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梦想的地铁
2023-05-30马今
马今
地铁是沈阳人的一个梦想,没有地铁的那些日子曾经是沈阳这个号称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共和国长子的尴尬。
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沈阳就曾做过地铁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5 年 11 月 18 日,沈阳地铁 1 号线才正式开工。当中国中铁九局施工人员在新开河施工段冒雪钻下沈阳 1 号线第一钻后,这种尴尬终化为尘埃。如今的沈阳地铁已经从只有一条线、22 座车站,发展建成运营四条线路,即地铁 1 号线、2号线、9 号线和 10 号线,运营里程 117公里,车站 92 座,日均客流 120 万人次。每天百余万客流穿行于城市地下,这背后,是中国地铁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007 年 6 月 14 日,我随沈阳市人大沈河区代表团考察中铁九局承担的沈阳地铁 1 号线第五合同段,有幸身临地铁建设的第一现场,亲身感受地下银龙的建造过程,那种仿佛站在城市地下交通大动脉之上的感觉,至今想起仍心潮澎湃,与有荣焉。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整个工地仿佛置身巨大的舞台之上,头顶是“聚光灯”高高映彻,每个角落纤毫毕现,塑钢工房和建筑材料如同舞台布景一般堆放整齊,身着中铁九局制服的施工工人寥寥可数,每个人都十分繁忙却秩序井然,仿佛排练了无数次的舞蹈团队,完全没有想象中建设金字塔那种人山人海与笨重的器械混杂其中的杂乱场面。显而易见,地铁建设这种高难度高精细化的项目,已经完全进入了机械化施工时代。
站在长 64.7 米、重 420 吨的盾构机面前,人显得十分渺小。盾构机施工是地铁施工最主要的工程部分。这么庞大的超级机器,每天在沈阳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地下掘进,还要在地下车站内实现掉头,在当时是很难完成的任务。然而,沈阳地铁创造了奇迹。2007 年 5 月 11 日,中铁九局的韶山一号盾构机,创造了 24小时平稳推进 40.8 米的全国地铁盾构日掘进纪录,盾构机在地铁中街站地下掉头,也是全国首次。地铁施工人员仿佛一群技艺高超的驯象人,指挥着这头庞然大物,在沈阳地下翩翩起舞,缓缓构建起另一个美好的城市空间。
在其后的持续关注中,我不断发现沈阳地铁各种各样有趣的数字和奇迹般的成就:沈阳地铁 1 号线土建施工中所用的钢材,可建 3 座“鸟巢”;沈阳地铁 2号线的造价是每公里 4.1 亿元,为全国最低水平;在高富水砂卵石条件下,用暗挖法修建地下车站、隧道,为全国首创;创造了在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时,盾构机 1.526 公里不换刀的纪录……这些数字,写起来很容易,要想变成现实,又谈何容易,其背后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支撑,更需要建设者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智慧和勇气。从整体来说,地铁建设是个艰苦又缓慢的过程,但是沈阳的地铁建设者们,用他们的艰辛和“缓慢”,创造着城市未来的速度和便捷!
前进的脚步一旦迈开,就不会停止。随着 2010 年 9 月 27 日沈阳地铁 1 号线的正式开通,沈阳人的地铁之梦照进了现实。从 2019 年起,沈阳开展第三轮地铁规划建设,包括 1 号线东延线、2 号线南延线、3 号线、4 号线、6 号线,总长140 公里,车站 99 座。短短 3 年内,5 个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并不断传来好消息,其中 2 号线南延线二标全运三路站至市民广场站盾构区间右线顺利贯通;6号线市图书馆站建设施工,3 号线快速推进,而 4 号线将是 2023 年沈阳地铁开通运营的一条新线路。
“打造轨道上的城市”,地铁正在城市地下编织蛛网,把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以及人群流动模式重新再造,更多的人在这张网里追逐更精彩的人生梦想,更多的城市奇迹通过这张网流通交互、生发怒放,更多的未来可以畅想,更多的故事可以传扬。
等到那一天,再回首当年,我头戴着安全帽,由工程技术人员引领着,穿过已经铺好的一段地铁隧道进入到掘进的最前沿之时,记忆的吉光片羽,将把那闷热和狭窄的空间重构成我内心的震撼和放飞的想象。每当走进地铁站,我仍会回忆起那时那刻的感受,那是梦想即将实现的喜悦和幸福,那是面对伟大和创造而产生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