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探究

2023-05-30魏金玉

学周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大语文观念传统文化

魏金玉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展示文化特色,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自强、自立的道德品格。初中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創新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渗透传统文化资源,引发初中生的参与热情,找到学习语文的动力,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大语文”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7-011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7.037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渗透,希望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全面的教育,提高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把握不充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在内心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课堂参与度较低。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促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因此,在新时期,语文教师要挖掘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的契合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逻辑性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满足初中生的求知需求,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别具特色,实现“大语文”观念。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历史名人或者英雄楷模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语文教学不再单调和枯燥,而是充满知识性和实用性。以前,语文教师只关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而且还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语文作业,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僵。随着传统文化的渗透,师生之间有了更多谈论的话题,有时候还会进行激烈的辩论,使得初中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三观”,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述,还要做好文化渗透和素养培养,使初中生坚定语文学习信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传统文化与课堂融合以后,语文教师会巧妙地将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全身心投入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文言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述教材内容,还会加入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扩充课堂教学容量,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体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有利于降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一些外来文化也会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这也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压力,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低。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势在必行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实现“以史为鉴”的目标。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可以营造轻松、高效的传统文化氛围,改善学生的传统文化短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摒弃崇洋媚外的糟粕心理。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碎片化融合,营造学习情境

中华传统文化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在很多学校里没有单独的传统文化课程,只是在学科之中进行渗透。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时间不固定,而且效果也不好,这就需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目前来看,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采用碎片化的方式,不仅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还给学生创造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营造了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深刻。语文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分类整理,然后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细分,将每一个传统文化知识点与语文教学相联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十分愉快,而且能够找到学习的目标。教师要利用好晨读时间,每天为学生布置一个阅读任务,要求复述一个传统文化故事或者背诵一首古诗词,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化储备就会越来越多,进而给语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每天语文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邀请学生谈谈自己感兴趣的古代人物,以一种融洽的氛围展开新知教学,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教师要定期组织传统文化交流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情况,推荐自己阅读的优秀作品,展示自己积累的文化素材等,充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构建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真正喜欢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在文化内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不仅可以感受前人的智慧和品格,还能够培养强烈的自主阅读欲望。学生要自己把握好经典诵读的时间和质量,不要贪多求快,要保质保量,在传统文化的洗礼中快速成长。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节活动中,在书法比赛、经典传唱、传承民俗等环节施展才华,使学生深入吸收传统文化,自觉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德育教育。

(二)集中化融合,贴近生活实际

顾名思义,集中化融合就是根据特定课文或者单元内容,提取核心主题,并且根据语文教学的节奏渗透传统文化,使初中生找到一个集中讨论点,循序渐进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现行的语文教材都是分单元设计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固定的主题语,语文教师可以将单元主题语作为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带领学生研究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生进行阅读感受的交流,一方面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加深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掌握,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串联起来,尤其是将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展现出来,还可以加入一些新的灵感。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思维导图,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融合传统文化,让初中生获得极佳的学习体验,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教师也可为学生播放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视频,可以是电视剧或者电影节选,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自制的微视频,引导初中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学习和探究,尽情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蕴和内涵,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以生活化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走访老红军,讲故事忆往昔,追寻时代记忆,一起唱红歌,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学生都非常珍惜与老红军交流的机会,重温了党史,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出“老兵不老,革命者永远年轻”的感慨。走访之后,学生要书写一份感受,既可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表明自己的信心和决心,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使语文教学更加顺畅。

(三)持续化融合,建立长效机制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教师缺乏前瞻性,认为只要在教學过程中引用了传统文化知识就可以了,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较少,导致很多传统文化内容被遗漏,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落实持续化融合理念,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生根发芽,建立长效机制。把美好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只有热爱了,才会去传承。首先,教师应搭建传统文化的学习平台,通过钉钉群或者微信群发送“每日一读”,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且完成群内打卡,当学生坚持下来,就会发现从阅读中收获了很多,养成了正确的阅读思维和习惯。建立班级共享邮箱,教师将与教学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上传进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学习,打破时空束缚,使语文学习变得简单和轻松。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权,锻炼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上传到邮箱的固定模块里,使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彻底。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传统文化环境,提升语文的导向性作用,借鉴古人的经验,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每月开展一次传统文化讲座,设计不同的讲座主题,包括儒家思想、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历史建筑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推动人文素质的教育。再次,教师应加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考评,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通过考评能够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改进,避免在学习上走弯路。对于在传统文化学习中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将其树立为榜样,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学生进步。当学生出现厌学或者抵触情绪时,教师要做好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原因,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同时,教师还要完善班级规章制度,将传统文化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鞭策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

(四)游戏化融合,锻炼学习潜能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他们不愿意被约束,喜欢新鲜与刺激,语文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开展传统文化融合的时候采用游戏化的策略,将一些枯燥乏味的传统文化知识转变成趣味游戏,学生可以一边参与游戏,一边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教师可以从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出发,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当学生穿上古人的服装时,他们的表演欲望彻底被激发出来,每一个人物都演得活灵活现,有的学生还添加了自己特意准备的动作或者道具,使得语文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表演中加深了对古诗词的掌握,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鼓励学生参加每星期的国旗下的演讲,通过演讲来宣传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每一次的演讲都会成为学生宝贵的记忆,不仅锻炼了演讲能力和学习潜能,还能够引发全体学生的情感共鸣,继承先贤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活动,组织学生收集家乡的名人故事、方言、特产、名胜古迹等,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在活动中锻炼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为弘扬本土文化助力。学生都积极进行收集和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当代初中生的风采。活动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手抄报比赛,将收集到的资料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的手抄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教师要拓展课外空间,将传统文化融合放到更大的平台上,举办“传统文化学习沙龙”,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或者邀请民间艺人到校为学生展示精湛的技艺,都可以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并且要打造学校的品牌特色,以中华文化滋养学生的身心。有些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独特的见解,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平台,尽情展现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塑造学生文化素养。

(五)学科化融合,培养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而且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教育的合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当如此,语文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从不同的方面去展示传统文化,打开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前人的智慧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焕发出绚丽的光芒。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历史学科相联系,按照不同的朝代,将中国的中医药文化、文学成就、社会经济发展等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感知传统文化,并且有意识地寻找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与地理学科相联系,对中国疆域政区的变化、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地形和地貌的特点进行梳理,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再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就能够把握重点,统筹兼顾,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师可以与政治学科相联系,指引学生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和验证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将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并且给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科当中都有传统文化资源,而且不同学科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学生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学习,并将传统文化进行汇总和提炼,锻炼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一身浩然正气的民族使命感。传统文化是一门学问,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和挖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且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具有当代初中生的责任担当,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瑰宝,将其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语文教育的新渠道,提升学生的文化积淀。初中语文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究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还要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加强师生互动,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瑞芳.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新课程,2020(27).

[2] 张明发.初中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途径[J].语文课内外,2019(28).

[3] 邢进保.浅析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3).

[4] 蒋静.浅谈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J].文渊,2020(7).

猜你喜欢

大语文观念传统文化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