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时代需求,优化劳动课程建设
2023-05-30宋艳红
宋艳红
2022年5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出台,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为劳动课程设置十个任务群,要求其以丰富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在科技发展、产业变革背景下,新的劳动形态不断涌现,学校应如何以劳动课程为抓手,切实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就劳动课程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议题一:怎样架构校本化劳动课程体系,回应时代发展需求?
谢赛璐: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上陡门小学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学校以课程为依托,建立了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辅助的“三联”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宽劳动教育边界,将劳动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从上课日延伸到假期。同时,学校将劳动教育与行为习惯训练、“双减”政策实施、项目化学习相结合,形成“三联三合”的劳动教育新局面,被评为浙江省劳动实践教育校外职业体验活动试点学校、温州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与时俱进,优化劳育课程。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学校将校园种植园改造为一个集劳动、观察、研究、展示为一体的“智能生态园”,建设智能温室大棚、智能气象站、科技农业实践区、鱼菜共生池、对比研究区、水势能观察区、成果展示廊等多个劳动实践空间,使其成为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同时,学校开发STEAM劳动课程,运用大数据,引入物联网,引导学生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探究劳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整合资源,拓宽劳育路径。学校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区为辅的三方合力的劳动教育机制,将优质的社会资源、家长资源转化为劳动教育资源,拓宽劳育途径。一方面,学校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社区合作,每周三下午开展亲子公益服务课程,针对性指导学生开展公益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利用周边资源开发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在参加“我是小交警”“学做消防员”“小小普法员”“垃圾分类督导员”“我也会理财”等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搭建平台,培养生活技能。学校将劳动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自我服务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学校开展“书包瘦身”行动,组织各班通过“书包瘦身”劳动课,探讨“书包问题”,分析问题根源,并梳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书包瘦身”方案。同时,学校将这项活动延伸到家庭,开展“我的房间我整理”“比比谁的抽屉最整齐”等活动,定期评选“整理小达人”,帮助学生养成即时整理的好习惯。此外,学校每年五月份开展劳动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厨艺大比拼、劳动技能大赛、劳动趣味运动会等项目,为学生展示生活技能搭建平台,让劳动更有趣。
潘惠红: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成美初级中学是2019年9月投入使用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初级中学。学校以“成美·融通”为办学思想,以“五育融通、知行合一、成人成美”为育人目标,努力构建“融美通成”的成美育人体系,着力打造“强身心、讲文明、善学习、有技能、能创新”的成美学子形象。近年来,为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学校以“五育融通,劳动为基”为课程理念,以“在实践中学技能,在劳动中促发展”为课程目标,构建了校本劳动课程体系。
立足学校校情,做好顶层设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结合场地实际与“融通”课程理念,发挥我校作为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的优势,制定了《成美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成美中学学生日常劳动素养培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校内文件,进一步梳理学校的劳动课程体系,为各年级开展劳动教育制定了具体细致、可视化、可评价的劳动课程目标。同时,学校重视劳动课程设计的通识性、系统性和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开发了学科融通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依托任务项目,发展劳动素养。我校是全寄宿制学校,因此,学校以“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合作能力、文化素养、家风传承、创新能力”为主题,制定了学校日常劳动清单及家庭劳动清单;依托学校“传统农耕”与“智慧农场”两大劳动生产基地,学校以每周一节的劳动课为阵地,结合四大校本劳动社团课程,按照课程内容的递进性、发展性原则,设计了一系列的劳动任务,指导学生开展种植生产劳动实践;依托学校青年志愿者平台,引导学生为他人和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让学生在参与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培育服务意识。
融通各方资源,形成协同格局。我校不断拓展劳动教育边界,通过家长会、日常一封信等方式与家长建立联系,形成教育共识;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劳动周、劳动节等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学校开发建设类型丰富的劳动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到不同的基地、社区进行形式多样的劳动研学或服务性活动,使劳动教育贯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感悟劳动价值。
林水: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龙豪小学是一所公办小学,学校致力于“美”的教育,以“做最美的自己”为校训。2022年5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正式印发,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龙豪小学结合认识、情境、趣味、传统文化、创新五方面内容,打造了“劳动+”课程体系,以劳动教育赋能学校发展。
劳动+认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开发“劳动+认识”课程,通过纪录片、微电影、科普视频等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认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劳动+情境。学校认为,要想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一项劳动技能,劳动情境的打造尤为重要。因此,龙豪小学打造了原生态土培农场、未来科技农场、整理收纳学习空間、传统工艺制作坊、膳食坊等劳动基地,将现实生活情境搬入校园,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
劳动+趣味。龙豪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针对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不易持久等特点,学校开设了“劳动+趣味”课程,将劳动项目与体育趣味竞赛相结合。比如,学校一年级开设的“劳动+趣味”课程,将清洁、整理、收纳等劳动与跳绳运动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劳动+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龙豪小学结合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建设了造纸坊、裱画坊、篆刻坊、木艺坊等传统工艺制作坊;结合烹饪与营养任务群,在学生食堂建设了二十四节气膳食坊。众多类型的工作坊,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劳动+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因此,劳动课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劳动创新意识。龙豪小学结合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任务群,建设劳动创客中心,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需求发散思维,找到更新、更快、更优的问题解决方法。
黄淑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天鹅京溪实验小学以“播下智慧种子,收获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以“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为办学愿景,以“培养有智慧的人”为培养目标。近年来,学校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为课程目标,设计劳动必修、劳动选修、实践体验、小菜园农耕以及校外研学等五大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学生劳动体验,努力达到培育时代新人的目的。
开足开齐劳动必修课程。学校成立了由专职劳动教师和兼职劳动教师组成的劳动科组,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研发的教材为依托,有效落实每周一节的劳动必修课程;系统梳理了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美术等课程教材,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与学科内容相互渗透。
设计多样的劳动选修课程。劳动选修课程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每周开设一节。学生每学期初进行选课,可自由选择美食制作、手工DIY、科技制作、STEM模型等课程。学校还利用劳动选修课时,每学期举办一次家长志愿者课堂,由家长进班授课,加强家校联系。
统筹安排各类实践体验课程。动手实践是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学校实践体验课程采取家校社联动策略。校内课程以体力劳动为主,如班级包干区值日、小菜园浇水值周等活动;家庭课程以家务劳动大盘点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社区课程包括每班每周担任一次文明礼仪志愿者、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公益劳动等内容。此外,学校结合每月“校园之星”“公德小标兵”评比活动,定期开展“劳动小达人”争章活动,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
开发小菜园农耕课程。学校依托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小天鹅菜园”农耕课程,该课程围绕农业生产劳动,采取班级承包管理和特色社团双线发展路线。此外,学校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开心农场社团,每周由社团教师组织学生到小菜园上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翻土、耕种、养护、收获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定期开展校外研学课程。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段目标,定期开展校外研学课程,通过与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共建活动,开发不同系列的劳动研学手册。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到从化北纬23°8'森林营地,开展了以“躬耕田野拥抱丰收”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项莉:为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作用,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将劳动教育与学校文化相融合、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形成涵盖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秉承“回归真实生活,提升生存智慧”的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项目化劳动教育活动,建构了以素养为统领的项目化劳动教育目标体系,以发展为核心研制了各学段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要求。
理清思路,构建三维课程体系。学校坚持素养导向,聚焦劳动教育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构建了学科项目化、跨学科项目化、超学科项目化三维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学科项目化劳动教育指将劳动教育学科本位内容项目化,使其学习内容更具兼容性、包容性;也指在常规劳动教育课程中,用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跨学科项目化劳动教育融合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直指学生核心素养,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此外,学校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开发构建“金木水火土”超学科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知行合一,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我校劳动教育采用分散和集中两种实施方式。学科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采用分散实施方式,即全年级每周开设1节劳动教育课程;跨学科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在每周五进行;超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则采取集中方式进行,在“超学科项目化劳动周”中,学生可自主选课、跨龄走班,围绕一个劳动主题,开展劳动探究。
多维评价,引领劳动教育新突破。为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我校针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了私人定制式评价、项目沉浸式评价、奖励兑换式评价等多种评价体系。
未来,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各成员校将开发更多孩子们喜欢的勞动教育课程,不断丰富劳育内容、拓展劳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其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议题二:怎样开展劳动课程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李克:山东省淄博外国语实验学校始建于2001年,是由淄博师专领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近年来,学校以“学正教育”为引领,依托淄博作为江北琉璃之乡、鲁菜发源地的独特文化底蕴,开展系列劳动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实践“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劳动育人模式,助力每一个孩子“成长、成功、成才、成人”。
共建研学基地,发挥劳育功能。学校落实新课标要求,构建校本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体系,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和价值,积极探索实践型、体验型、探究型的校园劳动教育新模式,先后与淄博聊斋农业生态园、汉青陶瓷、西冶工坊、领尚琉璃文化园、憨兜家园等多家单位共建劳动实践研学基地,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学校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一个依托,两个结合”的思路(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将劳动基地与劳动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基地的劳育功能,将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提升学生劳动品质的重要平台。同时,研学基地秉承让每一个生命自由生长的理念,为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学习技能提供了机会。
开展实践活动,赋能学生成长。学校依据劳动课程设置的要求,紧紧围绕课程方案,不断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开设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实践课程,并通过开展“我为爸妈做一道菜”、开辟校内生态农场“兰蕙圃”、到淄博富硒生态园采摘桑叶等活动,形成了常规劳动、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初步体验烹饪、种植、手工制作等简单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快乐,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劳动技能,实现以劳塑心的教育目标。
学习传统工艺,传承非遗文化。学校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如今,剪纸、版画、陶艺、热塑琉璃等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已经融入学校的劳动课堂,成为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提升艺术修养的新途径。淄博是享誉世界的瓷都之一,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在“走遍淄博,探寻齐鲁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校学生走进汉青陶瓷工作坊,坐在工作台前,用灵动的手指触感陶艺文化实质和优美人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工艺,学生们不仅领略了其博大精深,也亲手尝试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产生了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从而自觉去宣传、保护、传承非遗技艺。
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学校将立足实际,发挥劳动实践的独特育人价值,不断拓展和丰富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们在收获劳动知识和提高劳动能力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优秀的品格,体验劳动的魅力。
许奇峰:近年来,浙江省余姚市东城小学因地制宜开展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形成了“卯丁工坊”“屋顶农场”两大劳动课程体系,深受广大师生与家长的喜爱。
拓一片劳动基地,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倾心体验。学校以中国传统木工为核心内容,新建“卯丁工坊”创作室,开设木艺欣赏、木作加工、木趣拼玩等劳动实践课程,通过布置工具墙、配置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木工桌椅,为学生们提供劳动实践场所。
此外,学校利用教学楼的楼顶空间,新建“屋顶农场”创新基地。“屋顶农场”的主体为教学楼楼顶的玻璃连栋温室,面积大约250平方米,它集遮阳系统、增湿降温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三大功能于一体;基地内部分为无土基质栽培区、无土水培区、暖棚育苗区三个区域。
配一份“劳动大餐”,为学生积极明亮的人生奠基。学校以“屋顶农场”课程为依托,以“四季时令”为主线,设置12个主题课程,以此开展主题劳动活动,为学生奉上一道道“农场大餐”;以“卯丁工坊”课程为基础,以“项目主题”为主线,形成“木情木探”“木作木品”“木艺木玩”三大课程,让学生品尝色香味俱全的“卯丁大餐”。
走一條项目学习之路,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效提升。学校倡导项目化学习方式,着力构建基于“屋顶农场”和“卯丁工坊”的项目活动课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问题驱动、探索思考、设计制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了解基本的劳作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建立“项目化平台”,把项目活动方案、微课教学视频、学生木工作品、摸索出来的修整方法、典型的劳动教育经验与案例等以项目为单位发布到省之江汇教育广场;在校园网建立“卯丁工坊”“屋顶农场”等专有的项目学习平台,通过网络扩大影响,让劳动教育资源以项目化的方式实现共享。
借一方“积分制”平台,给学生以劳动教育的新评价。学校依托课程体系,借助“农学币”“木工章”进行积分制评价,推进“屋顶农场”和“卯丁工坊”的劳动实践活动;策划组织农产品展销会、木工创意大赛等交流活动,评选“农场农学家”和“卯丁小鲁班”,以劳动教育评价梯度制,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组一个教学共同体,为学生的劳动实践保驾护航。学校以生为本,成立“一共体四中心”。其中,“一共体”是指由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员共同组成的教育共同体,“四中心”是指资源保障中心、主题开发中心、活动推进中心和活动评估中心。“一共体四中心”为“屋顶农场”和“卯丁工坊”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学校聘请市农林专家和有丰富卯丁制作经验的社会艺人定期来校传授经验和开发指导,通过“主题开发中心”结合校本实际发布主题活动任务,以劳动教师为领头人、各班主任为协作者共同推进活动,由“教师、学生、家长”同步评价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校、家庭、社区共同保障活动项目的有效开展,多方联动,架构起学校劳动教育组织框架,推动劳动教育实践的真正展开,共同为东城学子的劳动实践活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