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2023-05-30徐婷
徐婷
摘 要:在浅层学习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背景下,基础教育提出了“深度学习”概念,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内涵,使其形成深层体验和高阶思维,建构有深度的知识体系。文章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对深度学习价值与引导策略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上说明观点与建议,与一线教师共享经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情境支持、问题引领等过程中,不断提高历史理解深度与探究广度。
关键词:初中历史;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7-0127-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7.042
学生是不断发展的,教育是不断深化的,这决定了基础教育理念、方法与目标的动态变化。在当前基础教育环境下,深度学习备受重视,教师要挣脱传统教学思维,开展具有深度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培养其深度学习能力,使其受益良多。譬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先前经验支持下,重构深度教学目标,创新深度教学方法,对学生深度学习进行引导,使其不仅知史明理,更能以史为鉴。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有一些教师没有掌握恰当的方法。本文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分享一些观点,具有一定可行性与借鉴价值。
一、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具有深刻价值
万事有因由,之所以重视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是因为其深刻价值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初中历史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加强知識体系建构,提升综合素养和个人品质。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论述。
(一)促进知识体系的深度建构
建构知识体系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建构了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学生才能整体记忆和掌握知识,规避“碎片化”的低效学习。而引导深度学习,教师既是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也是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体验和感悟,不断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随着深度感悟和高阶思维的形成,学生在头脑中对知识形成了比较深刻和完整的印象,对其深度建构知识体系有极高促进意义。
(二)实现学科素养的综合培育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历史就提出了“核心素养”教育要求,认为学生应通过学科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而培育学生学科素养,深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分析和讨论历史事物,这种综合性的学习过程,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带动其学科素养的发展。此外,引导深度学习,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这充分锻炼了学生学习与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也有利于培育其学科素养。
(三)达成以史育人的教育目标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足见基础教育立德树人重要性。不同学科有不同立德树人功能,《旧唐书·魏徵传》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出了学习历史的“以史为鉴”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史育人,让学生在民族往事中吸取教训,在历史事物的内涵与价值影响下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坚定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增强民族自豪感、国家责任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这也是在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深挖历史事物价值内涵,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使其深思历史事物,产生情感共鸣,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以史育人[1]。
二、多维施策引导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
(一)合理设计教学计划
学生对历史的深度学习有赖于教师的科学引导,而教师的课堂活动基本围绕教学计划展开。一旦教学计划缺乏合理性,在课堂落实教学和引导学生时,教师活动就会呈现随机性,影响实际效果。因此,预设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在初中历史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师首先要解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准确理解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深度学习的要求,明确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基本方向。其次要研读教材,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初步确定学生深度学习目标。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与学习特点,对深度学习目标进行适度调整,将其进行合理分层,渗透“育人”要素,让课堂深度学习引导计划更加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要,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逻辑。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对比“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导”的初中历史课堂,通常可以发现后者有更高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更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对于教材、课件中的文字介绍类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提炼;对于再现历史情境的一些教材插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挖掘其关键信息;对于一些具有特殊背景的历史事物,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以便在更宏大的背景下客观地分析事物本质与影响;对于一些复杂的内容,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对于易混淆的知识,让学生自主说明或提出疑问。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充分地感受知识生成过程,不断提升逻辑思维水平,对学习内容形成更直接的理解和体验,避免死记硬背,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帮手。并且,与“教师主导”相比,在“学生主导”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学习氛围通常更加轻松、活泼。学生相对减轻拘束感,更加畅所欲言,敢于围绕历史事物发表不同观点,使课堂互动更加热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碰撞、头脑风暴。进而,由“碰撞”得出新的结论,也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
(三)落实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将一个单元视为一个整体,遵循“整体性”原则展开教学,将学生学习置于“整合单元大概念”基础上,对学生理解单元大概念与核心情感有极大帮助,还能促进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可见,在初中历史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时,单元整体教学有极大优势,教师要根据初中历史课程特点,有计划地落实单元整体教学[2]。比如,根据单元大概念对各课时主题与内容展开分析,理清每课大概念与单元大概念、每课主题意义与单元主题意义的关系,明确单元整体教学基本结构。而后,以单元大概念为中心,层层推进大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在不同概念的内在联系中,分析单元主题意义的呈现规律和核心情感变化趋势,让每一节课都紧扣单元整体。在单元大概念的关联与整合下,学生稳步形成知识链条,正确认识单元各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从建构完整的课时知识体系向建构系统的单元知识体系过渡,自然达成深度学习。甚至,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学习习惯,将一本教材视为一个“大单元”,乐于梳理教材不同“小单元”的编排逻辑,在发掘单元规律的过程中,落实深度学习。
(四)整合新旧课堂内容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共有四解,其一为“温习已学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学习,具有这样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新课与过往所讲授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找准新旧教学内容的内在关联,将有利于学生深度掌握新知和旧识整合在一起。进而在课堂讲授新课前,引导学生回顾旧的内容,讨论新知旧识的联系,并使其在新知旧识的讨论中,找准分析和理解新课的切入点[3]。此后,学生将旧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应用在新课探索中,在迁移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知识理解,让深度学习逐渐实现。
又或者,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方式,让学生在新知旧识之间展开迁移学习,在旧的知识支持下深层次地分析和理解新的内容。展开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新课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设计一些课前测验题,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先引导学生作答测验题,再开展新知的讲解工作。做题过程中,学生逐渐发现题目中的新知与旧识,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讲题过程中,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根据旧识判断新知题目答案的方法,点拨其思維,使其更快速发现旧识对探究新知的促进意义与作用路径,找准迁移学习落脚点,显著提高其深度学习效率与效果。
(五)创设精彩直观情境
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学习热情与体验,是影响其深度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简单来说,学生学习热情越高涨,学习体验越愉快,越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加深探究思考,进而在不断加深的思考和探究中,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应在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时,用好调动学习热情、优化学习体验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信息化教学工具优势,在初中历史课堂创设大量直观、精彩的学习情境,无论穿越时空、还原历史故事,还是关联生活、再现历史变化,都能让课堂精彩万分、充满吸引力,让学生增强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在“跨时空”“真情境”的学习中,深入对话历史,形成情感共鸣,达成深度学习。比如,在多媒体中出示文物照片和不同时期的地图、社会生活照片,弥补学生不能实地参观文物的遗憾,使其在文物的隔空对话中,理解古人智慧,发现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魅力,也让学生在地图与社会生活照片的今昔对比下,理解中华民族从古到今的疆域变化、社会变化,深思历史的广泛、深刻影响。
(六)构建问题引思体系
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障碍,是一个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探究任务,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对历史展开深思,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的探究,自然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对初中历史的深度学习[4]。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可以构建问题引思教学体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深度掌握的知识点,科学规划提问内容,找准提问时机,让问题将课堂活动有效串联起来。比如,在戊戌变法的教学中,构建以下问题体系:1.梁启超的主张是什么?2.梁启超的部分主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付诸实践,它们是什么?3.梁启超的主张对现代民族观念造成了哪些影响?问题由浅入深,逻辑清晰,将新课重点很好地串联在一起,使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人物及其主张在历史中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在问题的逐一解决中,实现一定程度的深度学习。
(七)活用思维可视工具
思维导图、主题表格、流程图等思维可视工具,在学生梳理、总结课堂知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其建构知识体系,同样可以促进其深度学习。因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可视工具引导学生。比如,在单课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流程图中梳理某些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总结历史事物相关信息,在图示层层隶属的关系、规律清晰的逻辑中深度掌握繁杂的历史知识。在复习课上,通过主题表格、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区分易混淆知识点与典型易错题,利用图示中的特殊标记,帮助学生准确区分各知识点,对易混淆内容建立稳定的记忆链接。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创思维可视化记忆方法,比如绘制趣味地图,创作历史漫画等。首先,这种“自创”的过程十分考验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运用。其次,在“自创”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历史学习乐趣,这都能为其深度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八)鼓励交流课魂感悟
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既要求学生客观、深入地思考历史,也需要学生在主观精神层面上,深刻地感受和体验历史,达成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学习。而课魂是一节课的核心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它在精神层面上影响学生,是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青少年的关键一步。教师应当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课魂交流时间,使其充分表达自身感悟,包括“在哪些方面感到了冲击”“对哪些内容有深刻的感受”“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形成了怎样的想法和态度”等,让学生在情感的互动和升华中,增进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在想法的交换中,提升高阶思维水平。最终,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形成统一,高阶思维持续驱动历史探索,学生轻而易举地实现深度学习。在场地、时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主题演讲、报告会等活动,提高学生交流课魂自由度,使其更充分地表达感悟,说明自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度学习是必然趋势,学生想要充实自我,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应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深度学习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最大限度地调动主观学习能动性,深入探究历史事物,不仅对教材内容进行客观思考,建构完整知识体系,也在多元辅助下,与历史产生共鸣,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张林.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分析[J].名师在线,2021(27):47.
[2] 孙舒欢.刍议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10):49.
[3] 郑惠玲.深度学习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7):13.
[4] 张艮平.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