识要点,在国家安全教育上指的就是国家尺度上维持与“资源”和“环境”影响相关的安全状态或能力[4]。可见,国家安全教育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所追求的相一致。
二、探索:基于地理空间视角树立国家安全观念的路径
《纲要》提出,高中阶段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围绕理解人民福祉与国家关系,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1]。可见,高中阶段的国家安全教育已经从小学初中的意识培养到高中阶段的观念树立。因此,基于地理学科所独具的地理空间视角将为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观念提供了思维方式的支撑,从而促进国家安全观念的树立。
上文已经认识到地理空间视角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将为国家安全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落实提出实施路径,通过地理空间视角的思维方式构建适用于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实现高中地理课堂与国家安全教学相融合(图1)。
1.使用地图工具准确判读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空间性,所以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和手段。而许多“国家安全”问题的探讨都需要依托特定区域开展教育,这时地图工具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地理空间视角的国家安全教育首先就是利用地图工具,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判读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在开展关于国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涉及空间位置探究主题的国家安全教育时,需要通过地图进行精准定位,确定探究对象的边界、区域,为后续的区域特征分析奠定基础。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区域空间的整体特征
确定探究区域的空间位置后,就要对区域的内部特征展开分析,从而更好地评价其空间位置的优势与劣势,准确把握地理空间排列的有序性及规律性,落实对该区域的“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实现因地制宜。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逐渐走进高中地理课堂,成为培养高中生地理空间视角的最佳教学手段和工具。与传统教学相比,地理信息技术所贮存的空间数据库不仅能描述不同空间的地物信息,同时,还能客观地表达和呈现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根据不同的需要选取对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表达要素之间的影响和联系;同时,将地理过程知识简单化、可视化、形象化,使复杂的地理知识简单易懂[3]。因此,将地理信息技术运用至国家安全教育中,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认识某区域的“国家安全”问题。
3.运用地理思维探究区域问题与国家安全的联系
确定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掌握区域的整体特征都是对探究对象的一种基础性认识与了解。要实现地理教学与国家安全教育相融合,还需要在地理课堂上将发现的地理问题与国家安全相联系起来。如选择性必修三的学习主题是“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其中涉及到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的探讨,但是如何将探究的主题与国家安全教育结合,还要运用地理思维做进一步分析,判断研究的地理事项是否会影响国家安全。通常,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关注自然环境保障供给各种自然资源的能力,重点是如何合理规避资源供给不足(资源短缺/资源问题),维持国家安全;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关注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危害,重点是如何有效管控环境问题的各种危害,避免危及国家安全[4]。可见,要将地理学科经常关注到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地理问题与国家安全相联系,还要考虑其影响范围、临界值等因素,以此明确该地问题是否会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从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4.应用地理知识提出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措施
基于地理空间视角而开展的国家安全教育,最后一个实施路径就是要学生在准确掌握区域问题的基础上,能够预测地理事物在各地理要素的作用与联系下将会发生怎样的演变,并提出相应预防或者解决措施。如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国的能源安全”一课,教师列举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判断俄乌冲突对我国原油价格的影响,最后教师抛出问题:“如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7]从措施层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国家安全教育。思路大致为“看现象—找影响—提措施”。因此,要牢固树立国家安全观念,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会影响国家安全的地理事项提出具体措施,学以致用,以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三、实践:以“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为例的教学设计
为更好展现“基于地理空间视角树立国家安全观念的路径”,本文将选取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三节的“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进行项目式教学设计。
1.课标分析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结合实例”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自然保护区案例,了解当地生态情况,分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其中“实例”涉及到“区域认知”;而“自然保护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则需要发挥“人地协调观”这一地理核心素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图像、数字资源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工具,完成空间位置辨识、地理现象观察、区域特征归纳、区域联系分析等任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8]。
2.项目实例
为更好地实现课标要求,本教学设计将选取“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为具体的案例开展项目式学习。
3.学习目标
利用地图工具和地理信息技术,通过图文资料,说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天然林出现“危机”的表现并分析森林生态退化和资源枯竭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视频、小组合作等形式,分析“天保”工程的建设成效和建设意义(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结合“天保”工程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的效益,认识生态保护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树立生态安全观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观)。
4.教学思路
将“基于地理空间视角树立国家安全观念的路径”与本课例学习项目“天保”工程探究过程相结合,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图2)。
5.任务设计
组建美丽中国“护林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天保”工程,为其建立工程档案,了解启动背景、工程规划及建设成效,并为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未来发展措施,实现美丽中国,并设计具体学习任务单(表1)。
6.项目成果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美丽中国‘护林团学习任务单”,各小组在探究过程中,会产生以下成果,包括:填写完成的学习任务单、出现天然林“危机”的区域分布图、介绍“天保”工程所绘制的海报、手抄报、制作的微视频、演示动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地图以及提出的未来发展方案等学习成果。在项目式教学开展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鼓励学生分享探索过程中的点滴发现,促进学生积极开展交流与探讨。在这过程中,以地理空间视角所搭建的框架,即“提出—识别—分析—解决”的步骤,逐渐认识森林资源的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并为生态安全的可持续提出未来措施,树立生态安全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四、提升:从国家到国际,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应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10]。因此,国家安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还能通过区域尺度的扩大,将国家安全问题与全球区域联系起来。一方面,关注国家安全问题与全球问题的联系。如2022年我国夏季遇到的极端高温天气,其中涉及到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等国家安全问题,同时也要与全球气候变化相联系,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另一方面,突出国家安全中的中国贡献。如本文教学案例提到的天然林保护,中国于1998年开始实施的“天保”工程,为全球森林总碳储量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国家安全教育不止于“国家”,更应扩大至全球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形成立足中国关注全球地理问题的共同体思想[1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10-20)[2022-08-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3/t20210317_520238.html.
[2] 張鹏韬.国家安全教育:地理学科的责任、课程响应及启示[J].地理教学,2022(14):4-8,24.
[3] 黄妍.高中生地理空间视角培养现状与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4] 方修琦,刘健.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三个维度[J].地理教学,2020(18):13-17,7.
[5] 张妍琪,骆华松,孙青.高中地理教材与“国家安全教育”的契合度分析与实现路径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2(6):18-21.
[6] 刘高峰.发挥地理学科优势,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2(6):8-11.
[7] 赵怡.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策略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2(6):11-14.
[8] 刘昌荣,李屏,邓志华.跨学科主题学习:“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教育进初中地理课堂[J].地理教学,2022(12):38-42.
[9] 中国绿色时报.《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EB/OL].(2021-06-28)[2022-08-23].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21-06/28/content_3351048.htm.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1] 张锦程,汪碧玲,钟伟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思政元素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体现——以“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一章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22(7):51-55.
*资助项目: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竞赛专项)课题——高中地理智慧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SJCX22_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