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院校《第二外语德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2023-05-30孙霖琳

学周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孙霖琳

摘 要:课程思政逐渐受到学界以及教育界高度重视,特别是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构建、实施课程思政的理论与方法。高校外语教育中蕴含的丰富的跨文化教育元素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良好素材。本文以理工院校的《第二外语德语》课程为对象,聚焦微观教学设计,以“语言文化+思想价值”为导向,从课程教学现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评价四个层面设计二外德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并展示具体的课程思政课例,以供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第二外语德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4-00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4.0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召开,习近平同志在会上针对课堂与思想政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想持续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就必须依靠高校课堂这一广阔的平台,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身心成长的要求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结合不同课程的特色有的放矢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有机统一学科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促使高校真正成为“教书树人”的阵地。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进一步指出,在全面推进高校各个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各个学科专业课程自身的特色与教学要求制订较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计划,还要考虑如何最理想化地实现课程思政与各个学科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历史学、文学、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高校外语教学以各种语言文化知识为主体,要想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各种语言文化下的其他意识形态,高校外语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外语学科的专业特点构建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高校外语课程的育人作用。本文以“第二外语德语”为例,从课程教学现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评价四个层面设计二外德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并从课程中选取几个单元展示课例。

一、第二外语德语课程现状

第二外语德语是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课程开设于2004年,授课对象为英语专业和英语翻译专业德语零基础的学生,课程开设至今累计授课人数超过600人,是学生本科学习初级阶段的一门基础语言课,安排在第1、2、3、4学期授课。课程教学培养目标明确、合理,即加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打好扎实的德语语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根据外语学院教学计划安排选择《新编大学德语》为授课教材。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多媒体语音室资源,采用任务型、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采取精读、视听说训练等多种模式,为学生呈现一个“有声有色”的外语课堂。第二外语德语作为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延展平台,帮助他们了解、认识德国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探索第二外语德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势在必行。作为本校外语学院英语专业以及英语翻译专业大学一、二年级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第二外语德语授课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涵盖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的天然优势。

二、第二外语德语教学与思政目标

(一)第二外语德语教学目标

第二外语德语是外国语学院英语及翻译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学科教育课程,是一门基础语言课。课程主要教学任务是教授德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语言知识,重点打好学生的德语语言基础,以备其日后参加各类德语语言等级考试之需。同时兼顾训练各种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德英对比的语言学习能力。此外,第二外语德语力求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深入认识德国社会文化,重视培养其在不同语境中正确选择语用表达的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语言文化知识搭建接触世界的桥梁,以便多渠道获取全世界各个领域的信息,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实现人生价值。

(二)第二外语德语思政目标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响应习近平同志号召,时刻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二外语德语教学的指导原则,在第二外语德语教学活动中探寻相应的课程思政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第二外语德语教学过程中宏观向全体学生展示课程思政理论,聚焦细微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德语语言语用能力的同时,打造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全新解读进而认同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外语德语课程思政建設不仅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最新的政治理论丰富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还需要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特别是制定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大纲,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对比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德国社会文化,认清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同时增强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普及运用德语弘扬本国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扎根中国大地构建家国情怀。教师要深度挖掘第二外语德语课程教材内容中的真、善、美,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他们扎根中国大地构建家国情怀。

4.明辨西方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内涵。外语教学包括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第二外语德语课程通过德国日常生活、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主题开展语言教学,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及其背后的思想意识形态等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德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明辨西方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内容。

三、第二外语德语课程思政内容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第二外语德语课程选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系列教材《新编大学德语》为使用教材,让学生从德国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了解德国,掌握德语语言知识。课程思政设计需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在德语语言知识和德国社会文化内容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力求从多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要不断拓宽教学模式,以教师引导为前提,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加强团队与互动合作,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团队分工责任意识。课程教材《新编大学德语》中设置了大学生生活、德国饮食文化、家庭与家人、购物、休闲娱乐、健康与问诊等主题单元,从多个方面展示了德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课程以课堂现场授课为主,讲授语言重难点知识,根据教材各个单元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讨论。

(二)课例展示

本文以《新编大学德语1》第三单元“大学生活”和第四单元“家庭与家人”内容展示课例。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德国的文化与价值观,从中德文化对比的角度深厚中国本土文化底蕴,构建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教授第三单元“大学生活”时,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让学生思考问题:“能不能用德语简单描述一下你们的大学生活?你们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随后切入《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进而激发学生思考大学教育的意义。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人都有各自的长征征程,都要勇于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爱因斯坦26岁时提出了狭义相对论;面对全世界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以80、90后为主体的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一直奋战在抗疫最前线。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应该争做奋斗新青年,追梦新时代,同时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发展祖国储备夯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切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课文中出现的“时间”这一关键词引出思考问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你们是怎么理解时间这个单词的?”随后引入毛泽东著名的语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良好地管理时间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大学生追求学术生涯、开阔自身视野的有益工具。正如歌曲“少年中国说”所唱“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将日月再丈量!”战争年代,革命烈士陈延年胸怀国家,他青年时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与周恩来等同志共同创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救国之歌。日月其迈,岁律更新,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当今比任何时候都要更接近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理想的目标,大学生要在这个可为的时代,争做有为的青年。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该充分利用、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钻研专业学术知识,勇于承担青年的使命和责任,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梦想,也是其高尚的使命。

在第四单元“家庭与家人”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请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情况,然后思考家与国之间的关系。《孟子》记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这里不难看出人、家与国同声相应、同命相依的关系。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正如《礼记》所表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和《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国之情,处处都体现着“家国情怀”。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切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让学生明确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倡导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的儒家信念。众所周知“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这份责任与担当正是“家国情怀”的精髓。“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的“家国同构”社会传统,也包含爱岗敬业、讲究道德修养、诚信友善、有担当、负责任的思想内涵。范仲淹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国爱民之情只是“家国情怀”的一个方面,恪尽兴国之责亦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应尽义务,秉持着这份信念,我国实现了“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北斗组网”。将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最关键的点是付诸实践,在优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教学,要坚持实践教学的创新性与多样性,推进体验式、创新型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认知和感知,如带领学生阅读古籍、观看红色电影等,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课程评价

第二外语德语课程评价打破之前传统外语课程“语言能力唯一论”的局限,在考核德语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的同时融入思想价值观等态度的评价,打造“德语语言文化+思想价值”的双重维度考核体系,根据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围绕课程思政主题讨论时的表现及其课后作业表现出的价值观、思想内容等对其进行思政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互动交流以实现学生彼此之间互动启迪,进而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意识。

在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外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教学,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社会、文化、风俗等更多深层次的知识,横向比较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让学生多维度、深层次地了解今日的中国。以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论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看待世界各国文化及其背后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展现中国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塑造符合全球国际化形式的世界观。打造“德语语言文化+思想价值观”的新型第二外语德语课堂,既要了解德语语言知识和德国国家文化,还要更好地扎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以语言文化为搭载平台,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让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构建家国情怀,丰富课堂教学与思政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力求更加有效地探索第二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崔国鑫.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

[2] 金大伟,丁凌云,张莉莉.开放大学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与机制——以文学类课程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

[3] 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4] 卢珊珊.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20.

[5] 石定芳,廖婧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阻碍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4).

[6] 徐斌.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育[J].当代外语研究,2021(4).

[7] 范黎坤.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基础德语”为例[J].外语与翻译,2021(3).

[8] 孫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20(6).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