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类课程的效果评价及优化策略
2023-05-30王梅梅杨永春贾卓李楠唐小梅
王梅梅 杨永春 贾卓 李楠 唐小梅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他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新理念为新时代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课程思政的概念也由此提出,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源头。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教师、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3]。这初步构成了新时代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
2021年《兰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文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研究和挖掘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构建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成效”,指出全校上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明确提出专业课程育人目标,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课程思政就是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实践的教学活动,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建设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就是把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当前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4],及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设计等方面。文兰娇[5]、展正然[6]、刘宏富[7]等人分别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媒体技术下大学数学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的路径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同时,学者也对红色文化融入其他课程的途径和价值进行了相关研究,陈俊对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分析[8],范方红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进行了探索[9],刘建平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资源的路径进行了分析[10],张哲等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途径进行了研究[11],陶干臣等对红色文化融入现代体育教育的理论和逻辑进行了分析[12]。但是地方特色文化与城市规划类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及融合效果评价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定论,另外,涉及中国西北红色文化的课程思政也为数较少。
一、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类课程的基础逻辑
1.目标价值高度趋同
地方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其伟大的精神力量是资政育人的重要资源[13]。“现代区域与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基本问题”)是兰州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骨干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同时课程内容有较多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视域下城市规划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现代區域与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基本认识城市规划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观念。同时,授课对象主要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课程思政的理想群体。
2.主体内容融会贯通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城市规划是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4]。“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要“精”和“正”,要有“代表性”“时代性”和“现实性”。城市发展新理论所包含的思政内容见表1。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基本问题”的教学要点
当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城市从增量发展逐步向存量优化转变,传统的外延式扩张模式难以为继,通过城市更新的内涵式挖潜,可以充分挖掘存量空间的价值。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基本问题”的教学要“从专业入手,就德育落脚”。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相关课程教学中善于挖掘潜在地方元素,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提升城市规划的落地水平见图1。
首先,点亮专业学习的专注度,抓住思政元素的关键点。目前“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教学以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为主,为了达到更好的思政效果,在讲授课程中需要更多融入“绿色发展”和“红色基因”等相关思政元素。在“城市规划基本问题”的讲授中,要从专业入手,就德育落脚,点亮专业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同时,抓住思政元素的关键点与专业学术的精密度。课程思政教育不应该机械地进行,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爱好等,找准兴趣点,讲授内容落地,增强课堂吸引力。将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把具体的、真实的、鲜活的事实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用事实说明理论,避免了理论教学的空对空,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因生动具体而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可信的史实材料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既体现了思政融入,也体现了学科优势,这契合习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的讲话精神。
其次,增加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理论与相关规划实践,融入优秀文化增加地方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确立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中,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及城市规划法规,增强城市规划的严密性和严谨性,提升城市规划质量。因此在规划中,要考虑城市地方特色,地方特色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感受性不强的问题[16],还要考虑城市物质性老化问题,让城市从衰退走向再成长,避免城市走向衰败。另外,也要考虑城市的功能性缺失问题,规划中需要针对城市的短板,有针对性地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此外,规划中也需要注重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让城市留得下文脉、记得住乡愁[17]。最后,解决好城市土地资源瓶颈问题,让城市的发展可持续和高质量。
最后,增强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命线[18]。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9],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且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事业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基本要求[20]。
综上,将提升专业素养和弘扬优秀文化的思想贯穿于本门课程的始终,增强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构建规划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深入思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和思想方法,学深悟透、研机析理,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基本问题”的效果评价
“城市规划基本问题分析”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知识与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规划观念的同时,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责任[21]。基于此,本文选取对“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的“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
1.指标选择
为充分了解当前“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根据许艳红和白薇等人的研究[22-23],编写了关于 “课程思政”现状的调查问卷,指标设计如表2所示。“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采用了8个维度共32个指标。通过对118名选修“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的研究生进行与“教育思政元素的认知”有关的问卷调研。通过1对1收集数据,最终获得了118份调查问卷。
2.结果分析
调研结果发现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有39.83%的研究生“大概知道”“课程思政”,其中选择了“大概知道”“课程思政”,仅有38.14%的学生能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两个概念,61.86%的同学不能区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两个概念,这表明目前针对思政教育的宣传和教育依然有待加强,研究生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还需提升。另外,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交叉较浅,思政教育渗透不够。在调研中,对于“你最喜欢哪一类课程?”的回答中,44.07%的学生选择了专业课,28.81%的学生选择了通识课,17.8%的学生选择了公共课,只有9.32%的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哪一类课程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和启发作用最大?”的回答中,只有38.98%的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学生选择了专业课,通识课和公共课。这说明在高校其他课程教育中,有待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完美地融入专业课程讲授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公共课。
同时,学生认为在甘肃省进行“课程思政”,应该融入青山绿水、风土人情、饮食文化和红色文化。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SEM)[24],对118名选修《现代中国区域与城市规划基本问题分析》的研究生进行“教育思政元素的认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该模型的CMIN/DF为3.795,CFI为0.626,AIC为1818.687,ECVI为15.544,显示模型有效,结果可靠,可以用于分析,模型结果见图2和表3。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认知红色资源”“传承中华精神”和“传播红色文化”。“思政内容”和“核心素养”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其次是“文化载体”及“授课方式”,此外,“甘肃规划”和“甘肃资源”对于课程思政的影响不足。其中“思政内容”和“核心素养”对课程思政的影响更加明显,“文化载体”及“授课方式”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辅助。
“思政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方面。“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职业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
“文化载体”中的“人”“物”“事”“魂”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其中“物”“事”的载体作用更加明显,这就促使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加强“物”和“事”的讲述。在“授课方式”中,学生认为“沉浸体验”和“翻转课堂”可以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同时,“自然融入”和“探索创作”是课程思政的辅助手段。这就要求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沉浸体验”,身临其境去感知与感悟。同时,利用“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在实践中内化感知,深化感悟。
“甘肃资源”和“甘肃规划”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不足,调研中学生希望在甘肃省的相关文化资源开发中更多地融入“风土人情”“饮食文化”和“青山绿水”等元素。甘肃省的相关规划也应该加入“红色精神”“改革创新”“绿色生态”和“一带一路”等內容,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来源。
四、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的优化策略
“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在教学过程可以贯穿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的情结,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求在课程讲授中,结合学科和课程的特色,从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沿革、现状与前沿的讲解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抓住国家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寻找实现个人价值与才华抱负的成长舞台和发展机遇,提升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的可行性。同时,教学中,以规划为切入点,围绕场景讲述和学生价值培养,以《现代区域与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为载体,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思政课程为辅”,专业知识学习与育人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结构,切实将专业知识教育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实现以“价值体系”为引领的课程培养目标,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1.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的优化原则
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关键,解决主要问题[25]。“城市规划基本问题”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事求是,根据课程等特点融入思政元素;二是创新方法,在思政元素的融入时创新思维方法和融入形式;三是突出重点,找准重点章节,突出重点元素;四是注重实效,评价多样化、常态化。
2.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的的优化策略
(1)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文化自信
“城市规划基本问题”的课程思政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政内容和核心素养,事实上,“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培养的思政内容和核心素养就是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和务实精神见图3。爱国情怀不仅体现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还表现在爱护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草一木,维护祖国来之不易的一切,同时,也是有文化自信的表现。创新精神包括追求真知、有远大理想、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务实精神体现为求真务实、身体力行和实事求是。奋斗(延安)精神,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总结经验。同时,也要求学生将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励志勤学和刻苦磨练。
(2)善用文化载体,优化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明确要求专业课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全面渗透到教学全过程,系统设计教学目标、內容、形式和方法。“城市规划基本问题”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德”与“学”结合,注重知识技能培训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此外,教学中应恰当应用文化载体,用好当地红色文化的“人”“物”“事”“魂”“润物细无声”地将文化内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调研发现“沉浸体验”和“翻转课堂”可以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自然融入”和“探索创作”是课程思政的有力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其用于城市规划实践中,增加当地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教学中应将“以老师讲课为主”的填鸭式、说教式等传统灌输方式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推进教学,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将红色文化从校内延伸至全省,让学生沉浸式、具身式地参观甘肃省内的革命遗址,以便于学生在学习城市规划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同时还应借助多媒体,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微资源”,加强对微博、微信、短视频的运用,探索用“微方式”开展教学,实现思政教育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步同效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获取与传播,同时依托新媒体技术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的备课资源,选择与课程思政实际相符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可视化的“AI”整合,提高课程思政的成效性。
(3)就地取材,善用当地资源
甘肃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遍布全省的720余处红色遗址遗迹,记录了甘肃革命和建设时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也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26]。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取甘肃省华池县为案例地,对其进行旅游规划,紧紧围绕打造红色旅游大县目标,充分发挥红色南梁旅游资源优势,倾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华池县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去查阅搜集关于华池县的红色文化元素以及元素背后的故事,强化融合利用,提升文化内涵。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去做规划,然后结合当前华池县的红色文化产品,如红色南梁剪纸等观赏性系列产品,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为当地创收。最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作文艺精品,突出宣传推介。结合当地的《南梁说唱》《南梁之光》《华池风情摄影集》《红色南梁剪纸册》《华池文物》等红色书籍,及大型红色经典眉户剧《巧儿新歌》,借助当地每年举办的全国红色运动会采火仪式、历届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甘肃·南梁首届红色旅游文化节、省运会采火仪式扥等实践活动宣传红色文化,做好价值引领。
(4)提高教师素养,调整教学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责任主体,是负责引领学生完善自我意识,提高思想素质的“第一人”。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只有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方向、提升育人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从专业教师德育水平和课程思政意识两个方面,提升教师思政课程建设能力和思政课程建设水平,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按照《兰州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文件“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的要求,从判断学生欢迎程度或思政课教学效果上,形成教师、学生主客二元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27]。从主体方面进行评价,即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以及是否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等方面进行考量,教学评价体系中,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并重,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并行,形成“显性+隐性”“直接+间接”的评价体系。从客体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综合操行加减评分法、品德情境测评法等,实现对思政课的间接评价,也可称之为隐性效果评价。通过“教”与“学”两个层面的效果评价,形成“显性+隐性”“直接+间接”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立足专业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
五、结语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城市规划类课程的方案设计可以归纳为2个目标、3个要点、4项原则、4种素养和4种策略。2个目标是“德学并重”,“三全育人”。3个要点是点亮专业学习的专注度,抓住思政元素的关键点;增加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理论与相关规划实践,融入优秀文化增加地方底蕴;增强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4项原则是实事求是、创新方法、突出重点和注重实效。4种素养是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务实精神和奋斗(延安)精神。4种策略是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文化自信;善用文化载体,优化教学方法;就地取材,用好当地资源;增强教师素养,调整教学评价体系。
挖掘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城市规划基本问题”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必然趋势和方向。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寻找和挖掘更多的思政教育元素,从弘扬家国情怀到城市规划价值观和规划师职业道德培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提升学生的城市规划和规划管理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習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9(9):2-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N].2020-06-01.
[4]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5] 文兰娇,胡伟艳,张安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和教学设计——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2):38-40.
[6] 展正然,杨少静,窦林立.多媒体技术下大学数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20):243-244.
[7] 刘宏富, 李盛, 黄拓,等.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融合教学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8] 陈俊.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0):90-92
[9] 范方红.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73-75.
[10] 刘建平.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20(10):81-85.
[11] 张哲,李南巡.新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探究[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5(2):18-21.
[12] 陶干臣, 阮雪冰, 刘红,等. 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到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J]. 体育科技, 2016(1):116-118.
[13] 盛美真,傅金玲.地方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03):121-127.
[14] 李砚芬,朱昕虹. 济南高品质城市空间治理规划策略与实践——以济南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为例[J]. 区域治理, 2021(4):1-2.
[15] 庞智.从空间改良到活力营造--英国城市更新的研究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6(6):67-74.
[16] 李天明. 习近平关于国有企业党建重要论述的思想根基、核心要义和实践价值[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4):30-39.
[17] 任映红,梅长青.城市化进程中村落传统文脉的承继与延续[J].浙江社会科学,2014(12):107-112.
[18] 潘保田,郭明宙,乔振峰.创新高等理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能力[J]. 高等理科教育,2021(5):1-7.
[19] 习近平在去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月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 -9-11.
[20]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21] 韦亚平, 高峻. 城市规划理论教学中的专业思维训练——《城市规划导引》课程探索[C].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 2008.
[22] 许艳红.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以山西地方红色文化为例[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2(1):84-88.
[23] 白薇.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多维度打造思政“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20(1):56-59
[24] 孙连荣. 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原理及操作[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2):31-34,43.
[25] 肖映胜,张耀灿.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理念新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1(6):34-36.
[26] 王广波.红色基因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评论,2018,6(2):184-191.
[27] 祁秀香,李萍萍,王晓川,等. 基于郑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高等理科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1,7(26):152-154,159.
通信作者:杨永春
*资助项目:兰州大学2021年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升计划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