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伪“生活化”现象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对策略探究

2023-05-30沈国酰张梦颖

考试周刊 2023年16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生活化小学数学

沈国酰 张梦颖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化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教学伪“生活化”现象。伪“生活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使教学回归生活,因此取得的效果必然不理想。基于此,文章介绍了生活化数学教学中的“伪”现象,并就伪“生活化”现象的课堂应对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应对策略;小学数学;伪“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6-0080-04

一、 引言

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构建性学习,对提升教学效果以及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生活化教学存在错误解读,对生活化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进而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伪“生活化”现象,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保障教学质量,应积极探索科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切实践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 伪“生活化”的概念

(一)教学生活化

根据“生活即教育”理论,可以将教学生活化的根本意义理解为生活的变化。具体而言,教学生活化应该定义为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主体走进现实生活,增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二者的相互渗透,借助生活来促进教学,同时通过教学来影响生活。教学生活化应做到全过程的生活化,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生活化与教学方法生活化,同时还要做到教学手段生活化以及教学途径生活化。

(二)教学“伪生活化”

教学“伪生活化”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理解存在偏差或误区,进而不合理地引入生活事例,或者引入的生活事例与教学缺乏关联性。这种教学形式虽然表面增强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但实际上却偏离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不仅对教学的帮助不大,而且还会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还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 生活化数学教学的“伪”现象

(一)生活化素材选择不妥

结合教学伪“生活化”概念可知,选材不当,引入的生活实例与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与教学目标不符是导致教学伪“生活化”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生活化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生活事例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提高探索数学的积极性。生活化事例的选择是影响情境创设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生活化事例的选择,需要教师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所选择事例要符合生活一般常识与规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教师在选择生活化素材时,往往仅考虑了教学的需求,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甚至所选的生活化素材不符合生活一般常识与规律,进而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这种情况便会引发教学伪“生活化”的现象。例如,在讲解“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向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例题:“酒厂有20袋玉米,每袋玉米60千克,每千克玉米能够酿0.6千克白酒,那么这些玉米共能酿造多少千克的白酒?”玉米和白酒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因此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看似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却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白酒虽然学生常见,但是对其并不熟悉,同时更加不了解酿酒的过程,甚至不知道玉米是酿酒的原料,更加不能理解為什么玉米能够酿造白酒。因此,这样的生活化素材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困扰,同时也会干扰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又如,在讲解“百分数”时,教师以银行存款为例,借助存款利率问题来创设情境。这种教学素材虽然来自生活,但是对学生而言过于陌生,其属于成人化事例,此例不太适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用。

(二)生活化教学实施失当

生活化教学并不是将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进入课堂即可,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感兴趣的事例来发现问题,并促使其借助数学思维进行思考,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所选择素材符合学生的认知,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恰当地运用生活素材,进而导致出现伪“生活化”现象。例如,在讲解“8的加减法”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朋友们,老师带大家去郊游好不好?我们现在出发!”这会给学生产生误导,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真的要出去郊游,于是便站起来准备出发,而教师又让其坐下,然后继续讲:“途中我们遇到了光头强,要求我们回答出这些问题才能让我们通过。”然后教师出示例题。这样的情境虽然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但是并未能真正实现郊游,会使学生出现失望情绪,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数学与生活出现分离

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借助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即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便需要保证教学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教学与生活分离的现象,导致很多事例并不能支撑教学,甚至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提升。例如,“学生去春游,大客车中的学生为全年级的55%,上中巴客车的人数为90人,之后中巴客车又下来10人上了大客车,此时大客车人数占全年级人数的百分之几?”结合题目给出的条件可知,大客车上的人数为120,中巴车上的人数为80。这样的题目虽然符合数学逻辑,但是却出现了与生活分离的现象。通常情况下大客车的座位只有80个,而中巴车的座位则只有50个。因此,题目给出的条件与现实生活并不符,二者存在明显的偏差。

四、 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观念

观念影响思想,思想决定行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规避伪“生活化”现象,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观念。以往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伪“生活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认知存在偏差,甚至错误解读了生活化教学理念,进而影响教师自身的生活化教学观念,对教学产生了误导,影响教学的效果。虽然对生活化教学的解读尚未统一,但是生活化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提升数学技能,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应正确解读生活化教学,并树立科学的观念,深入理解生活化教学内涵,这样才能为实际的教学活动提供正确指导。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广大教师更多地借助生活化教学来践行素质教育相关要求,但是受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教师力求所有教学内容都能与生活建立联系,进而导致其主要精力用于收集生活事例和创设生活情境;另一方面,大量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会导致课堂效率降低,而且不恰当的事例还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进而引发伪“生活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观念存在偏差。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合理开展生活化教学,既不能过分推崇,也不能抵制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应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开展生活化教学。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加强自主学习,对生活化教学理论加强研究,把握生活化教学内涵,形成正确的生活化教学观念。

(二)开发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

对生活中素材的开发与利用是开展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生活化小学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