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冯天瑜先生
2023-05-30裴高才
裴高才
2023年1月12日,著名历史文化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仙逝,海内外学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以不同形式追怀。
冯天瑜是一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家,除授业学院门人外,也是众多民间学人的良师益友。惊闻冯师鹤归道山,我翻阅先师授业的绝笔:“高才君,因时下日夜忙于《周制与秦制》定稿,今得空校订《二程夫子》序言,发现‘程朱理学须更正为‘宋明理学……修订后可投稿报刊。”从中看出,身染沉疴的他,仍在日夜著史。
重温先师的千言万语,我久久难以释怀,受学先师的过往浮现在眼前。
传承国学,创制“元典”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数十年间,他对中国文化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1979年始,冯师就在武汉高校组建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团队,创制了“中国文化元典”,其代表作《元典》被著名哲学家张岱年称之为“学界的重大贡献”。作为文化史巨匠,他的《中华文化史》《中国文化生成史》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中华文化是怎样炼成的,搭建了中国文化史整体架构,饮誉中外。
我有幸得冯师亲炙,方知“元典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體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故称“文化元典”。诸如忧患意识、自强观念、和合融通思维、民为邦本与向善好学等中华民族带有本根性的精神资源,均可视为“中国元典精神”。
一次,我到冯府请益,了解到先生治文化史乃得家学真传。其父冯德清(1897-1979),字永轩,1923年考入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师从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后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一期,受业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等。冯永轩尤爱研究西北史地、楚文化史等,所著《匈奴史》《楚世家会注补正》《西北史地论丛》等颇有建树。他将自己的书稿与当年清华研究院的讲义均传给儿子天瑜,如梁启超《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铅印本与王国维《古史新证》油印本等。从小的家庭文化环境,让冯天瑜较早接触到历史文物,深受史学熏陶。
冯师的四哥冯天瑾教授说:“经历了重重社会磨难之后,1979年算是一个标志年份。自此,瑜弟开始了果实累累的潜心深耕、考镜源流的学术探索和著述,并以虔诚的努力,让先父幸存的学术成果重见天日。”
1979年缘何为标志之年?因为这一年,时为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冯天瑜辞官返校、弃理从文,也是他秉承父志的起点。他返回母校武汉师院(今湖北大学)任教,并根据自己对文、史、哲均有涉猎,又长于综合的特点,选择了久遭冷落、总揽诸观念形态的文化史。从此,他跨入“冷热适度、虚实相济”的史学之门,成为弘扬中华元典精神的学界楷模。
冯师视学术为生命,勤勉笔耕,著作等身,其文化史著包括文化通史与断代文化史两大类,文化通史有《中国古文化的奥秘》《中华文化史》《中华文化辞典》《中国文化史》《中华文明五千年》等,断代文化史有《元典:文本与阐释》《中华元典精神》等;而概念史代表作有《“封建”论考》《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新语探源》等,这些作品蜚声中外。即使是晚年身染沉疴,受病痛的折磨,他仍然孜孜矻矻,将病房当书房,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
难怪师母刘同平在祭文《致天瑜》中写道:“我们是同窗,是朋友,是爱人,更是相依为命的老伴。一起闲聊时,多少次我都说,将来你的墓志铭一定要写上这几个字:终于可以休息了。天瑜,你实在太累太累了!你确实活了两辈子。”
辛亥“史记”,授予“猎枪”
受学冯师的机缘,是在武汉纪念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上。会议期间,我们同桌就餐,他平易近人,给我写下联系方式。之后,我为创作辛亥人物史传,常向先生请益。他总是和风细雨,诲人不倦,曾感性地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辛亥革命还是去古未远的历史事变,当年的许多人与事及物品,甚至伸手可及。”
冯师提携后学的文字,首见于拙作《首义大都督黎元洪》封底的“名家点评”。文中肯定了拙作官民史料互证的“可信”度、文史故事的“可读”性以及刻画传主的“双面”形象。他写道:
是作以“知人论世”之史笔,完整而鲜活地复原黎元洪形象,堪称可信、可读之黎传。黎氏在中国时代大转折关头表现出的情态:彷徨犹豫,进三退二,却在风雨如磐的岁月,守住共和底线,成为辛亥首义和民国宪政的象征人物。黎氏步履蹒跚的前行历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数千年古国由宗法专制通往民主共和的路途的崎岖坎坷。
在我看来,这是冯师对后学的期望,冀朝着“知人论世”的目标前行。
1997年,冯师得知《统一战线》杂志约我撰述长篇连载稿《黎元洪》,就以亲身经历授予我“知人”与“论世”的“猎枪”。他说自己生长于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首义之区”武昌,又学于斯、传道授业于斯。幼年时期,他的一位邻居谢老太太是首义都督黎元洪府上的帮佣。谢氏告诉他,黎元洪推崇西式营养与分餐式,后厨对于炸了鱼肉或豆制品的食用油,不再重复使用,一概倒掉。冯师不无遗憾地感叹自己当时年幼,没有从谢氏那里打听到黎府较有价值的史料。这也是我将黎元洪的生活方式列入“黎传”尾章的来由。
得知我并非文史专业出身后,冯师以其生物学历背景、走上治史之路的经历勉励我:“史传与治史一样,始于情怀,精于勤勉,知人与论世是关键。”
冯师一直感佩忘年交贺觉非,因为贺公让他专注于辛亥首义史。那是1980年,经友人引荐,冯天瑜与湖北省政协从事辛亥武昌首义研究的贺觉非一见如故。冯师敬佩贺公身为湖北省政协委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受命从事首义史料搜集整理工作,即使遭受磨难仍矢志不渝。在贺公看来,冯发表的《湖北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原因初探》一文颇有见地,感慨“吾道不孤矣”!
1980年夏秋之交,受贺公委托,冯师北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取回贺公的辛亥武昌首义史手稿。在阅览贺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武汉采访的六七百名首义志士笔记时,冯师发现不少资料竟写在废弃的香烟盒上。他又披阅了贺公管理的武昌首义志士民初回忆录手稿,获得弥足珍贵的原始史料。此后,冯师还采访了赵师梅、喻育之等辛亥首义亲历者,从中获取素材。
1982年,经多方襄助,贺觉非著《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出版。但还未完成《辛亥武昌首义史》,他就仙逝了。冯师不负重托,潜心治史,于1985年和2006年出版了两版《辛亥武昌首义史》,均将贺觉非列为第一作者。
关于辛亥首义大都督黎元洪,当时大都是负面评价,人们称之为“柔暗总统”“傀儡总统”或“床下都督”。在冯师言传身教下,我通过广罗史料,查到孙中山曾称黎元洪为“民国第一伟人”的赞词,还找到首义志士的回忆录与民初讽刺小说《床下英雄传》原件,弄清了史实真相,遂写成《“床下都督”的百年之冤》。该文在《中华读书报》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冯师运用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与法国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重写80万字的巨著《辛亥首义史》,该书被誉为“辛亥史记,百年巨献”。接着,笔者主笔《辛亥首义百人传》时,冯师不仅出席选题论证会,还题写了序评《为首义存真,为传记添彩》。文中写道:
在策划此书时,高才君曾邮来提纲征询于我。我的第一感觉是,此书颇有创意,主笔特将参加首义又書写首义的人物,以及从首义走出的文化巨匠,列为一个重点。……也许是心灵相通,当年贺觉非先生编著《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时,曾与我合著《辛亥武昌首义史》;如今,当我重撰《辛亥首义史》时,高才与诸君又同步推出《辛亥首义百人传》。我想,这既是向辛亥百年的献礼,对辛亥首义志士的纪念,也是对贺老的追怀。
文化交流,两岸互动
冯师秉持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希望我多读点古今地理与游记等典籍,熟悉地理人文,这样才能“知人论世”,使呈献给读者的人物传记鲜活、立体。缘于此,我将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与纳百家言相结合,将搜集官方史料、民间谱牒与口述史料相印证,视史料的真实性为传记文学的基石与灵魂。
范熙壬(1878-1938),字任卿,曾亲历公车上书、清末民初君主立宪、辛亥革命、立法护法等事件,因其原始史料由其子从台湾转到美国珍藏,导致他的事迹鲜为人知。为采写范公的传记《为民喉舌·范熙壬》《共和先驱·范熙壬》,笔者通过搜集到的原始史料,铺陈父子同科、公车上书、留日创办《新译界》、与李大钊如师如友及其主祭孙中山等典型故事,突显人物变法、立法与护法的卓异历程。
笔者将书稿呈送冯师审定,冯师十分高兴。他阅后说,在日本访学期间,曾亲眼目睹范熙壬留日创办《新译界》的原件以及日本学人对范氏的评价。随即欣然命笔,为作品题写了序评《共和健将,为民喉舌》,并在北京《读书》杂志与《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序评既画龙点睛地赞赏传主“颇高的文化追求和炽热的爱国情怀”,又对后学多有激励。
冯师曾让我参加甲午战争双甲子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与海内外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我获益匪浅。与会期间,我与九州出版社的王守兵一见如故,促成拙作《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人”》的出版。
冯师得知笔者正在撰述《胡秋原传》,多次激励我: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有意思的事。他认为史家与作家只要有清晰的时间意识与真切的空间意识,打捞“死档案”,抢救“活档案”,才能对人物与事件产生方位感、质地感,传主的形象才能立体地再现。
1988年秋,作为武汉大学杰出校友,胡秋原在首访大陆期间专程回到武汉大学和湖北大学旧地重游。冯师曾与他在东湖之滨谈学论道,多有交集。冯师盛赞胡秋原在台创办《中华杂志》,以学问探求中国前途;胡秋原赞赏冯师在湖北大学创建中华文化史研究团队,颇具前瞻性。冯师得知我的著作《胡秋原》行将出版后,不顾病情恶化,仍然发来精彩点评:
秋原先生“破冰之旅”还乡时,余与先生在武昌东湖晤谈甚欢。21世纪初,余撰《“封建”考论》,研习秋原先生关于社会史论战的论文,深佩先生卓见。现罗高才君著作,展示秋原先生多彩人生,读来感慨系之。
我编纂的首个道德文化读本《孝义感动中国》,之所以能走进全国农家书屋,也与冯师的诲人不倦息息相关。在“孝义经典”之“尊祖敬宗”一章,我遵照冯师的指教编写。经反复修订,直至得到先生“编著本颇佳”的肯定,《孝义感动中国》方正式定稿。
冯氏捐藏,回馈社会
冯师心无旁骛地弘扬中华元典精神,观澜溯源,知人论世,锐意著述文化史,多项研究成果荣膺国家大奖,其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日文、西班牙文、韩文出版。这些文化巨著再现了中华文化历史的原生态,让中外读者获得心灵上的砥砺和情感上的呼应。
1979年初,冯家将所藏古币全部捐赠给武汉师院刚复建的历史系。受父母影响,冯师及其兄弟坚守“收藏而不贩卖”“取自社会,回馈社会”的原则,于2018年将冯氏两代学人长达半个世纪收藏的珍品悉数捐出。由于捐赠的文物和艺术品数量庞大,仅书画就有400多幅,武汉大学特设“冯氏捐藏馆”。2018年12月3日,冯氏捐藏馆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开馆,展品布满三层楼展厅。冯师来到现场,说:“今日追忆、揣摩,参照藏品及相关文献提供的线索,每能打开新的认知门径。”
冯氏捐藏馆开放后,海内外人士纷纷前往参观,“冯墨”因此成为珞珈山麓武汉大学的一道文化风景。
冯师学贯中西,又以多才多艺著称,尤工白描人物画,所绘的中国近当代历史名人画像十分传神,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黎元洪、秋瑾、蔡锷等辛亥人物系列。他结集出版了《学人侧影:冯天瑜手绘》一书,书中可见晚清名臣张之洞和章炳麟、黄侃、梁启超、王国维、姚雪垠、张岱年、刘绪贻、饶宗颐等人画像。
冯师为人和易,交友广泛,中外各界朋友众多。我曾见证,他与多位辛亥后裔如师如友,他亲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素描。一位作家这样形容:“广博、透彻和理性以及永远的谦逊、包容和平静……真正的大家,应该是冯先生这样的。”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