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神垕: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2023-05-30
从幼年学历史时就知道中国的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其中钧瓷位于榜首。它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点;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的美称;有“雅室无钧,不可夸富”的说法;更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俗语。而这备受瞩目的钧瓷之故乡就在神垕古镇。
它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部,背靠神奇的伏牛山,怀抱柔情的颍河水,蕴藏着丰厚的陶土、瓷土、煤炭和稀有金属。感念天地之造化,这里的居民就地取材,自古就会冶陶制瓷。神垕钧瓷发展到唐代,就已经成为贡品。
传说,唐宣宗曾经巡幸至神垕的大刘山下,当地官员进贡给皇帝一种彩色瓷器,有别于当时流行的“南青瓷北白瓷”的特殊效果,宣宗非常喜欢,当场就要封赏,官员就请皇帝赏赐百姓,因宣宗下马的地方有座山神庙,烧窑的地方在山神的后面,宣宗当场就将此地封为“神后”。
到北宋徽宗时,官员又把神后钧瓷送往东京汴梁,宋徽宗作为一个艺术家一样的皇帝,反复观赏,连称:“绝妙,奇珍!”忙问产于何地,侍臣奉告产于神后。徽宗说:“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随提笔在“ 后”上加了一个土字;南宋高宗登基后,认为把山下的“土”捧到头顶上,以“土”压人不好,于是又把“土”字搬到下边,改为“ 神垕”。
等到了明隆庆年间,为了避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的名讳,又将神垕改为“神后”。
至清末,慈禧太后也很喜欢钧瓷,听了关于“垕”字变化的故事,认为把土捧到头上以土压人固然不好,但踩在脚下也可惜,不如放在左边,以呈左尊右卑之式,这样就成了“神垢”。可是光绪帝不想让“宝瓷”成为“垢瓷”,就极力劝说慈禧把“土”还给神后的脚下,以呈接皇天后土之德,于是仍写成“神垕”,延续至今。
古代皇帝四改神垕的名字,无疑增加了钧瓷的传奇色彩,但是钧瓷的魅力还在于自身特点——窑变。钧瓷“入窯一色,出窑万彩”,魅力四射。也就是用同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且特点各异的作品。
想要欣赏到这样神奇的变化,那就来一趟神垕古镇吧。
“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这首明清时期的民谣流传至今,钧瓷神火也燃烧至今。走在七里长街上,可见钧瓷店铺林立,各种钧瓷作品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或湖光山色、云霞雾霭,或人兽花鸟虫鱼都是巧夺天工的,恰如“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尤其是钧瓷的钧红产品强烈刺激着我的感官。无论是丹红、霞红、血红,还有我说不清的红,那红得鲜亮,晶莹,如旭日初升,或如夕阳残红,都让人爱不释手。
总之,神垕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包括空气和雨露,包括朝霞和云霓,都蕴藏着一种独特的物质,科学家可以说清楚它们所包含的成分和特质,却说不清这些物质怎么形成了钧瓷,因为对钧瓷起作用的,有明物质,也有暗物质。暗物质是看不见的,是摸不到的,是无声无息的,但它们在钧瓷的烧制过中,却起着决定的作用。由于它们的真实存在,所以使每一件钧瓷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