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课程实施路径,切实以劳塑心

2023-05-30陈亚清

教育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劳动融合活动

陈亚清

劳动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劳动教育是培养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2022年5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出台,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为劳动课程设置十个任务群,要求其以丰富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在科技发展、产业变革背景下,新的劳动形态不断涌现,如何以劳动课程群为抓手,创新劳动课程模式,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切实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创新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本次论坛邀请劳动教育领域专家、学校校长就劳动课程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议题一:怎样设计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路径,做好各学段劳动教育?

劳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这三类劳动涵盖内容广泛,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要求各异,应如何进行具体合理的课程安排,才能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有效提高劳动素养?

郭强:我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指导,遵循2022年制定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和小学劳动教育教材各学段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策略,并逐步扎实推进。

劳动教育目标——以劳塑心。我们将劳动课程德育化,以劳塑心,把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好少年作为劳动教育最终目标。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使他们从思想上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劳动教育场所——基本配备。2021年初,我校联合师生、家长,将校内800平方米的闲置地改造成劳动种植基地。学校还腾出了一间面积约70平方米的教室作为烹饪室,配备了所需的基本厨房用具。此外,我们把家庭、公园、敬老院、种植场、花场、轻工业工厂等,都拓展成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劳动教育指导——联动共育。目前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教研团队,致力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和推进。还设置校外指导员1名,管理着一间育苗场,为我校师生提供了实用、具体、值得借鉴的专业种植技术指导。除此之外,我校以自编的《家庭劳动教育指南(第一版)》为抓手,助力家长指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

劳动教育资源——校本开发。一是“悯菜园”校本资源的开发。我校劳动种植基地又名“悯菜园”,教师根据本土气候、土壤特点等,自主搜集资料,结合种植顾问的建议,整理成《悯菜园校本课程(秋冬季)》,让学生按照课程内容体验“播—养—赏—收—煮—尝”线性特色劳动实践过程。二是“小厨师”校本资源的开发。劳动教师根据劳动课程标准要求的烹饪劳动技能,结合前期学校开展的家庭菜式喜好调查,编写了《小厨师校本课程》,并带领学生走进烹饪课堂,开启另一种劳动实践之旅。三是家庭劳动教育指南的编写。我校针对家庭常态化劳动、家庭个性化劳动、家庭偶发性劳动,起草《福隆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指南(第二版)》,进一步细化要求,让劳动教育在家庭中扎根。

劳动教育推进——追求实效。在学校劳动教育中,我们将继续开发《悯菜园校本课程(春夏季)》,把种植所得带进烹饪室和家庭,加强多样劳动间的互动。在家庭劳动上,我们联合家长,实现劳动与生活同行;社会劳动方面,我们尽可能开拓校外劳动场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劳动教研上,我校将积极推进“两探索”。一是探索学科融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将不同学科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使学习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二是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多元评价制度,发挥评价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增强劳动教育的活力和可持续力。

张庆民:兴寿学校近年来一直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探索,重视校本化劳动课程的架构与实施,将“三个融合”作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劳动在生命中的价值,让劳动教育点亮孩子的生命底色,并建立了家校社共育生态圈,形成了劳动教育的新生态。

“三个融合”即将劳动教育与文化相融合,诠释劳动教育内涵,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格和涵养;与课程相融合,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与实践相融合,落实全方位育人,夯实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与文化相融合。一是与生态文化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教育生态观。二是与学校文化融合,带领学生学习雷锋精神,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劳动观。三是与传统文化融合,将劳动教育与节气文化、节日文化和生肖文化相融合,让传统文化为劳动教育赋能。与节气文化融合,开设农事体验课程和二十四节气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融合,挖掘传统节日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与十二生肖文化融合,开设趣味生肖课程,如《儿歌中的生肖文化》《成语中的生肖文化》等,不断丰富课程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文化知识,感受生肖文化的魅力。

劳动教育与课程相融合。这一融合主要通过单一学科、校本课程、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全学科融入和跨学科融合五个途径进行,挖掘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数学学科结合正方形面积知识开展“小小沙包缝起来”活动,科学学科开展“了解发面原理,学做发面美食”活动。

劳动教育与实践相融合。我们依托所处区域發展特色,开展了草莓种植技术和苹果种植技术课程;与家庭实践融合,开展劳动教育“两个一”活动,即每天坚持做一项家务和每月学习一项新技能活动;与社会实践融合,开展职业体验和志愿服务等特色劳动实践。

目前,我校已开发16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并在 202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今后,我校将继续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充分挖掘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议题二:怎样开展劳动课程的实践活动,赋能劳动教育质量提高?

劳动课程任务群内容多样,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农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方面任务专业性较强,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感受精神。应怎样开展好劳动实践活动,实现以劳塑心的效果?

李青: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基本能力,有利于学生立德、启智、强体、育美、塑心。为此,我校积极推动“一体两翼”劳动课程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一体”是指以劳动项目为载体,深入研究学习十个任务群所包含的内容要求、素养表现、活动建议等,安排进阶性劳动实践活动。“两翼”是指生活实践日常化、社会实践持久化,以主体化、项目化为抓手,推动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地、落实。

以课程实践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我们充分利用每周的劳动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大国工匠”事迹,讨论身边的劳动榜样人物,受到劳动教育的启发。同时,我校尤为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加大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五年级组织有特长的骨干教师上好实践课程,包括丝网花制作、印章、绳结、厨艺等,引导学生增强劳动意识。

以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二是依托社团服务,充分利用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彰显社团项目化优势。如,将校园木工坊优势最大化,开设“能工巧匠”木艺社团,引入社会木匠能人,并配备教师担任该社团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领学生结合生活所需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样,完成创作。

鼓励、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励家长利用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养护绿植等契机,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让学生养成生活劳动的好习惯。如,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内务整理为主,收拾整理书柜、洗涤手帕,定期为绿植浇水。

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我校积极组织“研学实践月”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持久性和探究意识;充分利用各类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走进美丽乡村牛楼小镇,感受乡镇的巨大变化,参与草莓的种植、采摘全过程,体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此外,我们利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的劳动境界。比如,以学校附近的小区为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社区小志愿者活动,开展清扫街道、红领巾义卖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劳动的快乐。

以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创设“劳动小模范”“劳动小能手”“劳动小彗星”等荣誉,并颁发奖章及证书,以此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刘延美:近年来,我校通过向阳课程与四季课程的融合,衍生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从八个方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向阳工匠培养路径,逐步实现学校劳动规范化、家庭劳动日常化、社会劳动多样化。

建设校园劳动文化,内化劳动意识与观念。学校打造向阳农场、向膳坊等多处劳动场所,构建“物”形态劳动文化;结合劳动元素,开展植树节、农耕节、职业体验等相关劳动主题活动,构建“活动”形态劳动文化;通过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感知和体验不同的劳动文化形态。

成立劳动教研组,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我校于2022年3月成立劳动教研组,每周三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形成“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次备课”模式,并进行七到九年级序列化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例如,初一上学期开设以校园打扫为主的校园服务性劳动与为接手向阳农场做准备的农业生产性劳动,初一下学期开设生产劳动、生活劳动课程与职业体验课程,初二开设农场嫁接、服务劳动职业体验等课程,初三开设工艺制作、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课程。

开设劳动特色课,提供多元选择。学校借助本校教师资源,每周四下午开展全校特色走班课程,包含生活类、体育竞技类、艺术类等48门特色课,其中有陶艺、插画、烹饪、科创等十多门劳动教育相关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

借助职校课程资源,开设普职融通课。我校邀请成都汽车职业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联合教研活动,形成针对初中学生的精品课堂,让学生对职业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初步做出未来职业规划。

融合学科劳动课,展开学科融合实践课。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劳动元素,适时开展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训练。例如,语文课让学生带着手账去“旅行”,数学课带领学生学习剪纸与折叠等。

挖掘劳动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我校设立校园打扫维护劳动实践周,成立志愿者协会负责维护校园绿植,开展食堂打工人志愿活动、图书馆志愿者活动,将学校开发为多种劳动实践基地。同时,利用家庭劳动教育场所,制定家庭劳动任务清单;开发社会资源,开展序列化社会职业体验活动,形成学生的职业启蒙。

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我校适时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并将其与课程相结合。比如,春季开展校园春耕节、植树节等系列活动;夏季开展科技艺体节、端午节等系列活动;秋季开展假期护校、中秋节等系列活动;冬季开展家庭亲子实践等系列活动。

搭建评价体系,多维度评价实施效果。学校根據劳动教育课程与活动情况,评选了一批丰收达人、职业体验实践达人、劳动教育优秀家长,授牌了一批优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时,我校制定《五育并举内控保障制度》,评选向真少年、向善少年、向美少年,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五优少年”,最终选出年度“向阳工匠”。

沈晓强:小陶子乐园是我校重点打造的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我们把课堂搬到这里,将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打造了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指引下的“悟中学,学中做”的劳动教育新样式。

学科整合下的田间课堂。我们从劳动认知、劳动实践、劳动创新三个维度开发适合各年级的劳动课程,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并进行学科渗透。比如,数学课上,量一量植株的间距,测算出一亩地可以种植多少株;信息课上,编写电子海报为自己的蔬菜代言;美术课上,开展一次创意写生活动……

实践探究下的项目化学习。在综合种植课程中,一种作物就是一个项目,一块田地就是一个项目基地。围绕种植项目化学习,学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以此架构项目内容,明确劳动任务,让学生在亲历劳动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劳动体验、探索新知。

沉浸体验下的主题化活动。我们按照四季轮转策划特色劳动周活动,并融合中国传统节气内容,让小陶子乐园成为劳动教育的乐园。

我们以春分作为开播节启动日,各班级组建种植小队,一、二年级进行班级花箱种植,三、四年级开展桃树、李树、桑树的修枝活动,感知生命的力量,五、六年级在认领的菜地种植,学会劳动。立夏是我们的夏育节启动日,学生们为植物浇水、施肥,感受生命的蓬勃活力。此外,学校在秋分时开展丰收节活动,学生们挖番薯、晒秋果,在食品工坊中制作番薯派、豆浆,感受收获的美好。

动态化的多元评价。我们力图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评价模型,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参与的体验式评价。

一是建立“劳动小达人”档案袋,记录劳动体验。我们设置了前置作业和后置作业,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前置作业是好奇心的出发点,学生们可以画一画、写一写自己感兴趣的劳动种植问题;后置作业是让学生把劳动种植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画作、心得等方式填写在手册上。

二是开展“小小技能师”考级活动,激发劳动热情。学校制定的《小学1-6年级家务劳动体系清单》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具体劳动要求,并制定了系列劳动技能关卡,学生们可以逐年升级,增强劳动兴趣。

三是举办“云上云下丰收节”,分享劳动成果。每年10月份,学校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丰收节活动,学生们可集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劳动心得。线上开展农贸市场展销活动,义卖劳动成果,成立爱心基金,资助班级困难学生,进一步体悟劳动的意义。

夏法国: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丰富的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课程建设和实施为抓手,创新劳动课程模式,打造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课程育人模式,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创新课程建设,夯实劳动之基。学校根据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的时令特点,结合学生既有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开发了四季课程,制定了适合各学段的课程计划和实践任务计划,夯实劳动之基。

打造两大特色,体验劳动乐趣。一是开展“快乐星期五”劳动社团活动。我校不断整合资源,开设趣味手工、传统剪纸、面食制作等社团,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带学生品味劳动创造之美。二是开设“传承中医药文化”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带领学生通过种植中草药、认识中草药、采摘中草药、制作艾灸条等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强化阵地建设,创新三位一体。首先,要建设学校主阵地。一是开发自主习惯养成劳动课程,让学生从基础的生活技能入手,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二是开发农耕生产劳动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种植时令蔬菜,感受劳动的辛苦、丰收的喜悦。其次,要建好家庭阵地。学校向学生提出了“每天一件家务活”的号召,每天布置适量家庭劳动作业,确保家庭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再次,要拓展社会阵地。学校充分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劳动节、春节等,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将课堂延伸到校外。

探索四大路径,实现劳动常态。一是“每日一整理”。家长每日指导并督促孩子独立整理书桌、叠被子、整理餐桌,提高自理能力。二是“每周一家务”。每个年级设定不同的劳动内容,倡导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三是“每月一展示”。将美术课、劳动课与社团活动等相结合,要求学生每月至少完成一项劳动作品。四是“每学期一考核”。每学期开展一次家务劳动、种植收割等项目的劳动技能竞赛,提高学生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实施五育并举,多元实践育人。学校以参评全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为契机,弘扬中医文化,传承国粹精神,打造为学生培根铸魂的“德育头牌”;依托高标准的安全实景教育体验馆、开放式科技长廊等基地建设,锻造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智育王牌”;依托“精彩大课间”“快乐星期五”社团活动,打造培养阳光学子的“體育金牌”;依托每学期举办的师生书画展和艺体教研基地建设,形成增强学生艺术素养的“美育名牌”;依托田园风情的望岳农场,擦亮提升劳动素养的“劳动品牌”,让多元实践育人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猜你喜欢

劳动融合活动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