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究

2023-05-30许桂菊

考试周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小学核心素养

许桂菊

摘 要: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作为促进学生多方位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需要将核心素养教育作为主要理念,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课程改革、创新,将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基于此,文章从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阐述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有效方法,保证在满足当前教育改革需要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而推动小学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6-0132-05

一、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及能力培养均有极大的促进意义。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学生自身由于缺乏阅历、身心不成熟,使其在实际成长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及道德认识。由此,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深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际教育意义,帮助学生规范日常行为举止、灌输正确的道德、法律认识,培养并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为其综合素养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满足当前核心素养教学需要,为社会及国家培养出三观健康、品格高尚的新时代人才。

二、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现阶段,我国各小学正逐渐落实新课改的相关教育要求,创新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教育教学观念,并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影响下,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纳入改革范围。教师通过完善、升级现有的教学模式及内容,为小学育人工作注入全新的发展动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进度,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将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共同提升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促进综合素养发展

在落实新课改的相关教育要求时,教师需要由浅及深逐渐探究提高授课质量的有效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拓展学生思维、提升个人能力上,凸显小学教育的先进性。现阶段,小学课堂教学逐渐实现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力度,使道德与法治教育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并为其今后的成长学习奠定基础。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重视

当前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实际开设时间较短,导致学校及教师缺少必要的重视。受到以往教育观念的影响,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要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且教师及家长也将目光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考虑,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尤其在当前学业竞争压力情况逐渐增大的背景下,部分学校将提升学生成绩、提高本校升学率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有限,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必要认识,部分学校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绝大部分任课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意义,懈怠、敷衍的态度较为明显,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学活动,由此使得学生缺乏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正确认识,学习积极性下降,原本的教学成效被削弱,学生的不良言行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二)缺乏实践

语文学科需要学生利用阅读加深文章理解,进而通过不断的练习锻炼其写作能力;数学学科需要学生深入挖掘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学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源于实际生活,侧重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举止,因此需要更多的实践教育。即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实践学习与理论教育缺一不可。但是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来看,实践与理论两种教育方式缺乏必要的联系,导致课堂授课成效有限,部分教师无法将二者联合起来开展教学,脱节情况严重,使得部分学生仅是掌握了基础的理论常识,缺少实际应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空中楼阁”,教学成效有限。

(三)主体偏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将书本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反思与思考,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其主体地位。同时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对,依赖性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导致其即使努力学习,但仍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严重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另外,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也没有给予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导致课堂主体逐渐由学生偏向教师。

四、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丰富的学识、专业的素养是教师开展高质量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当积极转变现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并依据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的特质,创新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有效加强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开展各类探究活动,使得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学习能力,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推动学生思考认知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我和大自然》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学习场所延伸至课堂外,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从多角度观察自然,感受风儿的轻柔、花草的芬芳、动物的活泼,提升授课的趣味性,增加授课内容,使得学生可以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与喜爱。当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绘画、剪纸、写作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实现道德与法治、语文、美术等学科的融合,从多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素养。

(二)重视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增加知识积累量,同时也要求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由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可帮助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进行实际应用,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格及行为举止,使得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知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期间需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类资源,实现课上及课下的有效延伸,将枯燥、单一的书面作业转为学生感兴趣的实践作业,可使得学生通过亲身经验产生全新的认识感悟,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在学习《我的好习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开展班级扫除活动,并依据不同的劳动内容进行分组,比较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利用此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环卫叔叔、保洁阿姨工作的辛劳,使其学会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也可以加深小组合作,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给予学生表达、沟通的时间与空间,以此為基础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团体荣誉感,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并通过互相鼓励、帮忙,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明确主体对象

受到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应注意将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围绕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眼光设计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同时也需要综合考量学生个人的能力,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问题,使得学生可自行解决各项问题,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与学习成就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及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家乡物产养育我》这一章节时,若是教师仍一味沿用以往的授课方式,将极大地增加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难度,学生不仅无法参与教学课堂中,也不满足现有的核心素养教育需要。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在家长、教师的带领下,来到当地农贸市场、博物馆等场所,通过自己的亲自调查找到家乡特产,在此期间也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充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在正式开展课堂活动时,教师可创新“家乡美景一日游”的活动,让学生作为导游,利用投影仪等设备以图文讲解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家乡,使得学生在分享见闻中加深对家乡的理解,提升学生表达、总结、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注重情感体验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小学教学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有效提升课堂授课质量,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小学教师不断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增长学生的见闻;另一方面,需要保证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科学性是提升学生成绩的有力前提。而道德与法治作为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培养的关键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极高的参与热情,使得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而情感体验实际上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期间产生的感受体会。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对具体的教学理念、内容、模式进行升级优化,创新以体验教学法丰富学生情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与课本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爱心的传递者》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奉献爱心作为授课主线,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及感受提出自己的想法,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尊重并理解学生的所言、所为,这就是教师爱的体现。在教师深切的关怀、爱护下,学生可充分体会心灵的温暖,进而充分展现自己的爱心,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尊老爱幼、帮助朋友,将爱心传递出去。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并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对学生起到熏陶、规范作用。另外,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有效启发其进一步发展,由此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讲解,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将极大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给予学生以心灵启迪。部分学生自身并不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在实际授课期间,极易发生上课溜号、注意力低下、影响课堂秩序等问题,导致课堂质量显著下降。在开展并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后,学生对学习有了使命感、责任感、迫切感,主动投入学习中,有效缓解了教师的授课压力,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由此,将核心素养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将从文化、心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刻教育,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全新的授课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教学成效的显著提升。

(五)深挖教学要素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材极为全面地分析了学生的身心、认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内容的优化设计,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直观的理论指导。从实际情况来看,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开设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大量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法律观念,并最终将良好的道德品行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极为丰富、完善,但是教师在实际授课期间,也需要深挖各项生活要素,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得学生可直观理解所学知识,并联系日常学习生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相互转化。

为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并了解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掌握各单元的内容构成,将各知识点进行细化分析,做到在实际授课时成竹在胸,有效提升授课质量。由于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学生其知识掌握情况各有不同,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目标,避免目标过高,学生无法理解,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保证难度层层递进,给予学生充分的适应时间。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后,教师应当依据实际的教学需要,深挖教材中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要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换,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进行理解、掌握。例如,学习《生命的思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用生活中的实例展示生命的出现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其注意力。教师可首先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课程互动,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同时互动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锻炼其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自己是如何來到世界的?”等问题,让学生进行举手回答,并深入询问“谁知道小宝宝要在妈妈的肚子里待多久呢?”并以此为引,讲述妈妈需要怀孕十个月,使得学生感受到母亲、母爱的伟大,培养其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行。又如,在讲述《友谊的天空》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带领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使得学生在结交新伙伴的同时,认识到友谊的珍贵性,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

(六)引进小组学习

在全新的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授课前需要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任务为导向,开展深入的探究活动,并依据相关课改标准,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了解并学习相关知识,极大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架构,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教育。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个人能力、喜好进行分组,合作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可帮助学生在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合作中收获良好的情感体验,并对自身的能力进行优化,从人际交往、合作协同、发散思维、沟通表达等角度实现全面进步。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章节为例,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基本知识内容,并引导其开展自由阅读及深入探究,再将学生划分为4~6人的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使得所有学生均可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文明行为、不遵守规则的现象进行讨论,深入反思,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七)创建教学情境

教师需要依据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创建对应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科目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效提升其课堂活动参与度,形成良好的认知情感体验,实现学生道德、法治观念的全面提升。同时,在全新授课模式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并以此为基础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能力,并将其内化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可极大地提升教师的实际授课质量。在全新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创建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有效丰富学生体验感。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述相关法律知识时,可播放《今日说法》等主题节目,并收集相关图片,提升情境的真实感、代入感,帮助学生从思想层面加深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并引导其主动开展深入探究活动。

(八)拓宽授课渠道

通常情况下,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工作的主要侧重点就是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培养,而思维方式可进行细化分类,且每一类均可通过学生的表现反映出来。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不同,但是其认识观念却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的。因此,为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效,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充分展示出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育价值。在正式开始授课之前,教师可以综合教材上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谈论。例如,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举例,路边停放的汽车发生火灾,但此时车内有被困人员无法逃离,部分路人立即上前,不顾危险进行营救,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处于观望状态,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在面临以上这种情况时,路人主动承担救火任务,是不是不珍爱自己生命的表现?但不给予帮助的行为是否就是正确的呢?作为学生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随后,教师可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认识进行辩论,帮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保证思考的全面性,认识到同一件事情所持立场的不同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看法。学生可从以上辩论活动中充分感受生命的脆弱,进而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九)制订教学制度

当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小学逐渐加强对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学生自身年龄较小,尚未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价值观念,极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由此,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法治道德观念的主要时期。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综合学生爱玩好动的特性,创新全新的授课方法,制订完善的教学制度,帮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提升其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班级纪律开始认识到规则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了解遵守规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在实际活动中播放《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兔子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导致其发生“车祸”;反观小乌龟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明明没有占据优势却赢得了比赛,引导学生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同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探讨共同制订、完善班规,自行考虑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哪些现象是不健康的,从物品摆放、学习秩序、教室环境等方面进行讨论、反思,使得学生自行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培养其规则意识,进而使其掌握良好的法治观念,保证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时期加大道德与法治教育力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极大地推动了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期间,教师除了需要重视理论知识教育,也应当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作用,通过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活动、明确主体对象、注重情感体验、深挖教学要素、引进小组学习、创建教学情境、拓宽授课渠道、制订教学制度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规范行为举止、尊重并理解他人、遵守规则制度,提升其个性化发展及社会化生活能力,為学生成长为高素养、综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慧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242.

[2]马丽.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品味经典,2020(11):120-121.

[3]周浩疆.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21):64,90.

[4]李莉.核心素养指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创新[J].小学时代,2020(20):93,95.

[5]刘艳华.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2):12-14.

[6]柳森权.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新课程,2020(22):60.

[7]丁盈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新课程,2020(16):70.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小学核心素养
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