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创新浅析

2023-05-30梁博霍德生刘明

地理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双减课程标准劳动

梁博 霍德生 刘明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校层面应该“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1]。因此,“双减”的核心绝不是简单的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更重要的是提质增效。高中地理教学落实“双减”必须以转变作业形式,提高课堂质量为突破口,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一、创新地理实践活动是转变作业方式的需求

传统地理作业以纸笔测试为主,注重结果性评价,往往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过程性、体验性,难以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纸笔测试类作业量大,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我选择与自主发展的空间。传统作业的局限性要求我们必须在作业形式上做出转变。地理学是研究地理坏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可以说生活中无时无地不是地理,这决定了地理作业的丰富多彩,也为转变地理作业方式提供了保障。针对生活中丰富的地理现象,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校内外资源,创新体验式、项目式、主题式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以丰富的地理实践为作业,可以丰富作业的类型,充实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增加学生的选择,促进作业的针对性,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二、地理实践活动是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形式

高中地理教學做好减量提质要抓好两类课堂,首先是在教室内的基本课堂,基本课堂要不折不扣落实国家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不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基本课堂应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效能,这是减量提质的基础。其次是实践课堂,实践课堂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主张学生“身、心、灵”合一,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实践课堂着力关注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效能,这是高质量课堂的拓展。

创新体验式、项目式、主题式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校内外资源丰富地理实践内容。以兴趣为起点,以问题为引领,以实践为手段,以素养为目标,以现场考察、实践操作、实验探究在真实情境中发现解决问题为中心环节,引发学生思考,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习效能,落实“双减”政策。校园农艺园劳动实践活动是以农业生产环节为中心,从前期选种到农产品处理全过程的实践,主要包括农作物的选种、育种、种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和排水、收获、农产品的贮藏和初步加工以及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等环节。每一环节都设计丰富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创新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学应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2]。依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加强地理实践,将实践的内涵提升到行动落实的层面,并从提升素养的高度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走出去”“动手”“行动”,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获得对现实生活的“真”认识、“真”感觉,并在认识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最终获得独立认识世界、独立生存的本领[3]。

地理知识蕴含在环境中,千百年来我们学习的地理知识都是人们在实地实践和野外调查中通过考察、观测、采样、收集、整理而成。横跨自然与人文的地理学科,既蕴含着纷繁直观的自然现象,又包含着生活化、实践化的活动案例,这些都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信息源泉。农业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劳动之一,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重要途径。以校园农艺园为基地,分阶段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校园农艺园劳动实践共分为三大主题活动,分别是调查选种、劳动耕作和收获管理。结合每一个主题活动特点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设计不同的方案。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学习,在劳动体验中感悟、思考,在合作创新中成长、完善,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开展农业调查分析,提升区域认知

将班级学生每6人一组,分成6组,讨论需要调查的内容,设计调查任务单,依据任务单开展调查,形成调查报告(表1),最终确定需要种植的作物种类。调查不仅仅要呈现最后的结论,也要呈现调查内容的详细记录,调查内容不仅是选种的依据也是劳动耕作的重要依据。最终调查的实施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通过网络文献查询或咨询当地有经验的农民,也可以到顺义区农业局进行咨询和调查,方法不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任务。主要调查以下几个方面:①校园农艺园的自然地理特征;②冬小麦和花生的生长习性;③种植、管理和收获的时间;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⑤农产品的用途;⑥农业区位因素。各小组将调查清单及调查报告在全班分享,集体投票决定种植的作物,学生选种冬小麦和花生。

通过调查,学生熟悉了各种农作物的特点、习性、生长周期以及影响生长的各种要素,学会了很多农事技能和相关的农业知识,学会了查阅资料与比较分析的方法。

2.观察农业劳动过程,发展综合思维

种前对田地进行翻整,疏松已经板结的土壤,提高其排水透气性,修理田埂,便于灌溉,土壤表面以没有农作物的根系为宜。耕作过程学生学会了不同生产工具的使用,用耙子、铁锹、锄头等工具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用水桶、水管浇灌秧苗。学生的劳动是辛苦的更是快乐的,是体力的更是脑力的,是独立的更是团队的,是休闲的更是紧张的。田间管理学生小组进行了明确分工,依据分工表(表2)有序进行。

实践课程将二十四节气与农时安排有机结合,理解农业生产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基本思想。将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农业劳动巧妙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既有小组合作探究、农业生产体验,也有地理学科知识、能力与学科思维提升。有效地利用校园农艺园资源,通过全程参与体验作物的种植、养护、收获、加工过程,在劳动实践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促进学生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生在进行实践的同时,通过分组观察、记录、查阅资料、讨论研究、寻求家长和农民的帮助、农业方面专家指导,了解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对光线、温度、湿度等的要求,知道怎样护理作物才能让它们更加茁壮,结出的果实才会大、多、香甜可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进而为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体验农产品精深加工,培养创新能力

出产的花生、蔬菜等农产品除了供师生品尝以外,还对小麦进行了深加工——酿造白酒。在小麦收获后,學生自主操作经过泡粮、蒸粮、摊凉、拌曲、糖化、发酵、出酒、酒精度测试、气相色谱分析、包装等环节,酿造了元圣宫牌白酒,白酒分52度和38度两种。此次深加工是多学科融合的结果,有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博士教师参与,有学校邻居牛栏山二锅头酒厂的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提供的酒的检测仪器和标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往届校友还有学校的贵客们都能品尝到学生们自己酿制的白酒,当学生们听到自己酿制的白酒受到表扬时,开心不已,成就感十足,感受着劳动的幸福、学习的幸福与生活的幸福。

四、地理实践活动是融合五育的重要载体

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劳动体验与艺术审美结合、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结合、为人做事与学识增智结合。实践活动可以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融学科实践、劳动教育、德育活动、体育锻炼、艺术审美五育于一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升综合能力与素养。

地理实践的调查和观察可以增加学生对乡土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的理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情怀;地理实践探究活动可以激发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习更加深入,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地理实践的集体活动可以释放学生的活力,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强健体魄,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地理实践体验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科学之美,深刻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提升地理审美素养;地理实践劳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收获的喜悦,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树立劳动不分贵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

地理实践活动符合地理学科知识的认识特点,是高质量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双减”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1)[2022-02-0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资助项目: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SYYB2021-227)。

猜你喜欢

双减课程标准劳动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