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全球发展倡议的多维论析

2023-05-30侯冠华

理论探索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全球发展倡议是习近平为回答全球发展问题而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是中国坚持将自身发展寓于全球发展的必然反应,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客观需要。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刻内涵是以发展优先作为核心要义,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遵循,以普惠包容作为价值取向,以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源泉,以和谐共生作为内在要求,以行动导向作为实践路径。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和不断落实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提振了全球实现全面与均衡发展的信心,有助于推动构建更加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全球发展倡议,发展优先,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3)02-0079-08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习近平在2021年9月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之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围绕全球发展倡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使该倡议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为全球发展倡议的进一步推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全球发展倡议是习近平为回答全球发展问题而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新内容,也是中国为助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新型国际公共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全球发展倡议的生成逻辑

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长期以来将自身发展寓于全球发展的必然反应,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破解全球发展困境的客观需要。

(一)历史逻辑:中国坚持将自身发展寓于全球发展的必然反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将中国自身的发展与全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与贡献者,不断实现着中国自身发展与全球发展的辩证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便认识到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发展大局的必要性,认识到中国自身发展与全球发展是联系密切而非相互割裂的关系。1956年2月,毛泽东同泰国人民促进友好访华代表团谈话时指出,各国都必须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其他国家若能实现独立自主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也将从中受益〔1〕230-231。 在此认知基础上,新中国在大力发展国内生产的同时,支持亚非拉国家实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政策,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援助,支持受援国家发展经济,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和经济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深刻认识到加强合作与经济发展是全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景,而共同发展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在此认识下,中国作出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将中国的自身发展融入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解决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1982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印度社会科学理事会代表团时提出,若要改变国际经济秩序,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南北问题,同时也要采取新的举措来加强南南合作〔2〕20。 此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日益密切联系的发展趋势,顺应世界求和平、谋稳定、促合作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尤其是在2001年11月,胡锦涛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作了题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各国都应该认识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各国平等基础上的全球化,亟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3〕516-5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形成了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并作出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重要判断,中国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承担起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中国发展推动世界发展,进一步为实现全球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在此背景下,中国陆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體、“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美好世界”等有助于实现世界共同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方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4〕。 全球发展倡议是习近平关于如何实现世界共同发展的最新思考,是中国在不断探索如何将自身发展寓于全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最新成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

(二)理论逻辑: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球发展倡议所提倡的共同发展理念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还是发展形态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均高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发展不平等状况〔5〕255。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开拓了世界市场,推动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体系,但这种体系带有鲜明的国际分裂和等级压迫特点,这种体系使未开化与半开化国家不得不从属于文明国家,使东方不得不从属于西方〔6〕460。作为发展形态马克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列宁基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出了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这一最高阶段的论断。列宁指出,为了追求世界霸权,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进行资本输出以及疯狂地掠夺殖民地,使整个世界分成不平等的两极:一极是帝国主义宗主国,另一极是被剥削、掠夺以及压迫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7〕 647-648。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普雷维什、阿明和多斯桑多斯为代表的依附论学者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带来的技术优势长期主宰着国际经济秩序,形成了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附性关系,造成了中心地区的高度资本积累和经济发达,而外围地区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全球发展倡议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全球发展不均衡问题的理论关切,回答了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全球均衡发展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此外,全球发展倡议中所蕴含的共享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理念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论语》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礼记》中的“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及《墨子》中的“兼相爱、交相利”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都提倡公平正义的必要性,强调收入分配的均衡和人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对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重要性。近代以来,康有为提出的建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理念,以及孙中山提出的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核心的民生主义思想,均包含着共享发展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也包含着创新发展的理念。出自《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及出自《易经》的“日新之谓盛德”,都强调要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在关照现实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实现旧与新、变与不变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周易》中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以及《孟子》中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都体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朴素价值观,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尊重。鉴于此,全球发展倡议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三)现实逻辑:破解全球发展困境的客观需要

虽然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下,全球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亟须新理念和新思路的出现。

第一,全球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长低迷的挑战。据国际货币基金的预计,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长为2.9%,相较于2022年的3.4%下降了0.5%。虽然202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会上升到3.1%,但仍低于2000年至2019年期间3.8%的平均增长值〔8〕。 此外,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速度也在放缓。依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2022年全球商品贸易量的增长为3.5%,但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的增长会大幅放缓,预计将下降到1.0%〔9〕。习近平指出,人类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并不稳定,前景有很大不确定性,各国需要推动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10〕460。第二,全球发展面临着合作动力不足的挑战。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下,要解决全球发展难题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密切合作,但大国竞争、地区冲突、逆全球化与保护主义思潮的涌现使全球合作赤字骤增。一方面,大国竞争、地区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正在削弱国家间合作的现实基础。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出于大国战略竞争的目的,愈来愈以零和博弈而非合作共赢的视角看待国家间合作,将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政治化、安全化与武器化,寻求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脱钩,对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正在进行有目的破坏。地区冲突使全球合作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经济合作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凸显。另一方面,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的涌现正在削弱国家间合作的理念基础。这些思潮反对全球化,在经济上要求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业回流和再工业化,对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理念形成了持续的冲击。第三,全球发展面临着不平衡问题的挑战。“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全球经济的发展中依然凸显,一方面,全球的收入分配呈现愈来愈不平等的发展趋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富人手中。法国巴黎学院发布的《2022年世界不平等报告》指出,全球最贫穷的“几乎没有任何财富”的一半人口只拥有全球总财富的2%,而全球最富有的10%的人口却拥有全球总财富的76%。20年前,全球最富有的人口是最贫穷人口财富的8.5倍,但今日这一数值骤增到15倍〔11〕。另一方面,南北发展鸿沟持续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國家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依据世界银行在2022年6月的预测,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仍然在高速增长,预计在2023年经济的综合产出将恢复到新冠病毒大流行前的发展趋势。与之相较,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的复苏前景则不容乐观,存在经济体硬着陆的风险〔8〕。 习近平明确指出,疫情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多重危机,饥饿人口总数已达8亿左右,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0〕480。

二、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在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并对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刻内涵进行了诠释〔10〕468-469。 全球发展倡议以发展优先作为核心要义,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遵循,以普惠包容作为价值取向,以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源泉,以和谐共生作为内在要求,以行动导向作为行动路径,这是中国对于如何实现全球全面与均衡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核心要义:发展优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在国际合作中坚持共同发展的理念,通过加强对外合作来促进中国自身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全球发展倡议将发展优先作为核心要义,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习近平共同发展理念的内涵,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向世界表明“发展优先”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题中之义。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中曾多次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必须将发展这把钥匙牢牢攥紧。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只有发展和安全并重才能实现持久安全,消除冲突的根源;在地区治理问题上,贫困是动荡的根源,只有发展才能使人民摆脱贫困,为许多治理问题的解决奠定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鉴于此,习近平强调要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把发展置于全球议程中心位置〔12〕。第二,向世界表明“发展优先”需要以多边发展合作为依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发展问题单凭一两个国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依赖多边发展合作。各国需要以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化解全球发展难题贡献智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鉴于此,习近平强调要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并使多边发展合作协同增效。与此同时,各国需要支持联合国在全球发展合作中所起到的重要协调作用,并鼓励包括社会团体、工商界和媒体智库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到全球发展合作的多边框架中〔12〕。第三,向世界表明“发展优先”的短期目标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2015年9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通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设定了旨在到2030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17个主要目标和169个相关目标,包括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饥饿、减少国家内部与国家间的不平等、保护人权、促进性别平等、对地球及其所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持久保护等。这些目标表明了全世界寻求消除贫困、保护地球以及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共同愿景。但近年来人类所经历的多重危机对议程目标的落实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强调要以“发展优先”为导向,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外交为民的理念,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人民造福,使世界各国人民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美好梦想。全球发展倡议继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倡议的根本遵循,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

第一,发展为了人民。全球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世界人民的幸福。一方面,这种幸福体现在民生能够得到保护和改善。民生问题是世界各国人民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人民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质量,核心是如何使人民能够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另一方面,这种幸福还体现在人权得到保护和促进。从狭义上理解,人权指的是人民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价值和尊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不懈追求,不仅推动中国人权事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而且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弥补全球人权治理赤字。习近平强调,促进和保护人权是全人类的事业,各国均需要进行协作,使全球人权治理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13〕209。第二,发展依靠人民。我们党始终相信人民群众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相信任何事业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和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正是秉持这样的人民观,习近平在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这一重大理念时便不断强调,构建人类发展共同体并非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世界各国人民都参与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的共识,充分依靠世界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第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是习近平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共享意味着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确保没有一个人落下,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能够公平公正地惠及到人民群众中去。在共享发展的理念下,中国不断践行着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在国际经济合作层面,习近平指出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发展,在合作发展的过程中要确保没有任何一个人掉队。

(三)价值取向:普惠包容

全球发展倡议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普惠包容。普惠包容的含义就是要实现充分而平衡的发展,在全球发展的过程中就是要解决国家间和国家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

普惠包容的第一层目标是解决国家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一问题突出体现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发展鸿沟,南北差距面临加剧甚至固化的风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坚定地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不断推动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以切实行动为解决南北问题作出贡献。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充分确证,中国是平等、包容、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机遇〔14〕。习近平指出,解决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展开平等和积极的对话,切实履行国际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所需的资金、技术和发展经验支持,加大对困难和脆弱国家的支持力度,如为发展中国家豁免新冠疫苗知识产权。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需要加强合作,扩大投资和贸易规模,分享减贫脱贫等发展经验,共同坚持发展中国家的正义主张,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和诉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成果。

普惠包容的第二层目标是解决国家内部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內部均存在发展差距这一问题。习近平指出,“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是各国都面对的重大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长期存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有的拉美国家收入不算高,但分配差距很大”〔10〕209。为了解决中国面临的发展差距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跳出西式现代化的窠臼,将“ 国富民强” 的理想付诸实践,通过国家现代化建设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美好夙愿、保障人民权利,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以“ 均贫富” 为特征的发展愿景和奋斗目标〔15〕。与此同时,中国尊重各国为解决内部发展不平衡所做出的努力,并愿意与各国切实合作,通过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

(四)动力源泉: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正在纵向演进,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正在快速发展,这些变革将给人类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在此背景下,全球发展倡议将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提议各国要抓住新科技变革与产业革命的机遇,充分挖掘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此次科技革命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发达国家的科技霸权优势形成了冲击,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企图组建科技联盟来应对这种“危机”,特别是要在新兴科技领域取得先发优势,具体采取的手段包括:以西方价值观标准提升科技联盟成员的准入门槛;维护发达国家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垄断地位,打压发展中国家标准化的国际进程;强化对新兴技术的出口管制与投资审查;重构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排他性国际产业供应链。由发达国家组建的这种排他性科技联盟构筑了全球技术扩散的壁垒,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与进行自主创新的成本,将导致全球技术鸿沟进一步加深。面对这一新现实,全球发展倡议提议各国应该摒弃科技保护主义、科技民族主义思维,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进行科技合作,加快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共享,弥合数字鸿沟,形成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习近平强调,保护主义是作茧自缚,任何寻求搞“小圈子”的国家最终只会使自己孤立,极限制裁损人不利己,个别国家所采取的脱钩断供举措将注定是无法奏效的〔10〕425。

(五)内在要求:和谐共生

全球发展倡议的内在要求是和谐共生。和谐共生的内涵就是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近年来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全球新发传染病频率增高,干旱、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对人类构建共同的幸福美好家园这一愿景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全球发展倡议提出全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 、 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16〕。不能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为了实现和谐共生,全球发展倡议提议各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第一,各国需要积极承担与自身国情和发展能力水平相适应的全球环境治理义务,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由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更长,经济和技术水平更为发达与先进,同时从历史来看发达国家的活动是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全球环境义务,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承担更少的义务,但是同样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努力。第二,各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要始终维护基于联合国框架的全球环境治理秩序,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开放性、多层次的全球或区域性全球环境治理机制,使各种机制协同增效,防止环境议题被安全化与政治化。第三,各国要力争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绿色复苏、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引发气候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护人类生活的共同家园,各国在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开启了人类向绿色低碳世界的转型。各国需要积极履行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推进能源低碳绿色发展。

(六)实践路径:行动导向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品格。基于此,全球发展倡议以实践行动为导向,不仅提出了宝贵的全球发展理念,而且坚持将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行动上。全球发展倡议明确了各国需要采取积极行动的着力点。第一,各国要汇聚发展资源,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人力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全球发展行稳致远;第二,各国通过推进减贫、保护粮食安全、加强抗疫和疫苗合作等来提高各国人民的幸福福祉,包括使贫苦人口脱贫致富、使每个人能够获得保证生存和健康的粮食、使每个人不因疫情而丧失健康权等;第三,各国通过加强对气候问题的治理和推进绿色发展来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美丽宜居的人类生态家园;第四,各国通过推动数字技术与人类经济社会进一步融合为全球发展的可持续性注入动能。

此外,全球发展倡议强调中国将以切实行动助推全球发展。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也会为全球发展注入动能。中国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力争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中国将继续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特别是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支持南南合作和推动南北对话,促使各国共享发展成果。

三、全球发展倡议的时代价值

面对“世界该如何实现共同发展”这一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并不断将该倡议予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提振了全球实现全面与均衡发展的信心,为进一步推动构建更加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念与实践支撑。

(一)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国要积极承担与自身能力及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责任和国际义务,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倡议反映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鲜明的责任观,这一倡议是中国为推进世界和平与稳定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为助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新型国际公共产品。自习近平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后,中国正在身体力行地使全球发展倡议由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要同国际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4〕。 在此背景下,全球发展倡议正在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演进,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第一,中国积极搭建发展合作平台。合作发展平台有利于使全球发展倡议机制化、常态化,便于各方进行有效沟通与凝聚共识。2022年1月,中国在联合国发起成立的“全球发展之友倡议小组”,成为各国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后,“全球发展之友倡议小组”相继在2022年5月和9月举行了高级别视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推动各国将发展议程置于国际议程的核心地位。此外,中国正在推动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全球发展数字宣介平台”,正在与联合国发展机构进行战略对接并在联合国层面成立倡议推进的工作机制,发挥着合作平台建设的引领作用。第二,中国积极落实发展合作项目。自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以来,一大批中国参与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例如,2022年3月,由中国承建的塞尔维亚铁路正式通车,使塞尔维亚第一次有了高铁。2022年7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黑山南北高速公路优先段实现了通车,这是黑山历史上的首条高速公路。与此同时,中国建立了全球发展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中便包含了50个涉及减贫、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项目,以及1000期旨在提升发展能力的培训项目。这些发展合作项目的展开与落实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担当精神。第三,中国积极提供对外发展援助。面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求,中国专门提议创设了发展援助基金。例如,启动总额为5000万美元的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三期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以及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另外,为帮助其他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无偿向非洲、东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此外,中国还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包括技术、经验、人力资源、债务减免等方面的援助,发挥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二)提振了全球实现全面与均衡发展的信心

当前,引起世界不稳定与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形成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与乌克兰危机的交织对全球经济与全球发展合作造成了巨大冲击,全球投资与贸易急剧萎缩,人员与貨物的自由流动受到阻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受到国外大国竞争与国内民粹主义情绪泛滥双重因素的驱动,正在实施不同程度的经济保护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政策,包括对外实行技术、资金、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诸多领域的“脱钩”举措,寻求再工业化与建立更富有弹性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构建具有排他性质的经济体系,对全球的产业链与供应链造成了严重破坏。美国借所谓国家安全威胁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恶意打压中国 5G 企业,挑战全球自由贸易规则,妨害网络空间国际秩序〔17〕。在此背景下,逆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加剧,全球发展信心不足,发展议题在全球议题中被边缘化。

面对全球发展信心不足的局面,习近平恰逢其时地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各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这一倡议向世界掷地有声地重申全球发展的重要价值,呼吁各国一方面要摒弃冷战思维与保护主义思维,不泛化安全概念,不搞霸权霸凌、不搞单边主义以及不打造“小院高墙”和“平行体系”,另一方面要坚定发展信心,在危机中同舟共济,以大格局与大胸怀加强沟通与协作,凝聚起破解全球发展困境的强大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发展倡议在理念与实践层面均提出了解决全球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案,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和谐共生等发展理念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望,坚持行动导向,明确了高质量实现全球发展的实践路径。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提振了全球实现全面与均衡发展的信心。倡议一经提出就获得了联合国和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倡议提出一年来,已获得了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已有60多个国家加入了“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18〕。 与此同时,全球发展倡议被写入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中拉论坛第三届部长会议等会议的成果文件中,这表明了各方愿意同中国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与共建人类发展命运共同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旨在重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行动。全球发展倡议将为应对共同挑战,加速实现包容、可持续未来作出重要贡献〔19〕。

(三)推动构建更加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面对“世界将到哪里去”这一最基本问题,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 541-544。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从理念与实践层面共同发力,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有助于形成全球发展共同体,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一,全球发展倡议有助于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全球发展倡议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如何在做大全球经济蛋糕的同时缩小国家间与国家内部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全球发展倡议提出各国要将发展置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位置,发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的发展动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共建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第二,全球发展倡议有助于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与人类工业化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与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鉴于此,全球发展倡议强调要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议各国要向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转型,倡导各国要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此来保护人类的绿水青山,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第三,全球发展倡议有助于建设一个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的世界。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包括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公共卫生安全、能源危机、自然灾害等在内的众多安全问题之所以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均衡问题。全球发展倡议所蕴含的一个内在理念就是以发展促安全、以发展促和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针对全球的安全问题,习近平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的重要理念,强调各国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全球发展倡议将成为全球安全倡议的有益补充,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推动各国共同建设一个和平与安全的世界。第四,全球发展倡议有助于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开放包容是全球发展倡议的本质属性,各国要实现共同发展便无法脱离相互间的交流互鉴。各国不仅要在贸易、投资、供应链、产业链等经济环节形成发展共同体,而且要以开放的态度互相学习发展经验,形成知识的共享。另外,面对发展困难的国家,各国要有充分的包容精神,要守望相助,对这些国家积极伸出援手,确保在全球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成员被落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胡锦涛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01).

〔5〕张小波,刘世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学科的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7):67-7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EB/OL〕.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23/01/31/world-economic-outlook-update-january-2023.

〔9〕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rade growth to slow sharply in 2023 as global economy faces strong headwinds〔EB/OL〕.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pres22_e/pr909_e.htm.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1〕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World Inequality Report 2022 〔EB/OL〕.https://wir2022.wid.world/.

〔12〕习近平.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 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6-24(02).

〔13〕习近平会见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N〕.人民日报,2020-05-26(01).

〔14〕蒋 博,李 明. 习近平关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的四维价值向度〔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01):3-11.

〔15〕杨渊浩. 迈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J〕.探索,2022(05):68-78.

〔16〕王 青,李萌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战略演进〔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9-18.

〔17〕赵秀赞,余 丽. 5G博弈背景下西方对华污名化与中国应对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 2022(08):63-70.

〔18〕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王毅主持“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22-09/21/content_5710951.htm.

〔19〕开创全球发展事业更加光明的前景〔N〕.人民日报,2022-09-21(03).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吕晓斌

〔收稿日期〕2022-12-05

〔作者简介〕侯冠华(1990-),男,山西平遥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外交、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