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素养与技能实战”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2023-05-30周晓宁隋雪莉卞晓晓王姝懿
周晓宁 隋雪莉 卞晓晓 王姝懿
[摘 要] 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以专业实践类课程“创新素养与技能实战”课程建设为前提,以教学目标分类法为基础,依托英华平台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践。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思政元素如何以隐性的方式融入专业教学与课程考评之中。在具体教学方案设计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赋能教育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强调科学伦理、工程伦理的教育。为了验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为基础的多维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強调过程考核、实践环节的考核,并将评价结果直接反馈到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教学目标分类法;一流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 2022—2023年度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创新素养与技能实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典型案例研究”(2022-AFCEC-413);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课题“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创新素养与技能实战课程群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周晓宁(1980—),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算法应用研究;隋雪莉(1983 —),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王姝懿(1985—),女,江西遂川人,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多媒体应用和人工智能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3-0000-04[收稿日期] 2022-07-27
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1]。同时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寻求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探讨课程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关键点。
本文尝试采用教学目标分类法,明确专业实践类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素养与技能实战”的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赋能教育为导向,依托英华平台进行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实施环节上,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伦理、工程伦理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了验证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以及客观评价课程思政实际教学效果,建立了多维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实际教学中。
一、明确基于目标分类法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目标;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3]。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记忆、理解和应用;第二阶段包含分析、评价和创造,层层递进[4]。“创新素养与技能实战”是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专业实践类课程,具有“技术新、内容广、实践性强”的特点,遵循目标分类法理念,课程的教学目标见表1。
二、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TCP/IP协议组”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设计科学的教学实施方案,将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学伦理、工程伦理的教育隐性融入实践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TCP/IP协议组”知识点为例,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学生的认知活动由低阶的“认知”“理解”向高阶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递进[5]。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主要有三个特点。
1.通过引入应用场景、课堂提问等方式在基本原理讲解和实践环节教学中巧妙、隐性地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应用场景“使用浏览器访问网站”引出关于“互联网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讨论,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讲解“万维网”及其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关于免费把万维网的构想推广到全世界的科研工作态度,说明科学研究的无私利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伦理、工程伦理教育。通过仿真实验“捕获Web请求”,理解和验证HTTP协议的工作原理,引出关于“数据传输安全”的思考和讨论;介绍建立在TCP/IP之上负责加密通信的HTTPS,从而点出当前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分层”思想和“尽力而为”的服务,说明何为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如何配置Wi-Fi并连入网络”问题引出“Wi-Fi技术的革新发展与国家间的技术竞争”的讨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基于教学目标分类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构建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建设和态度养成的多维体系。通过HTTP工作原理的讲解和仿真实验的操作,完成分类教学目标中“记忆、理解和应用”的第一阶段思维过程。接着,分析TCP/IP参考模型中的“分层”思想,讨论“数据传输安全性”的可行性做法,进而评价目前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讨论如何对现有的模式进行改进并引出“软件定义网络”的新模式,完成分类教学目标中“分析、评价和创造”的第二阶段思维过程。
3.合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英华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利用英华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4]。具体措施包括:学生观看英华平台上关于万维网发展历史、Wi-Fi技术发展和国家间技术竞争的相关视频;学生使用平台的考试功能,进行在线考核;利用作业功能,提交实验报告;利用平台的考勤签到功能进行到课登记。
三、建立多维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分析实际教学效果
课程考核评价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运用合理的考核方式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能够反映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以评价实际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6]。考核方案设置了参与度评价、课后练习考核、实验环节考核和大作业暨学习报告验收等考核方式,如表3所示。
1.参与度考核结果采用英华平台线上考勤签到统计、线上资源观看情况统计和实验报告提交統计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评分。
2.课后练习考核结果是学生在英华平台上的课后练习评分。
3.实验环节的考核结果是教师验收学生实验的综合评分。
4.大作业和学习报告需要学生在综合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相应的报告,具体评分由教师验收后给出;验收时学生需要进行实验项目汇报,并当场演示实验结果。
结语
通过在“创新素养与技能实战”课程的专业教学中隐性融入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导向,强调科学伦理、工程伦理,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立足于教学目标分类法,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建设和态度养成的分层递进,提升了课程知识体系的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A/OL].(2018-10-18)[2020-07-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0-07-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王志伟,解晓明,高晓云.“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程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2):85-87.
[4]周晓宁,陆召瑞,吴予萌.基于教学目标分类法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以“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为例[J].公关世界,2022(2):43-44.
[5]王姝懿,周晓宁,陈浩,杨旭.应用型计算机类专业双创课程建设探究[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1(11):33-36.
[6]边云岗. OBE理念下的课程教学:目标、模式与考评:以“电子商务原理”课程为例[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3): 83-86+9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carried out on the premi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ractical courses “innovative literacy and skills practice”,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lying on the Yinghua platform. Through typical cases, ho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an be recessively integrated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are shown. The design of specific teaching programs emphasizes student-centered, empowerment education oriented the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ethics and engineering ethics, and pays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In order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esign scheme, a multi-dimensional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objectives-oriented is established, emphasizing the assessment of process and practic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directly fed back to the actual teaching.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desig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classific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