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如何从娃娃抓起
2023-05-30胡蝶
胡蝶
如果问家长是否在家庭教育中重视科普,估计很多人都会摇头。其实对孩子进行科普很有必要。
科普应从娃娃抓起,具体该怎么抓?
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这几年我一直致力于儿童科普工作。我与同事做儿童科普,采取的最主要方式是到幼儿园或图书馆做科普讲座。在这些活动中我发现,孩子普遍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科学知识非常感兴趣。只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科学启蒙,就像军事理论家和评论家张召忠教授说的,在过度娱乐化、庸俗化、碎片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多传递科学思维。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科普呢?
避免用“无效回答”敷衍了事
学龄前儿童处于求知敏感期,见到不懂的事物总喜欢问为什么。很多时候家长的回答是无效的。比如打雷了,孩子问为什么会打雷啊?好害怕!有的家长只是敷衍地回答:“没事,别怕。”至于为什么会打雷,被忽略了。
那如何回答才算有效呢?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的经历。陈佳洱说,他小时候有一次遇到打雷,奶奶告诉他那是雷公要劈死不孝子。他听了更加害怕,便去向爸爸求证。他爸爸陈伯吹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爸爸告诉他,奶奶说得不对。为了解释清楚打雷是怎么回事,爸爸特意给他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块玻璃板架在两摞书上,又用一块绸布包住一块积木放在玻璃板上,然后剪了几个小纸人放在玻璃板下面。准备就绪,爸爸开始用绸布摩擦玻璃,玻璃就带电了,把纸人吸了上来。停止用绸布摩擦玻璃后,不一会儿纸人就掉了下去。但只要不停地用绸布摩擦玻璃,纸人就一直在玻璃板下面上下跳动。借此爸爸向他科普了摩擦生电、磁感应发电以及电的用处等很多科学知识。
看,陈伯吹的回答就是有效回答。
后来,为了让陈佳洱了解更多科学知识,陈伯吹还带他看《发明大王爱迪生》《居里夫人传》等电影,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这使得陈佳洱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一名科学院院士。
充分借助各种现代多媒体手段
现在网络发达,你想知道什么知识都能在网上搜索到。所以,家长要学会借助各种现代多媒体向孩子科普。比如: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问家长,如果家长也不懂,不妨和孩子一起上网搜索相关视频来看;也可以带孩子参观科技馆,那里几乎涵盖所有的前沿科技项目,保证让孩子大开眼界;还可以给孩子购买科普书籍,或者带孩子一起看科普电影和科教类电视节目。
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及时充电,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不然,孩子的问题你总是回答不了,时间长了,孩子就不再问你问题了。
充分利用各种日常生活用具
家长对孩子进行科普,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利用。比如我就经常利用家中一些坏掉的电器、玩具等对女儿进行科普。我们通过拆解、研究各种废旧电器、玩具等,观察齿轮、电机的构造,再上网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可以说,生活本来就是丰富的科学大讲堂,万事万物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现象和道理。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修养自己的宽容心
我有个大学同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我經常见她在朋友圈发她女儿做实验的照片。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只是孩子随手做着玩的,比如把各种东西混合在一起,像洗洁精、香油、颜料、面粉等,搅和成一杯五颜六色的液体,就是一项“实验成果”。
在很多家长看来这纯粹是搞破坏,但我那个同学总是夸她女儿实验做得很棒。同时,有时孩子因做实验把洗手台弄得一团糟,或者把厨具弄得找不到,她也不会批评,而是宽容对待。这就极大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得孩子更愿意去探索。
只要家长支持、陪伴、尊重和肯定孩子,孩子就会更大胆、更专注地投入各种实验与探索,科普教育就能在每个家庭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