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
2023-05-30高申菊
高申菊
摘要:“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尤其是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新时期,该教学原则能为初中语文因材施教提供更好的课堂借鉴,进而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并不利于推动初中生实现自我发展,也不利于初中语文教师把握学情。而“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的教学理念,能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明改革方向,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发展。因此,本文基于这三项教学原则,深入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实现创新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研究路径
初中语文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其对于初中生语文情感价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但是,从目前语文教学的实效来看,初中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待提升,有一部分教学方法脱离了课标教学的实际,从而导致初中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原有的教学轨道。这严重限制了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深度发展。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基于“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进行教学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的基本内涵
“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即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基于课堂实际进行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实现初中生的全面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重新调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继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这一教学理念,是现代教育在改革发展中所催生的新理念,其对于有效改进传统教学的弊端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初中生普遍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活动的有序进行,能为学生的课堂质疑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预习活动是否进行,关系到初中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起点状态。因此,个人预习习惯的缺失,会进一步拉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语文教师无法实现统一教学。而教学新理念的落实,有利于语文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其主动对语文问题进行质疑,进而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的教学价值
“立足……”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能基于不同的教学维度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优化,从而全面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统一学习活动的起点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但是初中生基数较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起点很难维持在同一水平,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而“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的落实,则能够有效引导初中生进行语文预习,其对于统一学生的语文起点具有重要的教學作用。而且语文预习的有序进行有助于语文教师进一步预估学情,实现稳定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的本质在于立足课堂实际,尊重学生主体。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兴趣的自我驱动下,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调整,进而为初中生营造和谐、有趣、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足、缺乏学习动力,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教学问题。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之下,初中生很容易形成“唯本是教”的错误认知。而“先学质疑”的教学引导,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问题的探索欲,构建多维度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从而实现初中语文的高质量教学。
(三)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现代教育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在突破传统教学局限的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提高自身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能够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深度发展。这也是落实以生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教育理念的践行与实施,有助于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语文探究活动中进行主动思考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能将语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核心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强化自身的思维品质。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稳步增强,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不仅有助于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还能在契合学情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优化调整教学目标
“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教学理念的有效渗透,对于优化和调整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基本学情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构建更加契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为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供教学引导。这同样要求语文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语文情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的多维设定,以此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文体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悟。
以《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基于基础知识、写作手法、语言情感等多维层面进行教学目标的多元设计。这既有利于夯实初中生的知识基础,也有利于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深度发展。从基础知识层面而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对文章进行整体预习,在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进行记忆、朗诵,并能有效把握“镶嵌、贮蓄、秀气”等生僻词汇与基础词汇。从写作手法来看,教学目标为具体感受各种修辞手法对于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尝试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课后写作。从语言情感来看,教学目标为通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热爱,进而在感悟的过程中进一步陶冶自身的审美情操。教学目标的多元设计,不仅有助于为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指明方向,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基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
(二)科学组织课堂预读活动
为了进一步降低学生个体差异所造成的教学影响,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课堂预读活动,即语文教师科学地将课前预习任务转化为课堂预习活动,并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语文教师对课堂预习活动的偏差预估,还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整。课前预习活动对初中生的主动性具有很高的要求,这也就造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进行积极的预习活动,统一教学的实现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科学组织课堂预读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参与语文预习活动的积极性。
在进行预读活动时,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大声朗读文章。其中,对于包含较多生僻词汇且较为繁杂的文章,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朗读,并在朗读中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而对于内容比较简单的文章,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整体朗读。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设置导读问题,进而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有目标地进行预读活动。
以《散步》一文的教学为例,课堂预读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因此,语文教师就可以设置多元教学目标:掌握基础词汇、生僻词汇,并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行文脉络、结构框架;在对文章修辞手法进行鉴赏的基础上深入感受作者对尊老爱幼美德的弘扬。课堂预读活动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语文教师还可以设置导读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文章鉴赏。比如完成预读之后,请简要叙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结构进行划分,并具体分析段落描写的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导读问题的设置能为学生的预读活动指明方向,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
(三)融合集体教学与个性教学
“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最大的教学优势在于,语文教师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同时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在综合把控学生整体水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发展因素,有效改进教学策略,从而充分协调集体教学与个性教学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使语文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反应。
因此,具有个性化的分层教学实践,更符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这也有利于语文教师进行集体与个性的融合教学,从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技能、兴趣特长实施分层教学,进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以《伟大的悲剧》一文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将学生分为较差、良好、优秀三个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等级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而在此基础上实行差异化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速读指导,并让这部分学生在梳理文章主要情节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伟大悲剧的实际内涵。对于语文基础较为良好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为这部分学生设置有趣的教学问题,并引导他们主动进行语文探究实践。而对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以让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提问,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效进行拓展实践,以此来深化学生的语文情感体验。
(四)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思考
质疑是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现代化改革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质疑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的基础与前提。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學方式的启发性,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主动进行课堂质疑。质疑思维的深度发展,能够有效规避学生陷入解决问题的固定思维之中。
就语文教学的本质而言,课堂质疑与传统的题海战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基于语文问题为学生创造自主提问、自主探究的课堂机会,进而让学生在掌握学习主动权的基础上自发进行质疑活动。而学生自主提问的前提是学会质疑,这需要学生基于自身的思维认知、逻辑想象等能力,找到合适的契合点进行课堂提问。相较于灌溉式教学,课堂质疑更加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合理性。
以《观沧海》一诗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了解曹操生平经历的过程中,主要研究《观沧海》的写作背景,再通过朗读的形式感受这首诗所传递出的语言情感。其中诗词的写作手法、语言意象、表达方式是学生了解诗词意境的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初中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并能够在赏析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深入感受诗词背后的语言情感。这时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探究经验,进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自然能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课堂问题的主动发问。如:左迁在官场中有何具体的含义吗?“风正一帆悬”中的“悬”能否替换为其他的字?课堂质疑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作为应用型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实践探究的形式,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教学引导。
除了优化基本的教学流程外,初中语文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实践探究活动进行优化。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强化初中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让学生在多样化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纠正学生对待初中语文教学的错误认知。
但是语文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因学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实践活动进行个性化设计。以《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为例,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围绕母爱、亲情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进而让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将这种语言情感有效延伸至课外实践中,并通过具体实践表达对父母的关心与爱护。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设计“我为父母做……”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转化与吸收知识。
结语
“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是新时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对于深化语文教师的教学认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在立足课堂教学实际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进而在此基础上建构学生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华静.基于自读课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2):121-123.
[2]屈鹏.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研究[J].散文百家,2019(9):83.
[3]杨欣.立足课堂 先学质疑——因材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考[J].考试周刊,2017(66):51-53.
[4]李细庄.浅谈“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2017(7):102-103.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