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闻礼《阳春白雪》之词学观

2023-05-30张静

今古文创 2023年17期
关键词:阳春白雪雅正

【摘要】 《阳春白雪》作为现存八部宋人的宋词选本之一,其价值非常高。它是南宋社会与编选者共同努力的产物,具有独特的词学观,具体表现为:一为婉正豪变,雅正之词的风格倾向;二为以南宋后期的江湖词人为重心的选人倾向;三为闺情词数量为最丰的题材倾向。透过其词学观,能够补充当前对江湖词人的研究空缺,加深对南宋词坛中下层文人的认识,更加深入地了解南渡后的宋朝文化。

【关键词】 《阳春白雪》;词学观;雅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7-003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7.010

词虽不及诗歌有着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但词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词的发展进入宋代,逐渐达到鼎盛阶段,从“胡夷、里巷之曲”发展为一种摆脱音乐的束缚、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占据了宋代文学的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宋代词选本逐渐兴起。

选本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透过选本既可以反映出编选者的目的、喜好、文学观念,还可以管窥当时社会语境的面影,看出作品的艺术成就。现今流传下来的宋人选宋词选本共有八部,《阳春白雪》即为其中一部。

《阳春白雪》为南宋赵闻礼所编选,词集共有正集八卷,外集一卷,共收词作671首,其中除18首为无名氏所作外,共选录词家231位。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 一提到:“《阳春白雪》五卷,赵粹夫编取《草堂诗余》所遗以及近人之词。”[1]可知《阳春白雪》成书于《草堂诗余》之后。而赵闻礼所生活的年代又早于周密,由此可知《阳春白雪》成书于《草堂诗余》之后,早于《绝妙好词》之前。对宋词选本《阳春白雪》词学观的研究,可以折射出编选者的文学观念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想背景。

一、社会背景

(一)社会环境

《阳春白雪》的编选年代在南宋后期,据南宋灭亡已经不远了。孝宗即位后,面对形势严峻的宋金战争,决定对金作战改变宋金臣属关系,但“符离之战”的失败和“隆兴和议”的签订极大地挫折了南宋抗金派的意志。之后“开禧北伐”的失败和“嘉定和议”的签订,一次性300万贯钱的犒军费给南宋人民带来了最沉重的经济负担,南宋政府开始由中兴走向衰亡。宋与蒙古联军攻占金朝行都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南宋就成了蒙古用兵的主要对象,从此开始了蒙古和南宋对峙时期。从宋端平元年十二月蒙古以宋破坏盟约出兵河南为借口开始,蒙古不断地侵扰南宋,致使南宋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庸君宋宁宗重用史弥远,从嘉定元年十二月开始了独相宁宗、理宗两朝,长达25年的奸相史弥远擅权时期,宋朝政治从此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有志之士没有施展抱负的途径,知识分子也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处,越来越感受到前途的渺茫。

另一方面,宋朝南迁之后处于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上,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2]在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南宋末期的知识分子选择退回自己的小天地里,沉溺于歌舞声色之中,作词填曲,附庸风雅,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风流、高雅的生活。受时代特征的影响,词人所做的词也会呈现出新的特征。

(二)以雅论词的渊源

《诗歌美学辞典》“雅词”条目载:“指雅正之词。语出南宋张炎《词源·杂论》:‘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3]以雅论词,可追溯至北宋的柳永,他主张论诗须格调高雅、委婉含蓄,而词亦然,对南宋尚雅倾向有着重要影响。

南渡后,由于统治者急需稳定政治以及南方自然环境使得文人生活偏向文雅化,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复雅”文学思潮。宋词脱胎于民间和以描写艳情为主的特点使得宋词作家疾呼“去俗存雅”,以期词能够获得与诗歌同等的地位,恢复诗教传统,反映了人们对政治和文化复兴的美好愿望。张炎《词源》卷下云:“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4]可知“以雅论词”已成为宋词作家特有的创作心理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民族审美需求,蔚为大观。

(三)选本之风的盛行

有宋一代,词体兴盛,根据唐圭璋先生所辑《全宋词》及孔凡禮先生所辑《全宋词补辑》,现存宋代有姓名可考的作者为1493人,作品达21055首,南宋词作家约比北宋词作家多两倍。可知词发展到南宋,名家辈出,硕果累累。

宋代是一个词作兴盛的时代,宋词的繁荣为选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促进了词作选本之风的盛行。选本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一直以来人们都将词看成“诗余”,直到宋代词获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词体渐尊,为词选的大量产生提供了舆论支持。

宋词选本还为立门户、创派别张本,赵闻礼所编选的《阳春白雪》就是江湖诗人派的一面有力旗帜。

此外,宋代印刷术的发达为选本的流传提供了基础条件。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为选本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二、词学观

(一)风格倾向:婉正豪变,雅正之词

《阳春白雪》全书共八卷,另有外集一卷,前八卷为清新柔婉、雅丽清正之作,外集一卷为豪迈飘逸、壮怀激烈之作。

在词人的选录上,选词最多的九家分别为周彦邦(23首)、史达祖(17首)、吴文英(13首)、辛弃疾(13首)、胡翼龙(13首)、谭宣子(13首)、姜夔(12首)、翁元龙(12首)、张榘(12首)。这九家中,除了辛弃疾为豪放派词人外,其余皆为婉约派词人,编选者的编排方式和所选词人突出了“以婉约为正,豪放为变”的词学观念。

词最初兴起于民间,恋情为词作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曾说过:“爱情,尤其是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5],而描写恋情的词作一般来说是隐约曲折的婉约风格了。词是与音乐、舞蹈、诗歌融为一体的音乐文学形式,歌妓口头传唱是词传播的主要方式。《阳春白雪》就是在词作词调长短的基础上来编排选本,慢词在前,引令在后,编排非常谨严,这种编排方式,具有一定的应歌而作的选本意识,便于歌妓用作歌唱的底本。歌妓“但唱令词小区,须是声音软美”,可知婉约雅正的词作更能符合声音细软的歌妓演唱的需求,也更能受到听众的欣赏与喜爱。

从赵闻礼现存所作的十五首词来看,都是纤丽婉约之作,那么他编选选本也会侧重于辑录婉约派之作。尽管《阳春白雪》以雅正清妙为编选标准,赵闻礼仍在附加卷中辑录了辛弃疾、张元干、吴潜等豪放派词人的45首慷慨豪放之作,这“反映了传统词学观的根深蒂固, 也说明了辛派词人的影响之大”[6]。

(二)选人倾向:以南宋后期的江湖诗人为重心

鲁迅《集外集·选本》中说:“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博览群籍,采其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集。”[7]编选者通过编选词选本来传达自己的词学观念。

《阳春白雪》共录词人二百三十八家,其中北宋词人三十余位,南渡词人二十余位,南宋前中兴词人二十余位,另有五代词人孟昶一人,金源词人吴激、蔡松年两位,加起来占总选词人数的三分之一,江湖词人占三分之二,其中多为沉溺于山川草野、与赵闻礼有相似经历的词人。

赵闻礼编选如此多的江湖词人的词作,可为江湖词人派开宗立派,舍之在《历代词选集叙录》中就认为《阳春白雪》即为“为江湖词人选集,相当于《江湖词人小集》,亦可谓一流派。” ①[8]江湖词人派成员大都为湮默无闻的社会边缘人物,低下的社会地位以及才华不高使得他们的词作在当时并不受重视,许多江湖派词人如王月山、王同祖、闻人武子等词作都赖于《阳春白雪》得以保存,因此黄丕烈校本《阳春白雪序》中极力称赞:“至于孙惟信、翁元龙、李肩吾、冯去非、王嵎、韩疁、奚?、柴望诸人之词,口口传于世,《词综》所搜辑,寥寥一、二首。是选选录尤多,赖以存其厓略。其他词人为它选所只字未登者,指不胜屈。”词选是词史的重要载体,赵闻礼选录众多江湖词人的词作,有利于保存江湖词人的创作历史,促进中国文学史的完善。

(三)题材倾向:闺情词数量最丰

《阳春白雪》所选词作题材丰富,分别为闺情词254首、咏物词78首、写景词69首、羁旅词58首、咏怀词40首、闲愁词33首、交游词31首、怀古词29首、节序词28首、闲适词16首、隐逸词14首、宴饮词6首、祭悼词5首、咏妓词4首、宫廷词4首、游仙词1首。

闺情词数量在所选词作中高达榜首,且远远超过其他类型词作。但《阳春白雪》中所选的闺情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露骨的情感表达,而是雅正化了的闺情词。首先,它淡化了情欲,突出了雅正之格调。如田不伐的《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冰姿洁。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雨初歇。楼外孤鸿声渐远,远山外、行人音信绝。此恨对语犹难,那堪更寄书说?教人红销翠减,觉衣宽金缕,都为轻别。太情切。消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咽。落尽庭花春去也,银蟾迥、无情圆又缺。恨伊不似余香,若鸳鸯结。”这首词描写的是离情相思,别具韵味。“雨初歇。楼外孤鸿声渐远,远山外、行人音信绝。”“铅素浅”与“傅香雪”可见美在素雅本色。描写离别后思妇的茫然,借“孤鸿声渐远”烘托出夫已远离家乡,声远音绝。“落尽庭花春去也,银蟾迥、无情圆又缺”写春花落尽,怨明月圆缺之无情。这是一首写闺怨的词,却妙得痴情神理,风格清丽。

其次,《阳春白雪》中的恋情词大都表现出一种或浓或淡的哀伤之情,极少描写爱情的欢愉。如吴文英的《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古柳重攀,轻鸥聚别,陈迹危亭独倚。凉飕乍起,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漫沾残泪。可惜秋宵,乱蛩疏雨里。”“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化用王献之《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写十年后重游与情人分手的渡口,极为感伤,“断魂潮尾”表达了别后的思念之苦。“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借花喻人,表现出因过度相思而呈现出憔悴之感。整首词脉络细密,呈现出感伤的基调。

最后,以闺情词寄予身世之感、家国之情,这是宋末闺情词的独特魅力,以爱情的痛苦、无望来表现自己悲惨的身世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以对爱情的缠绵美好表现对国家的期待和忠贞。

如周邦彦的《瑞龙吟·章台路》:“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飲,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这首词表面上写重访故人,“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词人“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实际上结合周彦邦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生涯来看,词中的“刘郎”就是周邦彦自己,刘禹锡是唐顺宗时的政治革新派人物,后遭贬谪,又返回京都。周邦彦也是倾向于革新的,宋神宗十分重用他,但后来宋神宗逝世,高太后听政,周邦彦被外调于泸州。直到宋哲宗亲政,平定旧党,周彦邦才得以调回京师,但当时的新政党已经全然不同。因此这首词暗喻词人政治的不得意、抱负的难以施展。

闺情词的这一变化,受许多因素影响。一方面,南渡后,南宋政府与金、蒙古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停止,给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时候过分沉溺于爱情的闺情词已不符合时人的观念,目睹了家国之乱的词人,将自身的命运、对国家的担忧写进了词中。而词本来就有以闺情为主题的传统,因此将闺情词与身世寄托、家国关切融合在一起就是南宋词人在特殊条件下创作出来的特殊之作。而在家国混乱、生活困顿背景下所创作的闺情词,自然会透露出一种感伤之情。

另一方面,南渡后,词坛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复雅”之风,闺情词在传统文学中本就难登大雅之堂,自然就是“复雅”的重点。《阳春白雪》所辑录的闺情词,切合了南宋词坛的“复雅”之风,也表明词已经是词人标榜人格、追求内心安宁、表达思想抱负的有力工具,它不再处于诗的附庸地位,而具有了独立的品格,词体渐尊。

三、结语

由于编选者赵闻礼只是一位地位低下的江湖派词人,且《阳春白雪》被发现的时间较迟,流传不广,因此对《阳春白雪》的研究并不多。但正如谭献在《复堂日记》中所说的那样:“阅《乐府雅词》《阳春白雪》,赵立之去取有意,似胜曾慥。与四水潜夫《绝妙好词》比肩鼎足者,其凤林书院乎。”[9]《阳春白雪》作为宋词选本有非常大的价值,通过其选词观,可了解南宋江湖词人的精神风貌,可透知南宋后期的文化倾向及社会风尚,进而加深对宋代文化的认识。

注释:

①舍之:《历代词选集叙录》,《词学》1983年第2期,第240页。

参考文献:

[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633.

[2]王国维.王国维遗书·静安文集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70.

[3]朱先樹等.诗歌美学词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400.

[4](宋)张炎,(宋)沈义父著,夏承焘校注,蔡嵩云笺释.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37.

[5]钱钟书.宋诗选注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8.

[6]杨保国,王昳.历代唐宋词选本论略[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3):90-94.

[7]鲁迅.鲁迅全集(7)[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136.

[8]舍之.历代词选集叙录[J].词学,1983,(2):240.

[9]丁放,甘松,曹秀兰.宋元明词选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08.

作者简介:

张静,女,四川成都人,闽南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献。

猜你喜欢

阳春白雪雅正
Estimation of far-field wavefront error of tilt-to-length distortion coupling in space-based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小鹿和泥塘
从“阳春白雪”走入“日常”
浅谈琵琶曲《阳春白雪》的演奏风格
和谐语言生活视角下的语言规范观
《济北诗话》诗学思想浅析
音乐剧不应是“阳春白雪”
李开先曲学思想的初探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
给农村孩子接触“阳春白雪”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