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位龙袍制作者
2023-05-30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龙袍制作者,金文表示,复制龙袍最难的就是对章,如果两边的纹样不能完全對接起来,十几万的金线、银线就浪费了。同时,气候也会影响织物的缩力,因此织造时要考虑各种因素,没有工匠精神很难做成。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云锦,以其美如云霞而得此名,和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三大名锦”,是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库锦、库缎和妆花四大类。如今,前三类已可用现代机器生产,唯有妆花的“挖花盘织”“逐花异色”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每道工序都很重要,疏忽一点儿就‘一塌糊涂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文说。
深耕云锦50年,金文对云锦如数家珍。这背后,离不开他数十年如一日传承、发扬云锦的初心。
成为新中国“龙袍制作第一人”
1973年,19岁的金文凭借着绘画特长考入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并申请进入成立时间最久的云锦研究所。
云锦是用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通过手工操作织造出来的。这种操作劳动强度大、工艺水平高,老艺人有“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的拽花字诀,织手要做到足踏开口、手甩梭管、嘴念口诀、脑中配色、眼观六路、全身配合。即使是熟练的拽花工和织手,一天工作8个小时往往也只能织出5至6厘米,云锦织造难度可见一斑。
“为了学艺,我曾经画了几麻袋手稿。”金文回忆,他将学到的东西画下来,潜心学习研究。同时,他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云锦相关的考古学、织物组织学、丝织学等相关知识。
1979年,云锦研究所接到任务,要为北京定陵复制一大批包括龙袍在内的明代皇宫云锦。金文表示,复制龙袍最难的就是对章。一件龙袍左右中缝由四幅拼成,所有纹样都要衔接对章。如果两边的纹样最终不能完全对接起来,不仅是一年的时间白费,十几万的金线、银线织进去也抽不出来了。此外,气候也直接影响织物的缩力,因此织造时要考虑各种因素,没有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是很难做成的。
为了研究古代云锦织造技艺,金文看遍了北京故宫和南京博物院中收藏的料子,做到将工艺烂熟于心。功夫不负有心人,金文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成功复制出明万历皇帝龙袍,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龙袍制作者。之后,他还一口气复制出了3件龙袍,获得当时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项——“珍品金杯奖”。其制作的龙袍还被国家科委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送展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享誉海外。
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
始于传统,但金文并未止步于传统。比如,他的得意之作《应天繁华图》,通过现代游戏中常用的构图,构建了明代初年考生考中状元之后巡游京城时的繁华场景,给整幅作品带来更具现代感的视角。
在金文看来,通过云锦的传统工艺进行现代化表达,赋予了这项古老非遗新的生命力。“可能这个东西放到博物馆就死掉了,现代年轻人还能喜欢、使用,还能买你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传承。”金文说。
2021年11月,“锦上芳华——金文云锦艺术特展”在上海举行,《万里长城》、“高山流水”屏风、丝路椅……40多件云锦作品惊艳无数观众。以高2.6米、宽3.7米的云锦地屏《万里长城》为例,其以明亮、艳丽的色彩勾勒出长城朝霞浸染、层峦叠嶂的景象,漫山遍野的树木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此幅作品是金文创造性地运用了3D立体化手法,让原本只存在于平面上的云锦作品变得立体逼真。
2022年,金文被授予“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
让“失落”的云锦引领时尚潮流
耀眼的金线、五彩的蚕丝、斑斓的孔雀羽毛……云锦作品虽然精美绝伦,但因价格昂贵,更多时候被束之高阁。
如何让寸锦寸金的云锦走进普通寻常百姓家?金文着手市场化转型,从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屏风、服装、包包到百元内的口罩、丝巾、胸针,南京云锦正以全新的面貌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2022年是虎年,金文便融入虎的元素,创作了名为《虎啸福来》的云锦作品。金文介绍:“正中间是一只正在上山的虎,取步步高升之意,因为老虎上山则遨游三山五岳,步步登高而顺风顺水。老虎回头一笑,‘笑和‘啸同音,也就是听到老虎的啸声,福气就来了。虎的一侧是三朵牡丹,牡丹是云锦中表现大富大贵的标志性图案,三朵牡丹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寓意千千万万的富贵。虎背后的青山长城则是祖国壮丽山河的风景线,寓意祖国富强、国泰民安和繁荣昌盛。”
据悉,《虎啸福来》是一个桌面摆件,小巧易携,可以放在家中展示,也可以作为伴手礼赠送亲友,从而扩大云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云锦的制作先是设计,其次是意匠挑花,最后才是织造。云锦的创意很重要,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讲好云锦故事,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云锦、了解云锦、爱上云锦,让‘失落的云锦文化能够回归现代生活、引领时尚潮流。”金文说。
(《江南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