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3-05-30武晶晶
武晶晶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培养人、塑造人,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美育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本文对美育进行简要梳理,对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加以探讨,基于美育视角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133-04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同时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向来说,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属于不同领域与范畴,但二者都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统一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任务中。
一、美育的基本概述
美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通过美的知识以及各种美的形式来增加人的美学常识,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审美素养,通过对美的认识、体验、感受、欣赏和创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美的理想和情操,塑造美的品格并最终践行为美的行动教育。
“美育”一词首次出现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中,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其《论教育之宗旨》中提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2]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美育存在于社会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育被赋予不同的时代符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然而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之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之下,美育作为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大众视野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都深受重视。
二、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以真善美为导向的一系列活动,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观念立场、行为模式的现实教育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修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保证党的教育方针顺利实施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的身心自由、全面地成长和发展,使其达到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标准。美育则是通过对美的认知和践行不断扩大视野,净化心灵,升华情操,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提高学生的辨析力,使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美丑等,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由此可见,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本质与目的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
三、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美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着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学生的知识积累日益增加,其思想也在不断趋于成熟,学生的眼界愈加开阔,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且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深入。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方面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日新月异的知识与信息充斥着学生的头脑,个体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与具体情况差异使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片面性,导致不和谐的状态,因而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應对现实境况。美育则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大学生认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等,引导学生树立美的意识,形成美的理念,提高审美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用美的思维和方式认识并分析问题,引导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冷静思考,客观判断,明辨是非、美丑与善恶,自觉崇尚真善美,自觉抵制媚俗、低俗等行为,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
第二,美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的青年一代投身这一伟大事业,当代大学生无疑是其中的中流砥柱,骨干力量。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是一个重要问题。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物质生活,但更应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代大学生由于家庭结构、社会变迁等客观原因,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但心理健康问题却相对被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年增多。以辽宁某高校为例,2019年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高达25.3%。且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时间几乎都用于学习文化知识,很少有足够的时间锻炼身体,以至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这对于学生本人以及对社会的总体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应有的题中之义,这也正与美育培养和谐、完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宗旨不谋而合。
第三,美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青年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具有完善的人格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更是时代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完善人格的形成需要后天的自觉学习、理论知识、科学文化教育以及良好成长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美育是塑造完善人格不可或缺的途径。随着信息国际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也随之而来,以上种种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力很大,学生自身常出现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轻修身等取向。而美育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便体现出它的优势与价值,通过各种积极的实践形式,促进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塑造和构建,最终使自己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达到美的状态,以实现完善人格的养成。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美育视角分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及潜移默化起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4],这些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审视当下大学校园,由于受外在思想观念及客观环境的影响,急功近利、缺乏内涵修养等不良风气屡见不鲜,与大学校园环境以及学生自身身份极不相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不容乐观,从美育视角进行分析,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美育内容相对较少。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课堂教学重要内容。其中虽涉及传统文化、艺术、道德观念等有关“美”的内容,但是过于理论化以及相对抽象的表述形式,在学生实际生活中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应关注教育过程在学生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书面的理论知识不够贴合自身发展的需要,且与自身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在学生思想困惑和内心矛盾等现实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思政课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思政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想转变更是无从谈起。
其次,美育形式单一。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美育,都是育人的实践活动。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从中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从而使自我价值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使所学知识内化并升华为自己的人格品质。空洞的说教只会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高高在上,无法触及”,无法真正让学生用于指导实践,导致理论与应用处于“两层皮”状态。
再次,信息时代对美育冲击较大。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的风起云涌,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颇深。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国内国外、虚拟现实,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时时冲击着大众的视听,影响着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人们会对自己的生活观念以及对事物的看法不自觉地进行调整,即使受到较高水平文化教育的大学生也无法完全独善其身。部分学生出现如享乐主义、挥霍攀比、自私自利、功利主义倾向等行为。
五、美育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美育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美育的要义在于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的关键在于扎根生活。做好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归根结底是要用中国人特有的审美习惯、审美规律和审美传统,塑造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发展,从而夯实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地基。”[5]在新的形势下,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新意”,基于美育视角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旨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美育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学识言行等会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从古至今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是很高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承担着育人的神圣职责,不仅要让学生拥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而这也正是美育的最终目的。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因此,应不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优化,促进其美育素养不断提高,以便更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提升学识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其自身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底蕴。在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学科内容的同时,更要不断丰富拓展自己的阅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将丰富的知识和阅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塑造人格美。所谓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之外,其自身的人格品质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價值观。因而要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坚定远大的理想追求,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既有言传,更有身教,通过躬身垂范给学生无形的感染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内容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教育元素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探寻美的内容与元素并加以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美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分融合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然界色彩纷呈,充满着勃勃生机,是美的集合体。身处其中的人们对大自然的美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向往。将自然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探寻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启迪思维,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社会美对于学生而言是真切实在的,是人们的希望和理想的真实体现。大学生面对的审美对象日益丰富且多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一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等较为抽象且难以理解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接触与感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领悟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利用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丰富教育内容,通过对艺术的欣赏与感知,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审美带来的愉悦感,形成美的认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品行素质。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形式
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表达,合适的形式能够对内容产生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形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的内涵以及更好地形成“审美”“行美”的能力。
第一,改进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交流,给学生表达与展现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知识运用的实践性。同时关注当前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门事件,增加与学生交流的共同点。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合理使用网络用语与热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感受教师所要传递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拓展教育途径,加强实践。要在现实生活中发掘教育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领略其中真谛。要引导学生投身于审美创造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对美有更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充分激发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判断美丑的能力以及表达美的能力。在实践中审视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过程中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达到更高的美的境界。
第三,营造教育氛围,优化环境。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每天于校园中学习和生活,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氛围可以成为无形的教材,使身在其中的学生耳濡目染进而内化为自身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营造和环境的塑造主要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物质层面来说,要规划校园建设,打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校园环境,使其富有美的元素与意境,从整体上渲染校园文化氛围,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从精神层面来说主要是校风与学风的建设。优良的校风与扎实的学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所在,并且渗透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以及每个人的身上,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指导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塑造学生的行为特点,使学生自觉完善思维与规范行为,不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学校的管理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因素。
六、结语
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广大思政工作者所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 席勒. 美育书简[M]. 徐恒醇,译.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8-190.
[2] 秦双. 美育视角下大学生德育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3] 陳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 张雅惠.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5.
[5] 杨晓慧. 以永远奋斗的精神姿态拥抱生活之美[N]. 人民政协报,2019-01-09.
(荐稿人:谷颖,渤海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