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启超: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

2023-05-30

新传奇 2023年13期
关键词:变法梁启超中华民族

梁启超的一生,几乎呈现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是一位天才学者,被誉为“行走的百科全书”;他还是第一个在文章里使用“中华民族”这个词的人……

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他的一生,几乎呈现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他是一位天才学者,被誉为“行走的百科全书”;他还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曾成功缔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传奇。他轰轰烈烈地爱着他的祖国,他的一生是报效祖国的一生。他还是第一个在文章里使用“中华民族”这个词的人。

一代舆论巨子

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3岁时,祖父梁维清开始教他识字,主要以四书为启蒙读物。祖父的教育对梁启超的影响甚深,他一生深具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极富社会责任与仁爱之心,他谨守祖父开创的家风,既在道德上严格自律,又不忘社会责任。1885年,12岁的梁启超参加科举,中了秀才,一鸣惊人。5年后,再考,又中了举人。1890年春,他奔赴北京参加会试,结识康有为,一见如故,对他十分钦佩,“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弟子”。师从康有为,是他政治生涯极为重要的一个章节。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梁启超迅速动员各省上折拒和议,掀起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在“公车上书”中,他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公车上书”的第二年,他和汪康年、黄遵宪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并担任主笔。其间,他还写了《变法通议》等文,思想明快,开一代之文风,对全国思想和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胶州湾,举国激愤。梁启超与康有为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只有维新变法,方能挽救民族危亡!

第二年6月,史称“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他和康有为一起成立强学会,并创办了《万国公报》。其间,他撰写了一系列如挟风雷的文章,“举国趋之,如饮狂泉”。靠着一支笔,他成为了一代舆论巨子,激荡士林。

然而,维新百日,变法最终失败了。亡命日本的梁启超重建宣传阵地,先后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他大声呐喊:“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

“过渡时代”的意义坐标

1912年,梁启超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活,从日本回国。1917年,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段祺瑞被迫辞职,梁启超也递交辞呈决意退出政坛,从此将精力投入学术、教育事业,与王国维、赵元任和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国学门“四大导师”。他把这个时期称为“过渡时代”。在这“过渡时代”的近代中国,梁启超在思想、学术、教育等领域均介入历史的肌理,成为“过渡时代”难得的意义坐标。

梁启超深深影响了“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给予他们无数启发。

梁启超提出“俗语文学”。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他把小说抬高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他写了“新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尽管只有五回,但由此开始,“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新文学”取得了丰富的实绩和成就。

其间,梁启超开始着手承办中国公学,同时组织共学社和讲学社。在梁启超的领导下,讲学社先后请来杜威、罗素、泰戈尔等一众哲学大家。

梁启超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东西否定过甚,国学相比西方先进的科学自有其特别的长处,这也正是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1922年,他完成了《中国历史研究法》这部名著,几年后又陆续开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等课程。他讲“儒家哲学”,单是笔记就编成了约5万字的《儒家哲学》一书。他患有肾病,在协和医院动手术期间,仍抱病继续撰写《中国文化史》。该书涉猎范围极广,分3部,共29篇,但凡关于中国文化之一切事,皆包罗其中。

第一个使用词语“中华民族”的人

梁启超一生爱国、救国、报国,他维新变法、救国图存的精神让后人敬仰,他优良的家风教育也一直是后世传扬的典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他所著的《少年中国说》跨越时间的齿轮,穿过悠悠岁月和历史的山河,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之塔。

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而对于这个词语,他大概也是阐释得最好的人之一。在给子女的信中,他除了“人格修养”,另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学问事业”。

梁启超常常对孩子们说,“求学不可太急”。当孩子英文考试不及格时,他会努力劝导孩子不要着急,而不是发怒谩骂。他教育孩子们做学问不必太求猛进,就像装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会受益,而是要“优游涵饮,使自得之”。他说这是“我国古来先哲教人做学问的方法”。

1926年3月,梁启超因尿血症入北京协和医院诊治,诊断结果为一侧肾坏死,决定手術切除,而协和医院的医生却误切了另一侧好肾。术后,徐志摩愤慨地主张起诉,并在报上批判此事。但梁启超决定不抗议,他认为中国人能学西医已经是大进步,能在人身上开刀而人不死已了不得。于是,他回应了亲友们的愤慨:“吾何为抗议哉!”实际上,他是顾虑当时西医本被大多数人怀疑,若抗议起来,国人更要因噎废食。在如此得失和死生面前,梁启超表现得如此淡然,可见其人格之境。

然而,因为这误切的肾,导致他反复出入协和医院,身体再难康复。加之其笔耕不辍,著述不止,1929年1月19日,这位中国思想界的巨子溘然长逝,享年56岁。

(郭旺启荐自《海南日报》 杨道/文)

猜你喜欢

变法梁启超中华民族
诗词创作中的诗意翻变法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梁启超的开场白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