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制度到博弈:浅析美国气候法案出台的影响与启示

2023-05-30

清华金融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投融资法案气候变化

美国于2022年8月生效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将重点聚焦至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财政补贴与政策支持,该法案的气候相关部分法案也被称为“气候法案”。本文分析了气候法案的影响以及该法案为我国尚在起步阶段的气候投融资机制设计带来的启示。

美国《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下称“《法案》”)在历经18个月的反复商议修订之后,在美国国会参议院获得通过,于当地时间2022年8月16日由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并正式生效。由于该法案聚焦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财政补贴与政策支持,美国主流媒体也将气候相关部分法案称为“气候法案”。气候法案明确美国财政将支出超过3690亿美元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重点支持清洁能源发展,明确了对风能和光伏项目给予长期税收抵免,另外增加对储能、沼气和氢的税收抵免。该法案的生效意味着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气候行动正式提上日程。

气候投融资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背景

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促进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保障碳达峰碳中和资金需求的重要抓手。根据国内有关机构测算,我国在2021—2030年间实现碳达峰的资金需求为14万亿~22万亿元,而从2030年前碳达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则在百万亿元级别。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排放国,应对气候变化同样存在较大资金缺口。据普林斯顿大学测算,在美国如果需要实现净零目标,在2021—2030年仅针对能源供应、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便需要投入2.5万亿美元。因此,本次气候法案既是为了缓解美国通货膨胀高涨的现状,也是为了满足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资金需求。

法案概述

目的与意义

《法案》整体以对抗通货膨胀、减少国内温室气体排放并缓解美国国内财政赤字为根本目的,通過开启针对重点领域的长期价值投资实现社会经济长期收益,在维护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重点行业领域较大力度的培育与发展。

作为《法案》的核心部分,超过3690亿美元的“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投资以进一步帮助美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美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直接目的,针对美国重点考虑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通过类似“首付款”形式补充相关行业的资金缺口,开启了该领域的长期投资与扶持。美国政府预计,气候法案在未来将实现增大气候投融资规模、减缓气候改变带来的财产损失、降低能源费用、增加制造业就业机会、扶持弱势社区群体、保护家庭与小微企业等重要作用。

资金支持方式与规模

资金支持力度大,建立首个大规模气候产业财政扶持通道。本次通过的气候法案作为美国史上力度最大的联邦气候支持法案,将在10年间支出超过3690亿美元投入应对气候变化及清洁能源相关领域,法案计划在前5年投入约1092亿美元,后5年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投入约2600亿美元。其中约2/3的资金将投入能源与气候领域产业的发展。

支持方式多元化,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流向气候产业。《法案》主要利用税收抵扣减免、专项拨款及专项信贷等财政资源作为资金支持手段,通过降低相关领域项目的开发与运营成本直接实现对行业、技术的扶持培育,并可有效通过形成明确的支持预期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形成规模效应。《法案》具备补贴比例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增大了项目成本中财政资金可覆盖的比例(绿氢补贴高达生产成本的50%),延长了补贴的持续时间(对光伏、风电等核心领域的税收激励将长达10年)。

此外,各资金支持手段根据居民、项目主、投资方、生产方等不同参与角色提供了适应性的支持措施(例如,气候法案针对户用型清洁能源项目为居民提供了专项信贷;为风力发电项目提供了税收减免;为合格的清洁能源设备生产商延长了专项信贷年限;为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方的投资税减免进行了延期),对各领域的不同参与者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覆盖领域与行业

全行业经济减碳,聚焦核心领域、关键技术。《法案》提出对美国全经济行业脱碳的雄心,并根据领域与行业分类进行了章节结构设计。参考《法案》的行业划分情况,气候法案重点明确了对电力、氢能、林业、甲烷减排、清洁能源产业、交通、住宅楼宇能效、环境权益、农业等核心领域的具体财政支持措施。在重点领域中,气候法案对具体行业明确了具体支持措施,并对具体技术的研发孵化明确了资金支持力度。例如在清洁电力的支持条款下,气候法案明确了对光伏(集中、分布式)、风能(在岸、离岸)、核能、电网脱碳、储能等具体行业的具体支持手段;而针对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工业设备减排技术分别提供了共计300亿美元、60亿美元的技术孵化资金。这一系列支持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域综合提供了清晰的全方位支持。

《法案》引入了全球首个绿氢税收抵免政策(Production Tax Credit,简称PTC),为美国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其中,《法案》新增的“45V”激励措施最高可为清洁氢气提供3美元/千克生产税收抵免。搭配上《法案》中氢能相关的独立储能投资税收抵免政策后,这些新抵免额度会为美国绿氢项目增加约130亿美元资金,为制氢运营成本及新建制氢设施的前期成本提供了补贴,使得在美国许多地区生产的低碳氢立即具备可与化石燃料制氢竞争的实力。

重点扶持本土产品产业链,增强美国应对气候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对应对气候变化全行业领域提供支撑的同时,《法案》还重点强调了产品与产业的本土化,在对清洁电力、清洁交通等减排领域进行税金减免或信贷补贴的要求中均指明设备、部件的生产须在美国国内进行,甚至在部分补贴项目中明确要求原材料和“关键矿物”必须来自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法案》还单独提供了“国内生产补助”项目,针对符合“国内生产”相关标准定义的项目在原有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增加10%的补贴额度。

预期减排成果及经济影响

预计减排效果提升显著,填补气候产业资金缺口。据多家机构测算,预计到2030年该法案最高将帮助美国减少约42%的温室气体排放(相较于2005年排放水平),而现行政策制度下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仅为24%。

在该法案的加持下,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各行业领域的资金缺口将得到显著改善,项目推进成本将明显降低,社会资本针对相关领域的投资积极性将显著提高,相应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完善将获得较大力度支持。一系列政策组合支持将直接改变相关行业的收益结构,刺激光伏、风电、储能和碳捕获等其他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实现美国本土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有效降低美国财政赤字,短期降低通胀效果尚不明确。据美国政府估算,《法案》未来将实现约3000亿美元的赤字削减。而据沃顿商学院预算模型(Penn Wharton Budget Model)和美国税务基金会(Tax Foundation)的估计,《法案》在近年内对通胀的实际影响基本可忽略不计,无法起到降低通胀、拉动出产的作用。

总体来说,这是美国史上针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力度最大、覆盖行业范围最广的支持性法案,未来将把美国改善气候变化领域工作进程推至全新高度。

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产业的影响

意图摆脱对中产业依赖,短中期难以动摇中方产业链优势。气候法案中包含了大量应对美国国内气候变化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的内容,并且明确强调了产业的本土化建设,甚至对部分项目原材料、产业链的本土化做出了严格要求,为今后优先购买美国国产商品制定了更加详细的框架。比如《法案》中关于享受购买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的前提是,相关新能源车产品必须在北美制造,且车用电池中至少有40%金属原料和矿物(例如锂和钴)要在美国或者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开采、提炼,开展新一轮的“地方保护政策”。

尽管如此,短期来看,美国在光伏、风电、新能源车制造以及原材料提炼等相关产业链上依赖我国的现状难以改变。在供应商体系和生产成本结构短时间内无法进行较大调整的背景下,美国本土供给侧产量能力难以匹配《法案》对需求侧的刺激政策,反而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大美国对我国相关产品、组件的需求。

从中期来看,该法案对美国本土产品的支持效果可能并不能完美达到美国政府的预期。将投产计划全部落地在美国缺乏实操性和支持依据,相关企业可能仍会结合客户需求及自身发展规划继续全球布局。目前,中国生产了全球2/3以上的光伏面板和锂电池,以及约一半的风力发电机。结合中国本土相关新能源企业的先发优势,依靠成熟的供应链及成本结构,中企的供应链优势难以被完全替代,中期内仍将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法案》长期走向不明,中方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放眼将来,《法案》遭遇的最大挑战未必在于技术、贸易层面,而有可能是政治上的不确定性。《法案》作为民主党在立法议程推进的成果之一推出,如果民主党在今后执政受阻,或共和党赢得2024年总统大选,《法案》以及相关配套支持政策能否延續难以预测,对中国甚至全球气候相关产业链的影响持续性也难以判断。若《法案》相关行动得以延续,长期来看可能增加国内新能源制造企业向外迁移的规模,增加中企在全球贸易中的成本负担。此外,《法案》对氢能的大力扶持极大降低了美国绿氢制造成本。未来几年,在全球市场上进口美国绿氢可能比本土生产氢气更为便宜。

但美国借助《法案》追求的产能独立较易通过产业引进实现,而新能源的相关技术依赖长期积累和持续研发,具有成熟技术、产业链和市场分布较广的中方企业将更容易从中受益。中国企业可抓住机遇,以此为契机巩固技术,形成技术壁垒与行业领先地位。而在我国氢产业方面,2021年氢能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中,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推广氢能的政策密集出台,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央企、国企、民企均已加速布局氢能产业,为将来氢能产业的发展及全球化打下坚实基础。总体来看,在《法案》未来走向不明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将同时面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对中国气候投融资的启发

近年来中国在气候投融资领域开展了积极探索,为推动气候投融资机制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2020年10月,我国首个针对气候投融资的顶层设计文件《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要开展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工作。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提供指引。各地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视气候投融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方案编制及申报工作。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发布了《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明确了23个地区作为第一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开展后续建设工作。未来依托气候投融资试点组织开展气候投融资活动,动员我国各类资本更好地响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美国气候法案虽然在削减通胀、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受到质疑,但其针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正面影响受到了专家学者的肯定。《法案》的推出不仅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财政支持方式提供了思路,更为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的方案设计提供了在投资带动、正向激励、行业聚焦、普惠扶贫等方向的参考。

政府财税优惠、财政补贴带动社会投资

气候法案将成立270亿美元的“温室气体减排基金(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Fund)”,通过用美国联邦资金吸引撬动私营部门社会资本投入应对气候变化产业。《法案》计划至少60%的资金将被用于帮助低收入群体以更低成本使用高效清洁能源。此外,除了对项目的直接财税补贴以外,《法案》还对针对这些项目的投资行为可能产生的所得税进行了减免(如针对太阳能、区域性电网传输投资的税收减免),进一步激励了针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融资行为,提高了借助财税、补贴带动社会投资的能力。这一点与我国气候投融资基金的设计思路不谋而合。以公共资本牵头设立气候投融资基金可以充分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发挥资本的带动效应,进而为相关行业领域提供充沛的资源支持。

高额可预期、长期正向激励政策改变行业盈利结构

气候法案允许企业直接向政府贷款,而不是依靠复杂的融资流程,并且预算规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税收激励措施更是长达10年,这对整个可再生能源行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以光伏行业为例,美国现行的投资税收抵免(Investment Tax Credit,简称ITC)政策,针对光伏项目有一定税收减免:业主可将项目投资费用的一部分,从其当年应缴纳的税额中扣除,相当于政府对项目投资提供补助,是驱动美国光伏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新法案在光伏方面增加了ITC期限及比例,增加了低收入社区风电光伏税收规模,同时在制造端增加税收抵免。新政策将进一步降低美国光伏制造业生产成本,改善其高度依赖海外进口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组件局面。据能源研究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预测,通过光伏ITC的延期、新的制造业税收抵免和其他清洁能源激励措施,美国未来10年的光伏安装量将比原有预测增加66%,达到770GW(吉瓦),年均增长65GW。

高额可预期的税收激励政策以及政府补助将会进一步提高投资者投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理性预期及投资乘数作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市场长远发展。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可充分借鉴这一特点,通过形成较大力度的可预期长期激励充分赋能气候投融资领域的长期规划与发展。

聚焦重点行业、聚焦减碳技术

该法案通过章节设计明确了具体提供财政支持的行业领域、技术分类及支持手段。例如在“财政支持安排”章节中,明确了能源板块下所支持的清洁能源等气候相关具体行业及相关技术方向。对具体行业、技术的聚焦有利于使资金支持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孵化重点行业、技术的研发与铺设,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行动提供关键支撑。此外,对行业、技术的聚焦有利于对应用前景或预期效果较好的领域形成较明确的预期,进而充分拉动社会资本的支持效应,扩大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来源。

我国的气候投融资工作同样可借助气候投融资标准的引导实现类似效应。通过设计分类结构明确的气候投融资标准,引导形成气候投融资项目库,从而可以为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提供精准资金支持。

重視普惠与扶贫

让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变得更易获得,也是脱碳路径上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次气候法案加大了对普通居民减排行为的补贴性鼓励,或将有效刺激消费者市场需求。例如,针对户用式光伏、地热能热泵、小型风力发电机、电池储能的补贴年限延长至2033年,针对新购电动汽车提供高达7500美元的课税扣除。这些举措增强了气候法案所提供的财政补贴的普惠意义,激励了居民生活及消费中的相关低碳行为。法案还针对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了额外补贴。符合标准的中低收入人群在购置二手电动车时可另外获得额度4000美元消费贷款额度。这一考虑使得法案同时具备了扶贫意义。

借鉴气候法案,我国气候投融资工作推进中同样值得将普惠性项目与扶贫项目纳入考虑。对居民和消费者减排行为的激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众教育,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消费行为。以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作为偏远地区的扶贫工作抓手,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支撑当地经济增长,培育相关产业落地孵化,进而促使当地在环境、经济层面得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总结

相较过往的法案,美国《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以降低通货膨胀作为直接目的,并侧重全方位加大针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资金支持。在政策法规层面,美国政府在过去20年未对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行动提供明确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全新的《法案》也是美国首部针对气候变化领域提供方式明确、规模庞大、长期保障的资金支持的法案。

短中期《法案》无法动摇我国气候相关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势,而《法案》的长期走向相对不明朗,可能为我国气候相关产业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

《法案》也为我国尚在起步阶段的气候投融资机制设计提供了启示:在政策设计方面,气候投融资工作可借鉴《法案》的设计思路,以财政资金支持吸引社会投资,以可预期的长期正向激励手段促进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在方向引导方面,气候投融资在标准设计上可通过重点行业、技术的聚焦实现对核心领域的资金扶持,并通过对公众项目的合理考虑实现气候投融资的普惠与扶贫支持,促使环境和经济得到高质量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李瑾为上海环交所副总经理,姚烨成为上海环交所战略与研发中心主管,罗捷炀为上海环交所战略与研发中心研究员。本文编辑/孙世选)

猜你喜欢

投融资法案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Industrial Revolution
美国禁止询问犯罪记录法案的立法与实践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美参议院未能通过控枪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