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复黄河文献 续写黄河故事

2023-05-30佟燕华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修复

摘 要:黄河文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张含英所著《历代治河方略述要》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古代传统经验相结合的治河理念,对民国时期利用科学技术治理黄河起到了促进作用。文章通过对《历代治河方略述要》的修复实践,探索了民国时期黄河文献的装帧特点、修复流程、修复重点,推动了新时代黄河文献原生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以期为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贡献力量。

关键词:张含英;黄河文献;民国文献;修复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2-0138-03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河南视察黄河时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1]。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我国最具代表力的主体文化。历代华夏子孙在开发水利、治理河患的实践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水利文化。民国时期,张含英的治黄论著《历代治河方略述要》破除封建迷信,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治理黄河,推动了治河理念的发展。目前,在我国文献保护界大批量脱酸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使用,致使民国时期文献的修复利用进展缓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民国时期黄河文献的研究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在具体实践中认真探索民国时期破损黄河文献的修复方法,进一步挖掘黄河文献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为黄河文献“续命”,为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和文化的腾飞贡献一份力量。

1 中国近代水利的开拓者——张含英

张含英是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00年出生于黄河下游的山东曹州古城,这里水患频发,使他自幼便萌发了科学救国、治理河患的心愿,并把治理黄河作为其终身奋斗的事业。少年时期,张含英先后在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学习,1921年至1925年赴美国留学,半工半读取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即投身治黄实践。1925年濮阳段黄河南岸李升屯决口时,山东河务当局邀请张含英考察决口情况,他提出埽工改石工、引黄河水灌田、发电等建议。1933年,国民政府迫于社会各阶层压力,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当时张含英协助李仪祉进行水文监测、勘测调查、收集资料等大量基础性工作。截至1943年,由于治河经费、资料、人才的奇缺,导致他利用近代科学技术治河的理念未能得到推广实施。他毫不气馁,深入搜集历史资料,学习研究古代黄河防御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撰写了《历代治河方略探讨》等治河论著。1950年以后,他长期担任水利部副部长,以满腔热情投入治黄事业中,提出把黄河看成一个整体来认识和治理,同时兼顾干支流,除害与兴利并举,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合作等建议,以及把推动全流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为治河最终目标的策划理论[2]。在他的倡导下,河南黄河北岸建成了第一个大型引黄灌区,为传统经验与近代科学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治黄新路。

张含英从事水利工作长达70多年,为治理黄河作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获水利部“从事水利工作75周年特殊贡献奖”,2000年获中国水利学会成立70周年大会“功勋奖”。他一生治理黄河,积累了丰硕的治河经验,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现代与历史相结合的基础上撰写了《治河论丛》《历代治河方略述要》《黄河水患之控制》《黄河治理纲要》《防洪工程学》《明清治河概论》等一批治理黄河的专著,其中《历代治河方略述要》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

2 《历代治河方略述要》的文献价值

2.1 版本特征

《历代治河方略述要》的初版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书为平装,右开本单叶双面印刷,文字为白话文,沿袭线装古籍文字竖向排列的版式。书叶长21厘米,宽15.3厘米,书厚1厘米。每叶书口上边竖行标有书名及章节名,下边为中文小写汉字页码,为民国时期古籍线装书向现代平装书籍过渡的典型版式。1919年新文化运动爆发后,郭沫若、李大钊等学者通过《新青年》杂志,针对古文——新式白话文、线装——平装、文字版面竖向排列——横向排列、标点符号等版式及装帧等问题提出的观点和想法,推动了书籍版本历史嬗变的进程。

2.2 开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近代水利研究新篇章

全书第一章序言、第二章大禹、第三章贾让、第四章贾鲁、第五章潘季驯、第六章陈潢、第七章李仪祉、第八章余论、附录为防洪方略。他在自序中写道:“古今治河者多矣,意见纷纭,方法不同。是书仅选六人为代表,上古之大禹,西汉之贾让,元之贾鲁,明之潘季驯,清之陈潢,近代之李仪祉。斯六人者集时代之大成,如由此入手研究,不难提纲挈领,融会贯通。夫水性至柔,治之非其道,则溃决无地。”[3]张含英总结了历史上治河者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提出了治水方略是变化的、进步的观点,对于历代方略应尊其大道,但不能墨守成规,要随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科学观念。第八章余论就现代情况率陈拙见,从黄河与文化经济政治之关系、组织健全而有力之机构、筹谋充裕而时济之财源、确定远大而适应之目标、计划安全而节约之方案、勿图近功、勿损小效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兴利除害的设想。书末附录提供防洪方略一篇,代表近世科学昌明、資产丰富国家之建设准则,以供我国治河尚未就轨者,有所借镜。

民国时期黄河的治理是我国由旧封建迷信治河向近代科学治河发展的过渡期。我国虽然拥有一批思想进步、掌握科学技术的优秀人才,但传统治河思想、技术仍占主导控制地位。彼此的博弈非常强烈,在治黄总体思路、工程谋划、技术运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从而制约着技术、人才的使用,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张含英作为我国近现代水利科学的先行者,他的论著《历代治河方略述要》对我国黄河历年水患治理有独特深入的研究,把西方近现代水利先进技术与我国传统沿袭的治黄经验相结合,提出了全方位治理黄河的新主张及可行性策略,促进了我国治黄理念的转变[4]。

3 《历代治河方略述要》的修复

3.1 书叶破损状况

河南大学图书馆藏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历代治河方略述要》,保存至今书叶已酸化,颜色由外部向中心渐变为黄褐色,书口处脆化断裂,书角已磨圆,有直径2厘米~4厘米的残缺。民国时期,书籍纸张由手工造纸向大规模工业化机械造纸过渡,与纸寿千年的古籍线装书叶纸张相比,其制浆周期短,材料杂乱,木质素没有经过漂氧环节,长时间后形成酸性物质,导致纸张内部纤维断裂,丧失韧性与耐折度,轻轻触动就会有碎渣掉落。目前,民国时期文献存藏寿命是50~100年,百年前的民国文献比制作年代弥远的古籍线装文献还脆弱,如果不及时进行修复,它们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及教育研究功能就将随着酸化的碎片逐步消失。

自2012年起,国家图书馆就着手对民国时期文献的纸质变化进行酸碱度试验,结果显示pH均值为4左右,属于严重酸化状态。国家图书馆还针对其书写墨迹材料、原始装具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检测,并不断探索民国文献纸张大批量脱酸的处理、去污加固、书写字迹的恢复、更换无酸纸袋函套等一系列科学的抢救性修复保护措施。鉴于民国时期文献的时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各大报刊陆续提出倡议,在对民国文献施行分级保护管理的同时,修复整理出版民国文献刻不容缓。

3.2 装订状况

原书封面封底用较厚的机制纸,包裹式粘贴书芯外部,但已与书芯完全脱离。装订处在书脊位,用铁质或铜制书钉穿透全部书叶,使之稳固成册。这种装订方式占据书叶版面,致使书叶无法平整地完全打开,短期内较固定,随着翻阅的增多,装订处纸张与铁钉铜钉的材质强度不相配,往往导致装订处纸张被撕裂,铁钉生锈产生锈渍、腐蚀,殃及书叶[5],装订部位失去固定书叶的功能,书叶逐渐一片片散开。近百年来,现代科技推动书籍印制、装帧、出版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民国文献因其装订、纸质问题,大量破损散失,收藏量迅速减少。因其珍贵,社会各界关注度正在逐年上升。我国各级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都越来越重视民国文献的价值研究与修复保护。

3.3 修复流程

每叶修补顺序为:将一张待修复书叶反面向上放在一张塑料薄膜上→再次检查书叶正反面→将每一处折皱打卷处展平→撕裂处要对齐每一个字迹的偏旁横竖笔画→喷洒水雾→天头处托补→四周小的虫洞处补缺→正反面都有字的撕裂处,选取字较少的一面,用马尼拉薄皮纸依形状进行拼接→喷少量水雾→垫吸水纸→将补好书叶同吸水纸一同提起正面向上→棕刷轻刷塑料薄膜→从右下角处轻揭薄膜→检查修补好的书叶是否有小虫洞和未补到的地方→喷洒少量水雾→夹入吸水纸压平。

3.4 修复重点

该书的修复重点是拼补缺损双面书叶、恢复书脊连接。修复者一般采用修旧如旧、适当性原则,以确保修复工艺流程可逆性;依据书皮、书叶颜色,确定修复所用纸张,用手工补书法补齐破损书叶;针对书叶变色脆化、内部纤维断裂的部位,采用托薄皮纸的办法加强其韧性。在处理双面文字撕裂破口的连接时,修复者要妥稳,尽量使修复补缺的地方不影响读者的研读。修复者考虑到补后书叶的牢固性,一般选用皮草混料纸,但皮料成分多,补纸搭上缺口后,撕掉多余补纸时,皮纸纤维长容易带掉絮化部位,存在不易撕下的问题。

《历代治河方略述要》的修复流程如下:该书有20叶中间残缺较大,缺口处絮化较严重,用毛笔在此处点浆时,容易被毛笔带掉;后改为将稀浆涂在按缺口形状撕好的补纸上,补纸下方放吸水纸,吸附一些浆水的水分,使补纸不易受水变形,后沿缺口形状将涂好浆的补纸粘贴在缺口处;在保证书脊无损的前提下,去除书脊处失效旧胶,恢复前后封面与护叶的连接。

3.5 装帧与存藏

装帧与存藏流程如下:书叶修复后喷水压平,依据原尺寸将书叶修剪整齐,10叶一贴用丝线锁线法装订。以安徽泾县单宣纸染色后托成双层为护叶,书脊处以染色后的皮纸粘贴加固,随书形粘贴前后封面封底。文献装订成册后用制作的囊函将其包裹,存放于密闭性较好的、恒湿恒温的书库中,定期做好空气流通等工作;防止温湿度、光照、有害气体、烟尘等对文献的再次腐蚀与伤害,延长其使用寿命[6]。

4 结语

黄河文化既具备文化效应,也具有同等程度的社会经济效益。开发挖掘好黄河文化资源,不仅可以起到传承黄河文化、延续黄河文明的作用,还可以促进黄河流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7]。张含英的治黄理论及其具体实践,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建设,特别是治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漫长的治黄生涯中形成的“张含英精神”,对我国现代化水利建设和实现黄河文明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文献保护界对于通过修复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对黄河文献进行原生性保护,延长文献的使用寿命这一课题的研究,因大批量脱酸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而进展缓慢。黄河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大量的黄河文献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修复操作研究既能充分发挥图书馆保存与传递黄河文献的职能,也能为黄河文献的长久保存和积累奠定良好的基础,为黄河文明研究提供原始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陈鹏.黄河文化的多重精神特质及符号构建[J].人民论坛,2020(25):135-137.

[2] 刘晋萍.张含英治黄理论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3] 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述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6-8.

[4] 黄河水利委员会等编.黄河志·黄河科学研究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8-9.

[5] 林明,周旖,张靖.文献保护与修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48-52.

[6] 佟燕华.翁方綱手稿《诗钟》的鉴赏与修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5):46-49.

[7] 李景文,王佳琦.近年来黄河文化研究述评[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31-137.

(编校:孙新梅)

收稿日期:2023-01-12

作者简介:佟燕华(1971— ),河南大学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图书情报研究项目“图书馆古籍研究与社会化应用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NTQL-2022-077;又系202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河南高校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古籍修复技艺实践型课程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L-2022-1242。

猜你喜欢

修复
关于提升架空地线断股修复工作安全性的研究杨暘
燃煤电厂湿法脱硫浆液循环泵耐磨修复新技术简介和应用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
WebSocket安全漏洞及其修复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
试论艺术教育的创新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