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历史教学“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2023-05-30毛金池

学周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历史

毛金池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同志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八个字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本文以“培根铸魂”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以初中历史教学为研究与实践的载体,立足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历史课堂中用“培、铸、启、润”的办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真正发挥初中历史课程“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以供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进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历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4-0012-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4.004

一、初中历史教学强调“培根铸魂”的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也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健康成长及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阶段的“培根铸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初中历史教育作为精神文化事业的基础工程之一,深刻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扎实初中阶段“培根铸魂”的精神文化事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大的意义。

(一)“培根铸魂”是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的根本要求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当今社会快速变革导致全球范围的思想文化领域存在极大的冲突和交融。在大疫情时代下,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围追堵截,毫无根据地恶意抹黑中国。“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西方价值观歪曲我们的党史、国史、军史,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招摇过市,正在侵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思想根基。”以此想要动摇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之基。在这种国际大局势背景下,“培根铸魂”显得尤为紧迫。当前只有扎实做好初中阶段“培根铸魂”的精神文化工程,才能保证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这场艰难、复杂的伟大斗争中取得胜利;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育壮绵延千年的中华“根”、铸牢辉煌灿烂的中华“魂”。

(二)“培根铸魂”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上成立,自成立之日起,我党就深刻认识到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其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在长期的革命和国家建设实践过程中,我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从思想、组织、纪律等方面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以此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而“培根铸魂”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培根铸魂”工作固本培元,清除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思想根源,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从根本上确保中国共产党人更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而坚持奋斗,这是我党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关键所在。

(三)“培根铸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保证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近现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成果。为了进一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初中阶段学生的“培根铸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的思想文化教育离不开历史学习,通过初中阶段“培根铸魂”的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精神价值取向,激发学生身在教室而思想扎根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责任担当,坚定初中生的理想信念,从而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保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倾注力量。

二、在历史教学中用“培、铸、启、润”的办法渗透德育

历史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习近平同志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八个字强调了其重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贯穿“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要求不仅强调“根、魂、智、心”的教育内容和目的,更强调要采用“培、铸、启、润”的教育方法。

(一)培根:在历史教学中突出文化自信教育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肯定自己的民族历史以及认同自己的民族基因。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国学精华教育具有重要的“培根”意义。

教师要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用“培”的方法浇灌中华民族之“根”。这里的“培”不是强调拔苗助长,不是以提高成绩为目的开展各类提高补习,而是更加关注通过历史教育给学生注入文化自信的营养液,促使他们通过历史教学汲取精神力量,领略中国传统文化超时空的真正内涵。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用“培”的方式陪伴学生充实根系——肌体之根、文明之根、家国之根,以便他们能在整个人生旅途中吸取养料,适时打开触觉,把枝叶伸展得更高、更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纵横捭阖、睥睨天下。这里的“根”不是强调以分数为指挥棒学习“历史知识”,而是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把深厚、悠远的中华文化渗透在每节课中,在学生的心灵、行动、血液里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从而为“铸魂育人”奠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崇德尚礼、重人伦、讲仁爱、求大同,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德育内涵和特质,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活渠和源泉。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备课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时,考虑到本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知道老子、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还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贤的智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讲解先贤生平及其思想主张,在讲解过程中渗透先贤智慧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促使学生感受穿越千年的先贤遗风,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豪,使圣贤的教诲融入学生血液,让他们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根,从而实现文化自信的教育教学目标。

2.革命文化是民族独立之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成立了新中国。在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孕育了革命文化,其又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其内容包含“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把革命文化蕴含的科学理论、伟大精神融入历史课堂教学,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教师要注重革命文化的德育功能,以确保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培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备课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时,考虑到本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和工农武装割据等基本史實,还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讲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的艰难和不易。在讲解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共产党人面对挫折和失败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受共产党人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德育渗透的最佳教学效果。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亿万人民思想观念的基础,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人民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爱国情怀、强国志向、报国行为、奋斗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师必须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青少年自信、昂扬、豪迈、乐观、健康地成长。例如,在教学备课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澳门的回归》时,考虑到本课不仅要求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构想是富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时代精神的传播者,激发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通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先进的文化教育,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的文化自信,让青少年自信、昂扬、豪迈、乐观、健康地成长,以实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

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基础,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有立根固本的作用,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民族生生不息的需要。

(二)铸魂:在历史教学中突出民族精神教育

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中华民族不竭奋斗、不改初心的坐标支撑,更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凯歌前行的根本力量。

这里的“铸”强调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淬炼成钢,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淬炼其心志使其刚强,不做温室里的鲜花,而做搏击长空的雄鹰。“铸魂”所铸的“魂”就是铸“精神”——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其具有丰富的内涵。老子的“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的虚怀若谷、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豪迈气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洒脱境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杨慎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旷达情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志向等。这些都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最好素材,可以直接为“育人铸魂”所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铸中华之魂,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突出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例如,在教学备课八年级上册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时,考虑到本课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其创建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史实;分析、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含义,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孙中山先生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历史感受孙中山先生先行者的探索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勇气以及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从而促使学生树立为民族复兴而矢志不渝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积极、主动地有机结合历史教育和“铸魂育人”,通过历史教学促使中华先贤和志士仁人的精神风范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上薪火相传。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发中学生肩负起民族振兴大任的使命感,让他们勇于奋进、争当家国栋梁,真正发挥中学历史课堂“铸魂育人”的功能。

(三)启智: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今处于21世纪,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当代社会,教育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不断进行深入改革——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急需人才,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中学历史课程拥有大量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精彩课程资源,如引人入胜的人文故事、典型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等。用“启智”的方式运用好这些课程资源,容易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性。

这里的“启”不是灌输填鸭,不是枯燥的作业强化训练,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讲述典型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分析有关历史人物的科学创新活动,剖析他们的创新精神及其探索科学的过程,从中总结规律和特点,以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学历史教学强调“智”的教育内容,这里的“智”不等同于“知”,而是启发学生的智慧、智谋、计谋、策略。“智”是活知、活识,即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从而打开聪慧之门,形成智慧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备课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时,考虑到本课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解读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和伟大科学家的生平经历,更应该重视在解读过程中用启发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的同时,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从而真正达到“启智润心”的教育教学目标。

在“智”的学习过程中依托“根”和“魂”完成人生乃至人类的使命和目标。而“启智”的最终目的是“润心”,通过“润心”为“启智”附上灵魂。

(四)润心:在历史教学中突出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

“润”指滋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强调“润”的方式,即要雨露滋养,润泽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而不是强调摧残生命的唯分数论、唯排名论;不是漠视兴趣、特长的非人文关怀的强制性学习,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增添教学的温度,重在促使学生思想自由、平衡和谐、幸福向上,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心”是思维的器官,沿用为脑的代称,也指思想、感情,又指人的主观意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用“润”的教学方式渗透“心”的教育内容,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突出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一说起“人文”,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人的价值、人的精神思想、人生而为人的意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历史中的人,更要关注课堂上这群学生作为人的精神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教学备课九年级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时,考虑到本课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文艺复兴的含义、相关史实;了解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内容及实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产生资本主义所起的作用,还要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人文精神不仅出现在课本上,还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学习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和尊严,建立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励学生树立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通过学习本课促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融合,最终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结语

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学生如何获得、占有外部知识并将其转为学生个体的内在力量、精神财富。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贯穿“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要求,不仅强调“根、魂、智、心”的教育内容和目的,更强调要用“培、铸、启、润”的教育方法。“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智”的学习过程中依托“根”和“魂”完成人生乃至人类的使命和目标。而“启智”的最终目的是“润心”,通过“润心”为“启智”附上灵魂。真正做到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初中历史课程的德育实效,发挥历史课程“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求是,2019(8).

[2] 吕勇.精神文化事业要“培根铸魂”[J].当代广西,2019(13).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4]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 张萍.创新教学立意 走向学科融通——思政教师进行中国革命史教学的新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5).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7] 孟庆焕.“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务[J].教育艺术,2019(9).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9] 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 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11-25.

[11] 辛昕.浅析在初中教学中构建互动性历史课堂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1).

[12] 王宏亮.基于人文关怀理念下的高校景观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

[13] 杨志海.让中学历史教学闪烁人文的光环[J].新课程(中学),2019(7).

[14] 郭华.带领学生进入历史:“两次倒转”教学机制的理论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2).

[15] 王秀华.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16] 孙杰.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1(19).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8] 董晓彤.毛泽东诗词中的“伟大民族精神”[J].党史博彩(上),2021(9).

[19] 刘海军,周宗华.“高扬民族精神”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6).

[20] 张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无痕渗透德育的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1(31).

[21] 余巍.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5(3).

[22] 陈文珍.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J].安徽教育科研,2019(8).

[23] 刘尧.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初中历史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