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最爱“高枕无忧”?
2023-05-30玲子
玲子
以石块兽骨作枕防虫
枕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据估算,人的一生中至少有23年以上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因此枕头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枕物的历史非常早。枕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二三十万年。在法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居住的一处洞穴遗址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其头部就枕在一块燧石上,说明原始人类已经开始使用枕头就寝,不过那时候的枕头可能就是人们随便捡起的一块石头、一根木棒、一束柴草。人类最早关于枕头使用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在7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古人用石块、兽骨甚至是石柱将脖子高高撑起,以防虫子爬进自己的耳鼻口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古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时期出土的各种枕头,有软质枕、木枕、石枕。有趣的是,尽管古埃及人有柔软的枕头,但他们并不常用,因为古埃及人认为柔软的枕头配不上自己“钢铁”般的意志,还容易被恶魔侵蚀,为了与之对抗,古埃及人将硬枕头当成首选。
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草棍、土石或动物毛皮、兽骨等都曾被人类当枕头使用过,不过这应该只是先人无意识地寻找舒适的睡卧方式而已。为了更加舒服,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寻找头枕之物。
据研究,我国成型的枕头出现于商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东晋王嘉在《拾遗录》中记载,殷纣王有“玉虎枕”,上有“辛帝九年献”等题款,因为古人将虎作为氏族图腾或保护神,认为其有祛邪避魔的作用,因此用玉石制作而成虎头枕。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枕头的记载很多,《礼记·内则》中写道:“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diàn)”“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杖屦只敬之,勿敢近。”其意是说凌晨鸡鸣之时,子女就要起床帮父母准备洗漱之物、衣物,还要将枕、席等物收起来,且长辈的枕、席、簟等平时不能随便移动。
根据西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枕,卧所以荐首者。”从字形字义分析,最早的枕头应该是木制的。据记载,上古社会先民通常“逐水草而居,即无余席,便坐荐上。”其中,“荐”意指草或草垫子。草荐不仅用来供人坐、垫,也用于躺着时支撑头部,可见“草荐”也是人类早期使用过的枕头之一。我国最早使用枕头的时间已经无从考证,目前发现最早的枕头实物是湖北省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竹枕,看起来像个竹凳。
一个罕见的古埃及人用来睡觉的木制枕头,以约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卖。这个枕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第六王朝。
瓷枕风行上千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木枕已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但众所周知,木枕硬,不能使人安睡,而且木质遇汗易吸不易散,木枕长期因汗渍的侵蚀易导致变形腐烂。
经过不断发展,隋朝时出现了最早的瓷枕。到了唐代,人们开始大量生产瓷枕,宋代达到鼎盛,瓷枕的样式更加丰富,承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直到明清时期瓷枕才逐渐衰减,陪伴人们入睡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瓷枕比木枕光滑易清洁,而且能随心所欲地装饰设计,因此更受人们的欢迎。在造型上,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等样式,也有塑成孩子、卧女等人形枕,卧虎、卧龙、双狮写实的卧兽形枕,以及镂雕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枕。除此之外,工匠们为了让瓷枕更加美观,还在枕面上书写文字或绘画装饰。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各式各样的瓷枕,像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还专门举办过以瓷枕为主题的展览。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曾推出一个“国之重器”的特别策划,邀请了多位考古、文博专家,最终评选出九大“镇国之宝”。其中,代表瓷器领域入选的,不是宋徽宗喜爱的天青色汝窑,不是蜚声海内外的元青花,也不是乾隆钟爱的各种釉彩大瓶,而是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这件瓷枕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温润的淡黄,质感如丝绸裹玉石,兼顾柔和感与力量感,孩童匍匐卧在长圆形的榻上,两臂交叉环抱,两只小脚相叠上翘,抬着头,表情纯真活泼,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瓷枕的烧制极其讲究,其内部并非像砖头一样是实心,而是空心的。众所周知,空心瓷器在烧制时难度更高,必须留出气孔。因为如果是密闭瓷坯,当高温加热后,其内部空气很容易膨胀继而整个爆裂。普通瓷枕的氣孔多在正面或侧面,设计精妙的结合图案则让人难以分辨,有时是动物的眼珠,有时又成了花芯。金代有种虎形瓷枕,气孔竟然是老虎的两个鼻孔,如果不仔细观察,可能还真找不到。另外,气孔还有一个妙用,冬天可注入热水变成可以控制温度的冷暖枕。除此之外,空心不但能减轻枕头的重量,还能用来藏物。古人通常会把珍贵的东西放置在枕头里,于是瓷枕还兼具保险柜的功能。古人往往把契证、钱财等物存入瓷枕内,一发生火灾拿起枕头就跑。
除了美观之外,按照中医“脚暖头凉”的理论,古人还认为光滑细润的瓷枕具有“理疗”功效,可以爽身怡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讲到,“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当然,讲究的达官贵人还会选择更高级的玉枕,但玉枕可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从明朝起,瓷枕逐渐被淘汰,硬枕也被布枕、荞麦皮枕等软枕取代,瓷枕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人最爱高枕、硬枕
在一些文学作品或是电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人睡觉时所用的枕头多为半尺多高,而且还是硬邦邦的木质、石质等,难道他们睡在上面不硌得慌吗?
其实,远在战国时就有“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的记载。古人的枕头大多既高且硬,因为他们选用的材料为竹、木头、石块、陶瓷或是金属,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青铜枕、金枕等。这种睡硬枕头的习惯至今在我国一些地区还保留着,比如有名的“关中百怪”中,就有一怪是“枕头砖来代”,因为古人认为睡硬枕可以使人睿智。而且,虽然叫“枕头”,但古代的一些硬枕其实是垫到脖子下面,如果能贴合使用者颈椎的生理弧度,不但能给颈椎提供支撑,而且还能让颈部放松,睡得更舒服。
其次,在古代,人们十分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无论男女老少从不剪头发,平日将头发盘成复杂的发髻,尤其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女性,特别喜欢高耸华丽的发髻,睡觉时依然用钗或簪固定发髻。如果使用软枕,容易弄乱发型,睡硬枕则可固定发髻。宋代以后人们的发式趋于简化,很容易盘梳,瓷枕的造型逐渐更科学合理,增加了后脑与枕垫物的接触面,终于成为可长时间枕睡的头枕。
虽然硬枕是古人的首选,但也不乏各种特色软枕。只不过由于材质的原因,遗留下来的软枕较少。现存最为知名的软枕是西汉南越王赵眜墓中出土的一件丝囊珍珠枕,大部分已经朽烂,只有珍珠尚存。
圆木警枕专治“犯困”
有意思的是,枕头不仅可以助眠,对于古人来说,它还有一个特殊功效,就是对付“犯困”。
古人寒窗苦读,除了“头悬梁、锥刺股”外,还有一种叫警枕的神器,它是由木头制成的圆枕,当人们一熟睡,头很容易滑落下来,人就会立刻惊醒。可见,警枕的作用就在于让人睡不安稳,少荒废时间。
警枕的出现,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礼记·少仪》中记载了几种用具,其中就包括“颎(jiǒng)”,汉代的郑玄解释:“颎,警枕也。”汉代学者蔡邕曾作《警枕铭》,用警枕以物象形,以形示警,告诫世人,居安思危,临高虑倾。
汉代以后的警枕通常用圆木做成,枕转则人醒;也有的安上了铃铛,稍微一动就会有声响,可作为闹钟。唐人陆龟蒙《和袭美木兰院次韵》一诗:“犹忆故山欹警枕,夜来呜咽似流泉。”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时,每日秉烛读书写作至深夜,清晨时分又起床继续写作。为了不贪睡,他就使用了一个警枕。司马光在书中记录:“镠自少在军中,夜未尝寐,倦极则就圆木小枕,或枕大铃,寐熟辄欹而寤,名曰警枕。”是说吴越王钱镠在军中常常通宵达旦处理军政事务,困倦极了就躺在用圆木做成的小枕头上,或者把大铃铛当成枕头,头稍微偏斜,小圆木就滚落一旁,大铃铛就会发出声响,人则被惊醒,然后起身开始工作。圆木警枕也随着这本史学巨著流传后世,成为和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并列的古代好讀佳话。
闻香祛病有药枕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珍贵的药枕。别看它是软枕,但保存较为完整。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其内部填塞的是中药佩兰叶。
药枕是我国古代先人的首创,起源于枕香草风俗。西汉的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有:“抟(tuán)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茝香。”这里的“若”,即“杜若”,是一种香气浓郁的药草,可以治疗虫蛇咬伤。名医孙思邈有“闻香祛病”的理论,以香药做枕,治头、颈诸疾。
在古代种类众多的药枕中,“菊花枕”最受青睐。诗人陆游酷爱药枕,也于秋采菊缝枕,并为之咏诗:“昔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陆游的《老态》诗云:“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说明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菊枕有助于治疗“头风”。
药枕的形式各种各样。《宋书》中还提到了一种光色甚丽的“琥珀枕”,是用琥珀做成的枕头,当时正兴师北伐、“气吞万里如虎”的南朝宋武帝刘裕命人将琥珀枕捣碎,分给诸将,以治金疮。据《本草纲目》载,“煮豆枕之”,可治“日夜不眠”;豆枕,多用绿豆,其性凉,亦有用赤豆、黑豆,也有以米为枕的,药效不尽相同。还有“磁石枕”,明代《遵生八笺》载:将磁石安枕上,枕之,可“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
药枕流传至今,有了科学技术的“加持”,日益“内外兼修”带给人们更多福音。国内外研制生产出多种保健枕头,如电子枕、通风枕、香味枕、定时枕等,有的促进睡眠,有的可以定时叫醒,在枕头上做足了文章。
●李恒克 荐自 《济源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