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就业能力成长体系研究

2023-05-30徐进

成才之路 2023年2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环境专业

徐进

摘要:就业率犹如高校教育质量的晴雨表,面对地产行业下行的压力,曾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环境设计专业,如今面临着多方困境。文章从业态环境与就业市场人才供需调研入手,一方面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对通才教育体系下的课程与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与改进,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室制度整合,强化优才选拔与核心就业能力养成,从专业教学与应用实训双维度,对就业能力成长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方案展开论述。

关键词: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就业能力;成长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2-0057-04

基金项目:后疫情时期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就业能力成长体系研究(课题编号:粤教高函{2020}20号)

近几年在地产行业下行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设计服务业走势趋弱,环境设计专业持续多年的火热招生与就业状态出现了明显拐点。如何有效保障专业发展及就业质量,值得高校工作者深思与探讨。就业是高校改革的指挥棒,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本地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一直是地方高校的主要办学职能。大学生的常规就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就业心理四方面内容。本文以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就业形势、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三个维度研究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一、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就业需求分析与应对措施

1.就业形势

环境设计属于工艺美术与工科相结合的跨专业学科,就业基本面与行业跨度较广,就业模式与适用性上有一定优势,因此在行业黄金期几乎所有大中型院校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然而随着地产红利潮水退去,不可避免形成了目前市场的红海效应。1)环境设计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趋向稳定,招聘人数与职位需求逐年收窄,部分企业只对重点高校开放人才引进通道,地方院校毕业生入职难度增加。2)中小型企业一直是地方院校就业主渠道,然而因成本控制,就业岗位竞争激烈。部分公司把试用期从1个月到3个月提升至半年,期间工资低廉,转正几率下降,这对地方高校就业产生了较大冲击。3)在就业心理层面,由于大学生在校缺乏岗前训练,抗压能力较弱,从校门踏入社会时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不少毕业生出现主动转岗或被迫失业,二次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4)少数无良企业要求毕业生试用期转正后,需要补偿企业培养费,这对毕业生的职业认同与专业信心有较大打击。可见,目前市场业态下滑明显,企业内控与行业竞争所带来的困难,对环设专业招生及就业的影响短期内无法消弭,整体专业形势不容乐观。

2.岗位职能要求

当前,环境设计行业进入产业整合期,从规模比拼转型为整装化服务能力竞争。随着智能软件技术与模块化施工逐渐成熟,企业对人才要求与岗位标准都发生了结构性转变,具体需求如下。1)能独立进行设计前期调研与简报工作。2)能独立完成设计项目的现场勘测。3)能辅助完成项目的方案设计。4)能运用软件表现效果图。5)能读识各类施工图及运用软件绘制室内施工图。6)能进行室内空间、室外环境造型设计。7)了解空间软装与陈设项目设计、操作流程。8)了解施工工序的操作及装饰材料属性用法。9)了解灯光照明设计原理与应用方法。10)了解室内常规设备的规格、型号及功能标准与运行原理。11)具有常用建筑装饰材料及制品的检查、选用、验收能力,能从事工程与材料现场管理。

可见,技术应用能力是目前企业与市场最为看重的人才属性,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需重点关注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素质的养成,从而保证人才培养与行业要求协同一致,形成优势就业竞争力。

3.应对措施

当下环境设计专业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已然形成,要想解决“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地方高校就业难题,高校需要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深挖潜能,积极应对。

1)致力于服务地方企业与本地区行业发展。要通过毕业设计成果展扩大推广交流维度,主动融入本地区行业发展;要凭借高质量竞赛获奖,展现办学质量,构建校企“人才直通车”制度,充分扩展本土就业渠道。2)要对优质地产企业与顶级设计公司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让师生走进企业现场交流学习;同时邀请优质企业创始人和设计总监来校讲学座谈,为优秀人才就业创造条件。3)针对就业心理层面导致二次失业问题,应加强学生实践抗压能力训练与职业适应性界定。要通过专业实训机制,测试学生性格与心理素质,给予学生常态化心理暗示与辅导;同时通过分享会的形式,邀请优秀毕业生走进校园,座谈就业体会,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4)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创业的热土,要对有专业潜力与市场前景的创业团队进行积极扶持,助力团队发展壮大,推动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二、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分析与优化

1.能力分解与课程支撑

作为教学改革实施与效果评价的重要环节,就业能力指数与课程结构支撑分析如同对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检查”。只有准确掌握课程模块与就业能力指数的权重关系,寻差距、找短板,才能有的放矢,保证就业能力成长体系有效运转,推动课程结构专业化与科学化改革。

首先在常规四项综合就业素质基础上,再细化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设计能力、综合实训、身心健康这六项指标点。其次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能力养成、教学效果维度,梳理就业能力指标与专业课程对应关系,分类总结课程模块与能力指标的内在支撑关系。以此为基础,评估目前人才培养体系下的课程结构合理性与完整性。

(1)专业素养。1)了解人文社科知识、设计史论知识和艺术史论知识,熟悉设计风格流派与历史脉络。支撑课程:现代设计史、当代设计思潮、岭南建筑与园林、设计心理学、工艺美术赏析。2)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审美修养、敏锐的感受力。支撐课程:绘画基础、二维设计基础、岭南建筑与园林、水彩画技法、家居陈设设计、版式设计、PPT与图表设计、工艺美术赏析。3)具有国际视野,了解环境设计的前沿趋势。支撑课程:现代设计史、当代设计思潮、专业英语、专业见习、VR与数字化空间、设计考察。

(2)专业知识。1)熟悉专业规范和专业标准知识、人体工程学数据、空间尺度数据、图纸规范。支撑课程:人体工程学、设计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家具定制与软装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Sketch Up)。2)了解市场,了解行业,熟悉装饰材料特性及其施工工艺。支撑课程:装饰材料与工艺、陈设设计、照明设计。3)了解材料价格、材料损耗,了解工程造价、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管理。支撑课程: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管理、家具定制与软装设计、照明设计。

(3)专业技能。1)具备识读图纸、校阅图纸的能力。支撑课程:设计制图、装饰材料与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设计(3d Max)、手绘表现与快题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Sketch Up)、计算机辅助设计(渲染与后期表现)。2)掌握环境设计方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硬件技术,能够完成平面、立面、剖面、分析图和效果图制图绘图工作。支撑课程:设计制图、装饰材料与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设计(3d Max)、计算机辅助设计(Sketch Up)、计算机辅助设计(渲染与后期表现)、电脑图形处理技术、3d Max、PPT与图表设计、设计分析图表现。3)具备基础的手绘表达技巧,能进行设计沟通与快题表达。支撑课程:手绘表现与快题设计、绘画基础、水彩画技法、观察与记录、设计采风。

(4)设计能力。1)拥有完整的设计逻辑,具备设计创意、设计分析的思维能力。支撑课程:陈设设计、住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基础、办公空间设计、品牌空间设计、商业空间整合与改造、酒店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餐饮空间设计、设计分析图表现。2)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能有效把控设计的各个环节,具备基本的全案设计能力。支撑课程:室内设计方法与程序、陈设设计、住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基础、办公空间设计、品牌空间设计、商业空间整合与改造、酒店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设计分析图表现。3)能达到设计中的功能、审美、体验等要求,把控整体设计效果。支撑课程:住宅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品牌空间设计、商业空间整合与改造、酒店空间设计、展会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餐饮空间设计。

(5)综合实训。1)参加完整项目就业岗前实训。通过引入竞争性社会项目,培养学生现场考察、数据测绘、对象沟通、方案设计、图纸表现的能力,进行全流程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支撑课程:环境设计工作室1、环境设计工作室2、环境设计工作室3。2)参加完整团队就业岗前实训。通过项目组协作流程培养学生沟通、协调统筹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支撑课程:环境设计工作室1、环境设计工作室2、环境设计工作室3。3)建立具有长效机制的专业团队,提升整体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支撑课程:环境设计工作室1、环境设计工作室2、环境设计工作室3。

(6)身心健康。1)具备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支撑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辅导、环境设计工作室1、环境设计工作室2、环境设计工作室3。

2.达成度评估

在能力指标与专业课程支撑系统的基础上,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能力培养达成度评价。即根据课程对就业能力分解指标点的支撑强度,量化课程教学效果与能力培养达成度权重。如对某一就业能力的某个分解指标点的支撑课程和课程支撑强度为:课程A(H)、课程B(H)、课程C(M)、课程D(M)和课程E(L),则课程A对该分解指标点达成度计算的权重为:课程A的权重=课程A支撑程度值/所有课程支撑程度值之和=3/(3×2+2×2+1)=0.273。

参照惠州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平均学分绩点≥2.0者可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其中学分绩点2.0对应课程考核成绩为70分。因此,本专业的各项就业能力达成度评价标准值设定为0.7,即评价值达到0.70则为评价合格。

3.问题与不足

通过系统测算,目前惠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就业能力权重分数全体达标。这说明目前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无须做大规模结构性调整,但在部分核心课程与专业标准上仍与行业要求存在差距。

1)由于总学分与课时限制,核心专业课程学时设置仍然不足,应用实践能力层面训练浅尝辄止,欠缺系统深度培养。2)技法应用型课程模块不足,学生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欠缺,部分学生进入高年级后,仍然无法独立完成全套方案设计与图纸表现,与现行市场要求仍有一定差距。3)课程设置较为平均,专业特色不明确。全案与整合设计课程占比较低,大部分学生项目实践经验不足,综合应用能力较弱。4)课外实践教学需加强,目前一些环设专业工作室的实践教学形同虚设,缺乏选拔与培养机制,需要正视问题,深化机制改革。

4.优化措施

通过构建就业能力指数与课程结构支撑系统,结合就业能力达成度计算与评估,从中总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与短板,高校需要从以下层面进行调整。

1)强化“学生中心、产教融合、应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贯彻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产出导向理念融入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体系与机制改革不动摇。2)教育是长期持续的成长工程。应坚持“重实践、讲应用”的发展方向不动摇,强化艺术与工科复合型专业特质,在课程结构中充分体现市场动态与企业需求,重视人才专业综合素质养成。3)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企业力量,升级校企合作规模,在专业教学中积极提倡项目嵌入式课程;在毕业设计制度中,倡导双导师联合培养,把握业界前沿走向,保证人才培养理念的前瞻性与互补性。4)改革从自身做起。专業教师应积极投身实践设计应用领域,通过主持或参与社会型企业实践项目,提升专业认知与设计素养,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技能,推进课堂教学的科学化与专业化。

三、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1.症结与问题

以惠州学院环境设计系为例,其工作室虽配置完整、设备齐全,但长期处在低效运转状态,机制与管理问题较多,亟待解决。改革应从调研入手,通过网络问卷与师生座谈的方式,了解师生诉求及利益攸关方的合理建议,探寻工作室发展停滞的阻力与原因。1)“缺竞争、低门槛”的工作室人员准入标准,导致成员缺乏荣誉感与主动性,人员混杂,组织结构不稳定,难以实现常态化有效管理。2)“权限不足、职责不明”的工作室管理结构,导致学院、系部、导师与学员之间的项目权责关系界定不清,导师权力不足,缺乏组织向心力,内部管理松散。3)“流程低效、完成度低”的工作室运作模式,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工作室平台长效发展的信心。由于工作室学员时间碎片化,与企业联合项目进度存在流程与时间滞后的问题,项目完成普遍低效,项目成品率不高。4)“粗放合作、低偿服务”的校企合作模式,缺乏稳定造血机制,无法确保工作室长期有效运转,导师主动参与度较低,工作室实训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2.改革措施

高校可以借助校企联合项目制度,从组织结构、内部管理、岗前培训、绩效分配四个维度着手,推进工作室职业化与制度化改革,对完善卓越人才培养制度进行有效探索。

1)从大二上学期遴选学生进入工作室,通过学年末阶段性专业考核进行优秀人才选拔,形成内部竞争机制,激发学员危机感与荣誉感。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课程成绩占比30%、工作室项目完成度占比50%、个体专业热情及意愿占比20%。考评方法是由导师打分与工作室成员互评,分别占比60%与40%,最终得出综合分数。2)在大三上学期,保留综合考核前十名学员进行优才培养,推行系部监督下的导师责任制,赋予导师管理权与处置权,围绕专业技能、设计能力、综合实训三项核心就业能力进行深度培养,要求学员定期轮岗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复合型就业能力,提升其未来职场的竞争力。3)在大四毕业期,依托“校企联合项目合作机制”进行就业预备期实训,使学员进入专项固定崗位培养,导师项目组则按照项目前期(概念创意)、项目中期(深化与表现)、项目后期(施工图与现场对接)流程,模拟企业机制运作与内部岗位分工,推动学员职业培养与专业培训的长效机制改革。4)推行简单易行的“项目包干”方式,构建工作室项目绩效制度,导师委派学员担任项目组长,负责项目内部协调管理与工作量计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教学改革研究在尊重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结合艺术专业学生“重创意、擅表现”的特点,从外部就业环境、内部专业课程体系、核心实践技能培养机制,针对现有教学与管理制度中的问题与阻力,提出具体改革方案与整改措施,全方位论证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的有效途径。希望借助当前高教改革的东风,找准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发展方向,脚踏实地、取长补短,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化被动为主动,推动通才教育与优才选拔培养机制建设,促使地方高校应用实践转型的改革探索迈出坚实而有力的脚步。

参考文献:

[1]牟彪.环境设计师的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设计艺术研究,2020(04).

[2]陈强,王欣.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

[3]胡海燕,逯海勇.以就业力提升为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8(07).

[4]李平,周卫平.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Employability Growth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Xu Jin

(Huizhou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7, 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rate is like a barometer of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ducation. Facing the downward pressure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which once thrived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is now facing multiple difficulties. The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On the one hand, it optimizes and improves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structure under the general education system around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n the other hand, it strengthens the selection of excellent tal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employability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tudio system. It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lan of the employability growth system from the dual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application training.

Key words: local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design discipline;employability;growth system; personneltraining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环境专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