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彩塑壁画拨金工艺再认识

2023-05-30张海蛟尹刚罗丽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2期
关键词:彩塑壁画

张海蛟 尹刚 罗丽

关键词:彩塑;壁画;拨金;锥金;锥画

一、清代拨金壁画的发现情况

近年,在对大同市古代寺观彩塑壁画进行调查过程中,新发现多处清代拨金壁画遗迹,丰富了对拨金工艺的认识。具体情况如下:

(一)新荣区大窑山龙王庙壁画

大窑山龙王庙位于新荣区西村乡大窑山新村东南100米旧村。南北长33.8米,东西宽16.8米,占地面积约567平方米。现存正殿、戏台,清代建筑。正殿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架前后廊,硬山顶。殿内四架梁下修筑隔墙,分为南大北小两间,南间东、西、北壁绘制龙母及龙王题材壁画,北间东、西、南壁绘制观音题材壁画,壁画面积24平方米。南间北壁正中绘端坐龙母,两侧侍女手持仪仗扇,东西两侧逐次列坐四海龙王和雨师,上方为四值功曹、雷公电母等。拨金见于龙母两袖,龙王、雨师法服的“寿”字纹、龙纹、涡纹等(图1)。

(二)新荣区赵彦庄村龙王庙壁画

赵彦庄龙王庙位于新荣区花园屯乡赵彦庄村南。南北长34.2米,东西宽16.4米,占地面积约560平方米。中轴线建有戏台、正殿,清代建筑。正殿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架前檐廊,单檐硬山顶。东、西、北墙均有壁画,面积30平方米。壁画原先被黄泥覆盖,2019年维修时予以局部清理,北壁绘龙母及龙王壁画。拨金见于东西两端龙王、雨师服饰纹样(图2)。

(三)云冈区石彦庄村三官庙壁画

石彦庄三官庙位于云冈区平旺乡石彦庄村南约800米的山坡上。南北长18.1米,东西宽14米,占地面积约253平方米。由大殿和十王殿组成,清代建筑。大殿坍塌十分严重,仅存部分梁架及山墙,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前廊式构架。十王殿位于大殿后,为三孔窑房,中间一孔窑房内壁画保存完好。现存壁画面积约30平方米,正面绘阎君,两侧壁分别绘十殿阎君故事画。人物官帽、衣袖、花纹等处采用沥粉堆金的工艺。壁画近年被重描,但北壁阎君服饰衣纹局部仍可见拨金痕迹(图3)。

(四)云州区倍加造天龙寺壁画

天龙寺位于云州区倍加造镇独树村西北部。南北长48.05米,东西宽17.4米,占地面积约836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大殿、戏台,清代建筑。戏台坐南朝北,面宽三间,进深六椽,硬山卷棚顶,现改作佛殿。大殿建在长18米、宽10.9米、高0.6米的台基上,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架前檐廓,硬山顶。殿内东、西、北壁绘有壁画,面积38平方米,为龙王题材。北壁绘龙母及龙王壁画,拨金见于北壁龙王及雨师服饰表面,表现为连续钱纹、蕉叶、龙纹等(图4)。

(五)广灵县六咀东庙壁画

六咀东庙位于广灵县一斗泉乡六咀村东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马神庙坐东朝西,面宽一间,进深二椽,三檩前廊式,单檐硬山顶后卷,内墙绘马神等神像。观音庙坐南朝北,面宽一间,进深六椽,双坡硬山顶,前出廊,内墙绘观音壁画约20平方米,中间以土墙分隔。南间为三官庙,内墙绘三官等壁画,壁画面积52.14平方米。拨金见于观音庙南壁观音腹部涡纹(图5)。

(六)浑源县杨庄神庙壁画

杨庄神庙位于浑源县沙圪坨镇杨庄村中。坐北朝南,东西长16.5米,南北宽8.28米,占地面积约137平方米。一进院布局,现存正殿和西垛殿,清代建筑。 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墀头砖雕花草等吉祥图案。西垛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四檩前廊式构架,单檐硬山顶,墀头砖雕福字等。现存清代壁画60.9平方米。拨金见于正殿北壁龙王肩部服饰纹样和衣摆的龙纹、水波纹,雨师法袍表面的连续“卍”字纹(图6)。

以上6处拨金壁画,分布范围较广,题材不一,拨金选取的区域均为祠庙中最重要的正壁壁画,且均为主像法服的装饰纹样,常用于肩部、胸腹部、衣摆等处,说明该工艺较普通的施彩着色更为高级,材料成本较高,工艺流程繁复,对工匠的技术要求也更高,民间祠庙没有财力大面积使用拨金工艺,故只在重点区域使用。从拨金内容来看,均为传统的吉祥图案,如龙纹、涡纹、水波纹、“寿”字纹、“卍”字纹、钱纹、蕉叶纹等。龙纹主要见于龙王服饰表面,“寿”字纹、“卍”字纹、钱纹均见于雨师服饰表面,涡纹、水波纹使用范围较广。

二、彩塑中的拨金

拨金又称“琗金”或“锥金”。文献资料中有相关记载,如明正德年间李东阳《怀麓堂集·山行记》:“功德寺,寺盖宣德所建,甚宏敞,后殿尤极精丽,殿柱及藏经笥皆锥金。锥金者,布金于地,髹彩其上,以锥画之,为人物、花鸟,状若绘画然。”明嘉靖年间范受益《寻亲记》中有“你看神像锥金沥粉,就是活的一般”。近年来,学者在古代彩塑中陆续发现和识别出多处拨金实例。

(一)彩塑中的拨金

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拨金痕迹见于晋城青莲寺罗汉堂、地藏殿宋代彩塑(图7)。采用拨金工艺的塑像共计18尊,多见于塑像服饰、衣襟、袈裟纹样处,纹样类型主要有菱形纹及几何纹样、四方连续图案、万字形植物图案、花瓣纹和如意云纹、盘龙祥云纹、云雷纹、团窠花卉等[1]。

金代的实例见于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二十四诸天塑像衣襟、衣裙、衣摆等处①(图8),为细密的斜线纹,多处线条有歪斜,不少线条并未拨透,未现出金地,可能是因为颜料层过厚或拨金工匠对签子的力度掌控不佳所致。

新绛福胜寺弥陀殿彩塑可见元代与清代拨金痕迹[2](图9)。右胁侍(大势至菩萨)腰部后侧的拨金被叠压于现有颜料层之下,为放射状的线条,拨金边缘整齐,可能为元代遗迹。主尊莲花座莲花瓣背面、须弥座正面束腰中部均可见拨金工艺,蓮花瓣背面拨金内容为佛传故事和花鸟,须弥座正面束腰中部拨绘弥勒佛、童子及树木,从其绘画内容和风格来看,当是清代作品。

明代拨金见于北京智化寺彩塑如来殿大梵天、帝释天衣纹处[3],纹饰繁复、图案多样;北京大慧寺二十四诸天之摩利支天腰裙、菩提树神衣袖等处[4];山西阳高云林寺大雄宝殿迦叶像胸部②(图10、11)。

(二)拨金方法

关于其法,王世襄先生认为“……取鸡蛋黄调各种颜色,按需要在周身涂着。这时像上的金色已完全罩没在颜色之下,不复外露。再次在像上描绘花纹图案。最后用签子将描有花纹之处的颜色拨去,露出底金,自然形成金色的纹样,不见笔痕,宛如生成……同样的技法在南方也流行,经向薛仁生访问,所述与上同,但不曰拨金而称‘琗金(或锥金),拨时主张用杉木做签。鸡蛋黄调色,取其性粘而脆,胶着力虽强,历久不变,但剔拨时却容易落下,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花纹来。因此,它適宜做拨金之用,是任何其他黏着剂所不能代替的。”[5]何豪亮先生认为,锥金“似乎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金地上用彩漆描绘花纹,用锥划出纹理,另一种是在金地上满髹朱漆或其他色漆,再用锥画出人物花鸟等,划迹里露出金地。”[6]《民间画工史料》记载,拨金方法为在贴金工作完成后,用蛋清和色在金箔上普遍着色,凡是需要妆饰图案的部分,再用铁钎子或竹钎子把纹饰拨划。[7]杨薇认为,“拨金技法是指先在特定的彩画部位贴上金箔,待金胶油充分干透后,蒙刷既定的彩画颜色,当颜色似干未干之时,画工按心中想象的图案,熟练地用细竹针划去应划去的颜色,露出金色,使露出的金色成为图案,所蒙刷之颜色反成了底色的视觉效果。这个手法需要精准地拿捏轻重,轻则不露金,重则剔掉金,因此十分考验工匠的技艺。”[8]杨秋颖团队采用剖面显微分析法对拨金层的薄片观察,显微照片显示:拨金方法是在泥塑表面先泥金,泥金表面再施彩,施彩表面再画图案纹样,然后用针拨去表面色彩、露出金丝的一种彩绘图案。并对该工艺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流程为:金箔→加白芨研磨→蛋清搅匀→泥金→敷彩→玛瑙针拨金。[9]

可见,拨金的特点主要是“布金于地,髹彩其上,以锥画之”,具体细节方面有几点值得注意:

1.调和颜料的黏合剂

蛋清和蛋黄均具有一定的黏性,现今的彩塑制作过程中,蛋清主要用于调配胶水,蛋黄主要用于调配颜料。西方的蛋彩画中将二者均作为调配颜料的媒介。今从几处拨金实例来看,色层比较牢固,红、绿、白、黑等色彩纯度、明度均保存较好,更符合蛋清调和颜料的保存特性。

2.敷色方式

从新绛福胜寺现存拨金痕迹来看,其法是先在金层之上涂绘出人物、树木形状,然后用签子拨划出所需纹饰,未见拨划痕迹周边有明显标记过的痕迹,线条弯转也明显不如笔绘之流畅。其余几处明显是在金层表面满涂颜料,然后拨出各种纹样的。所以,拨金时工匠会根据画面人物和装饰图案的实际情况对敷色方式进行调整。

3.拨划工具

拨划工具种类多样,有铁签、竹木签、玛瑙签、针等,均系选取硬度比较高的材质制成。

三、拨金漆画

2017年10月,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有一项传统美术“拨金漆画”。

申报者为新绛县世杰拨金漆画研究所,系国家一级美术师勾世杰老人创立。其曾师从清末民初著名漆艺大师薛仙基③,从师期间接触到拨金,后偶然帮新绛县一户人家修复明代柜子发现了拨金痕迹,1970年代成功恢复拨金漆画工艺[10]。勾世杰老人称拨金工艺始见于宋代,后失传[11]。恢复后的拨金工艺流程如下[12]:

处理底胎:用肥皂水清洁底胎,然后再用清水洗净,待干。

拓图:将复写纸放到底胎上面,把设计好的图纸放到复写纸上,然后再用竹针把图样描绘到底胎上。

涂底漆:沿图样轮廓涂贴金专用底漆。

贴金:待漆干度适中,用竹夹夹金箔贴金,这一步非常重要,既要掌握漆的干湿度,又要把金箔贴平贴紧,否则作画时金箔容易脱落。

晾干:等待8~10天,金箔干后准备作画。

再次拓图:将复写纸放到金箔上按以上“拓图”流程操作。

填彩:在图样的不同地方按需要凃上不同颜色的色漆,每种色漆都需要分开涂。

拨金:根据需要用竹针和不同大小的竹刀拨漆,这一步需要心中有画,胸有成竹,小心拨去色漆、露出金箔。

再次晾干:拨好后等待干透。

后期处理:将画面擦干净,涂上蜡,并用软布研磨,这样一幅拨金漆画就算完成了。

四、拨金工艺渊源蠡测

那么,拨金之法,究竟是先用于漆器装饰还是彩塑壁画装饰?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可能应先用于漆器装饰。

漆画中有一种名为“锥画”的工艺,可追溯到汉代,如湖北荆州高台6号墓出土漆器[13],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漆器[14],湖北荆州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漆器[15]等。锥画发展到西汉中晚期,又有创新,即在锥画的刻纹中填金彩,使黑漆或深褐色漆地上的图案更加凸显,璀璨美观,这就是后世的“戗金”。“戗金”,即用锥或特制的针、刀,在朱色或黑色漆地上刻划出纤细的纹样,再在刻划的纹样凹槽中打金胶,然后泥金或贴金箔,便形成了闪烁生动的金色花纹[16]。

佛教传入以来,许多佛像通体贴金,但这类造像一般不在金箔表面做进一步装饰。唐、宋时,漆器装饰又新出现一种“金髹”做法。王世襄先生认为“金髹物体通身贴金箔,实际上是一种一色漆器。如果金上再罩透明漆,便是罩金髹,是罩漆的一种。两种做法被大量用来装饰道释偶像和宫廷器物。”[17]道释偶像和宫廷器物的制作和装饰,往往是不惜成本、极尽巧思。所以,我们推测“拨金”出现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锥画的传承和发展使得画师用尖锐的工具在硬物上作画已十分纯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多种髹饰手法相互结合使用在唐宋时期已不鲜见,拨金工艺应属于多种髹饰手法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和尝试。鉴于目前所见“拨金”最早者为宋代,故笔者以为暂将其出现时间的下限定为宋代为宜。

猜你喜欢

彩塑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我在敦煌修壁画
泥彩塑:天地之美
汉源彩塑
北朝、隋唐壁画
帮壁画“治病”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