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策略探索
2023-05-30陈勇
陈勇
摘 要:历史作业是教师对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及运用知识进行解答能力的检测,也是课堂教学的再补充与再拓展;使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方向。通过日常教学发现,作业减负经常被简单地执行为减少作业数量,减少作业时间。但这样的“双减”扭曲了减负的本意,同时也并未达到完成作业的效果。“双减”背景下,具有弹性、个性化、可行性的分层作业设计成为必然趋向。“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应更着眼于学生“人的成长”,关注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作业设计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素养培育上双线并行。
关键词:双减;初中历史;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3-014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3.049
一、设计激发兴趣的历史作业
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是作业设计要实现的目标,而不是被动接受和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无选择、无差异”统一完成的作业设计。基于此目标我们必须做好学情分析,例如七年级学生,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从来没接触过历史,没有历史学科的学习基础,更别提历史素养,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思维也活跃,所以我们在课上及课下作业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做到少一点理论性和抽象性,多一点趣味性,师生互动多一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地去展现自己、展现自己的团队,学生获得的成就感越大,学习兴趣也就越浓厚,那么,课下,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作业中,积极地去完成作业,进而提高课下作业的质量,就需要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就要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例如讲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时候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前作业:(1)自己动手搜集和本节内容相关的视频,了解遗址发现的过程。(2)头盖骨的发现有没有历史故事。(3)探究头盖骨的发现到底有什么意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后获得的知识点记忆深刻,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向家长做一个介绍(关于距今时间、发现地点、体质形态的差别、生活特点等),这个作业看似简单,其实意义深远,通过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文本内容向父母介绍、讲解,既培养了学生概括提炼重要知识点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反馈了教学效果,这样的作业不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寓学于乐就是如此吧!
二、把作业融入情境
教师可以设置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熟悉、喜爱的情境中,就像带他们进入到动物园和科技博物馆一样,既感到新奇有趣,一切又自然而熟悉,此时教师布置的作业就会引发他们主动的深度思考。比如,《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可以将作业设计为:某历史知名教授说:考古是对以往生活的一种探测和寻找,所以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墓旅游观赏,揭开2000多年前两汉文化的神秘面纱。随后师生一同观看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挖掘汉景帝墓时的视频,教师边讲解边播放视频,然后定格视频画面:棺内的死者胸部有一片用细黑线绘制的高山、峡谷、平原、道路等图形的纸。纸,随处可见,学生熟悉,但在那个时期这种地方发现纸足够学生震惊,此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据历史考证,这幅纸质的地图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有关纸张的实物,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探究我国在什么时期就已发明了可以绘写的纸,最早纸的原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与改进的纸的原料与特点有何不同?你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的纸?这样的作业设计将课堂上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纸的过去和将来进行比较与鉴别,从而感受到我国两汉时期文化与科技的魅力,加深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再如学习七上历史《百家争鸣》——孔子和儒家学说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语文《论语十二章》的音频,接下来,再让学生跟随着朗诵者抑扬顿挫的朗读来自主地进行有关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学习,音乐徐徐轻送,文章朗朗上口,学生小声地跟读,这样,在愉悦的心情中学生学起来轻輕松松,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的简单容易。
三、自主作业
作业是学生的作业,最后得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学,这就需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对自主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地去选择、去探究、去学习。当今社会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一些教学手段再辅以好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我们的作业设计要重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地进行学习。
例如七上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的预习作业可以这样设置:教师首先介绍本课的预习内容(三小节的基础知识点:时间、地区、生活状态)及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定任务,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寻找答案,小组交流、展示,教师稍做点拨,第一项任务完成,接着,学生再次阅读书本,仔细观察《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找出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遗址,并且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原始农业的集中点在哪里?有何相似之处?(2)思考原始农业起源的要素。(3)观察地图,思考影响两个典型的农耕时代生活方式不同的因素是什么。(4)绘制表格,用表格的方式体现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差异。这个作业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原始居民在居住方式、工具制造、养殖、制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训练学生的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居住方式、工具制造、养殖、制陶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们会发现我们的先民们是很聪明的,因地制宜,改造大自然,先民们的智慧来自生活,实践于生活,平凡的土地上培育了一群不平凡的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若效果佳就鼓励表扬,若效果不佳,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间不同的见解相互碰撞使学生获得正确结果的时间大大缩短,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历史史实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设计多学科融合的探究型历史作业
例如在讲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课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为:(1)针对本课内容制作一个缩小版航海船。试想,制作航海船很有意思和趣味,但动手制作的时候制作过程的复杂和艰难也不小。史料记载,郑和航海宝船长达几十丈,宽约六十多米,学生们就算是制作缩小版的宝船也需要选木材动手衡量数据,这个过程涉及数学和衡量和各种数据算法,锻炼了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动脑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也会主动地了解一些问题,这船给谁用的?去哪儿?于是就会主动地去查阅郑和,知道他是云南回族人,曾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后赐姓郑。郑和少时颠沛流离,曲折的人生经历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成就了他这一航海的伟大壮举。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查阅、制作深刻感受到郑和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勇敢无畏、坚持执著的精神。(2)作业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可得出如下不同解释:疑朱允炆逃亡海外,找到后除之;展现兵强财多,示中国富强;国家强大,各民族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努力恢复和发展明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通过开辟新航路让海外国家主动臣服于中国。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去伪存真后可以知道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威望,开展外交和外贸活动。这个过程学生会大量阅读史料,培养学生开阔的眼界,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史实的能力。(3)了解概况:起始时间、总的次数、出去的时候船上运的什么货物、回来时船上带的什么货物等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郑和的远洋航行,充分展现了大明帝国的风度,发展了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又有利于贸易发展,贸易交流,互惠互利。(4)作业探究: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前面学过的历史告诉我们,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且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距离很近,但鉴真尝试了六次才成功,说明古代人远行确实不易,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学生明白:朱元璋在位时国家就很富裕,建文帝在位时更是百尺竿头,永乐年间,在朱棣统治下的明朝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极盛时期;明成祖即位后,明朝的声威更是远播,于是就想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制作的指南针准确性提高很多,在远洋航船上应用已很普遍,地理知識比从前也进步很多等;郑和,其人身世坎坷,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不惧困难的品格,所以在“靖难之役”中能立下赫赫战功,拥有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由以上可得: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明成祖的大力支持;第三,先进的科学技术(造船技术的改进、水手驾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精确度不断地提高及在航海方面的被应用被普及、地理知识的丰富);第四,郑和本人的努力,郑和远航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如天气、淡水、海盗等困难,最终所有的困难都被克服,郑和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通过3、4项的查阅资料,收集史实,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本课的整个作业探究过程涉及历史、数学、语文、地理等各学科,体现了学科知识的广泛性、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设计有层次,富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作业
常规的历史作业多为写、查、背、记、总结、摘抄等,双减背景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有层次,富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作业。
(一)分层次的作业
班里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同的,理解历史知识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课后作业的效果就会有千差万别。双减背景下,教师更要用心地去设计分层的作业,例如在讲解《三国鼎立》时,一部分同学的作业可以设计为: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结果;一部分同学的作业可以设计为: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结果,并分析两次战争双方胜利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另一部分同学的作业可以设计为: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结果,查阅《三国演义》,找出与课本不同的地方,并分析与课本内容不符的原因,三国鼎立这段历史在《三国演义》中是最为出彩的一部分,例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诸葛亮的借东风,几乎是家喻户晓,那么,这两个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通过教师的分层设计,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比教师简单的说教要强之百倍,这样的作业设计使学生既掌握了历史知识,也使学生明白文学作品来自历史,但不是历史。
(二)富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作业
历史知识点需要掌握,但死记硬背往往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作业。例如演的作业。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情景剧的形式把历史内容表现出来。教师在讲述《秦统一中国》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演的作业,让其中一个学生扮演从秦穿越过来的秦始皇,由他召开主题为“秦的统一”的历史发布会,其他同学扮演记者,就自己喜欢和关注的问题向秦始皇发问,例如,秦灭六国的方法,秦灭六国的顺序,为了巩固秦的统一,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在这些措施中,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学生们轮番提问秦始皇,使历史课堂生动活泼,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充分得到体现,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自思考用心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网上查阅的作业。例如在讲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时,请学生结合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高度谈谈在雕刻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匠人们会如何解决?学生首先分享体会和感悟,然后学生去实践调查,网上查阅资料,知道当时雕刻技术的水平已经很高,但是条件艰苦,整个雕刻过程天灾人祸不断,但匠人们前赴后继,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石窟的雕刻。从而,学生自己感悟到匠人们锲而不舍、不懈追求、勇于创新的“匠心”精神。动手的作业。讲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都将堰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对都江堰的描述,自己动手绘制一条都江堰的鱼形平面图,从而了解,都江堰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宝瓶口的开凿颇具特色,网状的渠道起到灌溉的作用,飞沙堰作为一条滚水坝,既能分洪又能减少泥沙的淤堵,可谓一举双得,这样先进的设计,使都江堰2000多年来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此水利工程世上独一无二,学生自己动手绘制都江堰的图形,了解设计的巧妙,由此,不得不感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富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作业,会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好多的历史知识,记忆不再是强制、苛责,甚至是棍棒下的记忆,学习也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它变得那么有趣、那么简单。
综上所述,只有让作业不再成为负担,而是“随风潜入夜”式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才能让知识从书本上的“负荷”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真正使学生想学历史、愿学历史、乐学历史。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梁瑞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