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文化价值重构的乡村复兴

2023-05-30马冬青胡雪卿江攀曾鹏程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社会意大利

马冬青 胡雪卿 江攀 曾鹏程

关键词:遗产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社区;乡村遗产;乡村复兴;意大利

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使全世界范围内的乡村地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资源分配失衡、人口减少、本土文化意识丧失等。尤其是大流行危机将人类当下的可持续发展和地域再生愿景推向了更加复杂的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基于内生系统的乡村复兴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而乡村作为地域价值的容器,一切的保护与改造都基于对地域价值的理解。立足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乡村地域价值大多与地方特性相关,本质上也更加无形,可以在知识经济和创造力模型的框架中被进一步欣赏。社会-文化价值通过协同经济价值,共同营造乡村复兴的良好环境,从而提升整个地域的价值。

意大利作为农业大国,村庄众多,其中大多没有“纪念碑型”的建筑,而以大量与社区生活、农业和制造业紧密相连的乡村遗产为主,因此社区的作用很重要。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可以带动广泛的社会力量,决定了传统意义上以旅游为主的乡村复兴方式变得不切实际。而以社会-文化价值为依托的乡村复兴模式,将重点放在创建本地用户使用的基础设施、注重遗产教育与知识、村民更广泛的参与等一系列基于“地方”的方法,并且使社区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也进一步扩大,包括居民与特定地域相关的更广泛的网络。该模式在意大利内陆乡村地区的建设案例中得到验证,对我国的乡村振兴乃至其他国家的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

(一)遗产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

长期以来,价值体系在指导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保护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社会构建遗产时所引用的范围,都在不断地发展。这些现象来源于现代性对事物分类的焦虑。现代性将欧洲置于遗产保护的中心,它巩固了专家对遗产的话语权。这些经典保护理论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之上,过度理性地认为遗产保护要奉行“以物为主”的理念。

但是关于遗产价值体系的研究不应该只关注分类,而应该理解其背后更广泛的社会进程,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冲突与和解、社会争议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从而将其纳入社会发展的决策与评估中。因此众多与保护活动相关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开始得到关注,这些“外部性”可以被组织起来产生一种新的价值,体现了遗产的社会性层面,可追溯到特定时代和政策背景:

(1)承认遗产是一项人权问题。这强调了所有社会成员都能接触到遗产的重要性。

(2)二战后初期的国际运动挑战了许多领域的传统权力结构。在学术界,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挑战了专家的权威,这些运动强调了主观性、多元视角的重要性,以及权力和政治在塑造遗产中的作用。

(3)后殖民主义语境中对非物质的、非西方主导的遗产理论的关注。对非物质遗产的关注强调了文化习俗、知识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性,以及承认来自不同文化的遗产形式的多样性。这种观点反过来影响西方对遗产保护的思考,使人们对遗产有了更为宽泛和包容的认识。

(4)民族主义的兴起使遗产成为民族与个人自豪感的表现形式。

(5)全球范围内对环境的关注,使得遗产保护成为更广泛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6)20世纪后期开始追求遗产的经济价值,尤其体现在遗产的旅游开发上。

由此,遗产的价值体系被视为更加复杂、微妙的过程,涉及不同观点的协商,逐步扩展了专家主导的以三大价值为中心的观点,开始强调遗产的社会视角,包含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价值以及其在塑造身份、记忆和社区方面的作用。

这在遗产批判研究( c r i t i c a l h e r i t a g estudies)思潮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劳拉簡·史密斯强调遗产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她建议采取更包容、更公平的方式,承认当地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地位[1]。史密斯还认为,遗产可以在社会和文化身份的创造及其对地方归属感的营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罗德尼·哈里森作为遗产批判领域的重要学者,同样强调了不同群体赋予遗产地的多重且相互冲突的价值。他将遗产视为一种权力关系和政治博弈的产物,强调有必要承认和挑战这些权力关系,以更包容和公平的方式来理解遗产[2][3]。

与此同时,当地社区开始在遗产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参与旅游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从而促进社会和文化认同,进而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地方系统[4]。这也是一种基于活态遗产的(LCH)的保护观点,LCH是一种以社区为中心的保护方法,结合了以人为本和延续性的观点,将遗产从物质本身的真实性转移到与遗产直接相关的人们的生活中去。

随着后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遗产保护视角得到进一步的拓展。遗产的“利益相关者”开始朝向“行动者”发生转变,这是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扩展性的看法,一方面强调非人类实体如环境、机器的能动性(agency),另一方面强调了跨学科和协作知识生产的重要性。这意味着遗产保护需要汇集不同领域的观点,需要对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式持开放态度。2015 年发布的《欧洲文化遗产报告》全面概述了欧洲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它强调了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并努力采用更加综合和跨学科的方法来保护和管理遗产[5]。

(二)社会—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作用

正如索罗斯和梅森指出的那样,遗产的价值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包括历史价值、象征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美学价值[6];而经济价值则由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组成,是指遗产在现有市场可交易、定义的商品与服务,包括门票、土地成本、工人工资等。不可否认,经济价值与遗产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遗产通过旅游、投资、房地产等方式对当地经济产生影响。更为具体地说,许多经济活动都涉及遗产的再利用活动,而旅游业则是关键因素。2020年,旅游业对欧洲 GDP 的贡献远远超过银行业、汽车制造、农业和采矿业的总和。在中国语境下,朱煜杰提出了“遗产热”(heritage fever)并揭示了遗产在中国是一种更广泛的国家发展战略的现状[7]。

因此,如果将旅游业视为遗产促进地方发展的直接渠道,那么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下的间接渠道则更多的与遗产地的地方特性相关,本质上也更加无形。如图1所示,知识、社会凝聚力、幸福感、创造力和地域认同[8],它们与经济价值并不矛盾,而是相互协同作用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提升整个地域的价值。正如戴拉·托雷所说,“文化遺产培养好奇心、怀疑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更广泛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方面成为发展的相关驱动力”[9]。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地方发展潜力与竞争力的提升;反过来,它们也成为新的地方驱动力。

二、基于社会—文化价值重构的乡村复兴

遗产价值社会文化思维的转变,使得许多原先被边缘化的、不被主流遗产认可的遗产类型如乡村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等具有与建成遗产的同等地位[10]。然而在遗产话语体系下被认定的乡村遗产仍然以建成遗产的保护为主,面临着保护和再利用方法单一的现状。许多乡村社区正在失去其文化和社会价值,逐渐退化甚至被遗弃。其根本原因是在于“集体无知”,由于对地方的文化和自发意识的丧失,使得人们对乡村社区的价值并不敏感。

总体来说,乡村遗产的价值不再局限于物质结构和景观,还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经济协同的整合空间。它包含了许多非物质层面的表现形式,如传统、故事、音乐等,也包括代代相传的地方知识、技能和做法。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社区认同和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促进社区的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乡村社区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源分配失衡、人口减少、本土文化意识丧失等。很显然许多基于地方的无形要素,如创造力、地方知识、地域认同、社会凝聚力和福祉等,可以帮助乡村社区克服这些挑战并建立复原力。

创造力是乡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能在推动经济多样化的同时,在文化交流与社区参与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推动植根于乡村遗产的创意产业,例如乡土建筑、手工艺品、农业等,乡村社区可以开发文化丰富且环境可持续的新经济来源。其中许多活动的开展都基于社区协作,在乡村地区,协作可能涉及社区成员、地方组织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共同努力,这些利益相关者可以为乡村社区所面临的挑战,如地域旅游、可持续农业、乡土建筑建造等制定创新的解决方案。

地方知识是另一个基于地方的无形要素。一般来说,是指乡村地区特有的文化知识和实践,并代代相传。这些知识包括传统的耕作方式、当地的食物系统和自然资源管理策略。通过重视和保护当地知识,乡村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来制定适合当地的解决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不同参与人员的能力建设,同样也可以提升地方的知识,从而最终建立起乡村社区的复原力。

乡村地区的地域认同和社会凝聚力体现出个人及社区对地方环境的自豪感及所有权,并和幸福感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共同的文化传统、协作活动等来促进自然和文化资源的负责任管理,从而与土地和社区建立更牢固的联系。

总之,乡村遗产所具备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构成其整体价值的重要维度,主要体现在共同创造、地方知识、地域认同、社会交往四个层面,为开展基于可持续性、韧性的乡村复兴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意大利“内陆地区”的复兴:迈向韧性的乡村地区

为了进一步构思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四个要素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选取意大利内陆乡村地区的复兴案例开展研究。在“内陆地区”的语境下,乡村遗产可被看作是一种知识、文化、社会、经济、历史和地方的长期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结果。其中“内陆地区”作为有形和无形价值共同构成的乡村遗产宝库,它的保护与再利用活动成为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内陆地区”的概念演变

“内陆地区”(inner area)这一词只用于意大利语境,其概念最初源自意大利农业经济学家曼里奥·罗西·多利亚,是指由于缺乏高效灌溉系统而导致生产力低下的农村地区[11]。鉴于这些农村地区人口与资源失衡,罗西·多利亚将意大利南方农村地区的用地划分为6种类型:大庄园(latifundia)、农村合作社(agriculturalcooperative)、小农(peasant)、混合结构(mixed farms)、蓄养区(grazing lands)和放牧区(pastoralism)。这些年来罗西·多利亚关于内部区域的思想被大量地采用与修正,地域范围从最初的意大利南部地区拓展到北部的阿尔卑斯山及中部的亚平宁山脉山区及其丘陵地区,囊括了更广泛的面临经济和社会挑战的乡村地区。这也反映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意大利乡村地区的多样性,以及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和条件量身定制政策方法。总体来说,现今“内陆地区”的定义一般指的是社会经济落后、人口减少趋势所波及的偏远农村地区和山区。这些地方,社区正面临衰退,而遗产也有“博物馆化”和旅游化等风险[12]。

(二)“内陆地区”的干预政策与策略

关于“内陆地区”的思想变革涉及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干预策略,进而推动了一系列的复兴项目,这些项目大体可以分为公共部门主导和协会、基金会主导两类。

1.公共部门主导

意大利针对“内陆地区”主要实施的公共政策包括国家农村发展战略计划(Piano Nazionaledi Sviluppo Rurale,简称 PNSR)和内陆地区国家战略 (Strategia Nazionale Aree Interne,简称SNAI)。其中PNSR是意大利政府于 2007 年推出的一项政策,旨在建立起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通过乡村旅游、遗产保护等举措,推动意大利乡村地区独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推广[13]。同时也包含了对当地社区及农村经济扶持的规定,包括可持续农业的推广、扶持乡村创业,鼓励发展乡村基础设施等对策建议。

虽然PNSR一直是意大利乡村发展的重要政策框架,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不同政策领域以及各级政府间的协调与融合问题[14]。

而SNAI作为目前主要实施的内陆地区复兴战略,在2014-2020年欧洲地域凝聚力政策规划的框架内启动。主要通过完善当地卫生、教育、交通等设施以及保护当地重要文化资本等战略,来处理边缘地区人口减少和经济下滑问题。这一战略最初在2014年确定了22个“试点区”,最终扩大到72个项目区(图2)。整个战略有如下创新之处:

(1)国家主导,与省级、大区、市级、乡镇多层次治理相结合。

(2)在项目实施的同时,改善地方的能源、农业、手工艺、文化遗产、区域政策等延伸层面。

(3)多层级基金支持:欧洲层面(EAFRD、ERDF、ESF),意大利层面(国家层面基金、地方基金会)。

(4)倡导当地参与式办法。

(5)建立市政协会及其负责人的问责制度。

由此可见,SNAI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PNSR遗留下来的各层级之间的协调问题。当地社区、非营利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参与开发过程,建立起有效的伙伴关系和网络。但近两年,SNAI也受到了一些非议:一是严格的区域划分使得一些山区社区、河流社区遭到分割,从而使得自然与文化资源难以形成系统的利用;二是一些评论家认为市政当局中的负责人缺乏对当地的了解,很多情况下被动地体验了当地的发展过程;三是在协同合作的进程中,地方行动者很难与策略方案制定者取得一致。

2.协会、基金会主导

另一类复兴项目是由协会、合作社形式组织的独立团体、私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基金会推动的,这些协会或基金会大都属于地方,通常会为特定的项目或地区提供支持,如意大利卡里波基金会(Fondazione Cariplo)。它是全球十大基金会之一,致力于为其所属的伦巴第大区内的人民和社会创造价值与机会。在最近的行动中,卡里波基金会开始反思如何建立社区的韧性以提高其抵御危机的能力,包含:人口挑战、气候变化、贫富差距、就业、参与艺术与文化、科学研究、社区福利、公益住房、能力建设等战略目標。其中许多的干预领域关联公共文化,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1)公民文化(Culture for Citizens):通过培养公民,尤其是脆弱地区的人口群体,对当地文化生活的意识和参与来重建地方身份。

(2)地域文化(Culture for the Territories):通过文化创新和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修复、增值等活动来提升区域内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增长与环境平衡相结合的可持续地域。

虽然私人基金会通常用于资助单一的文化遗产修复和再利用项目,但是这种非官方的形式有助于动员当地社区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文化遗产的修复可以为区域复兴带来重要的技能、知识和资源,从而支持更广泛的地方发展进程[15]。

(三)意大利“内陆地区”案例分析

1.构建共创网络

为了充分发挥乡村社区和遗产的潜力,基于P4①结构的伙伴关系在不同阶段的积极参与是该战略的关键点。“行动者”通过参与资金筹集、确定干预重点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典型的案例有卡里波基金会主导的“激活·区域”(AttivAree)计划与SNAI国家战略下的“高山牧场”(La montagna del latte)项目。

2016年,卡里波基金会发起了“激活·区域”项目的倡议,计划重新激活意大利伦巴第大区的内陆乡村地区。共有两项项目赢得了赞助:帕维亚省奥尔特雷波·帕韦塞(Oltrepò Pavese)地区的“生物多样性”(Oltrepò Biodiverso)方案和布雷西亚省特罗皮亚山谷(Valli Trompia)、萨比亚山谷(Valli Sabbia)社区的“弹性山谷”项目(Valli Resilienti )。“生物多样性”旨在从当地生物多样性出发,赋予农业和景观以新的作用。“弹性山谷”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地人口减少和就业问题,特别是年轻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图3)。总的来看,整个方案旨在促进参与进程、研究跨部门合作的方法、促进乡村和城市地区的经济互动、保护与再利用乡村建筑遗产。

以“弹性山谷”项目为例,该项目于2017年开始,2019年结束。项目的运行基于多部门协作的共创方式,使得筹集600万欧元的捐款成为可能,除了卡里波基金会捐赠的4,444,882欧元,其他的资金来源于协作的伙伴关系。

协作的伙伴关系由特罗皮亚山谷社区主导,涉及萨比亚山谷社区、布雷西亚商会、布雷西亚大学、各类社会合作社、地方财团等。除此之外,25个市政当局、博物馆、旅游机构、地方学校和地方行动小组(GAL②)也在整个项目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除了在前期筹集资金方面的重要性,伙伴关系在定义地方发展愿景、项目的实施以及后期管理阶段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尽管在“弹性山谷”项目初期,主导社区确定了重视乡村遗产的发展策略,但是在当地利益相关者编制了当地感知地图(parish map)③之后,确定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业遗产上[16]。

在SNAI战略下的“高山牧场”项目中,同样汇集了包括国家机构、地区当局、私人利益相关者和社区行动者的不同伙伴关系。项目实施保护了意大利艾米利亚亚平宁地区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发展了新的地方产品价值链。

整个项目的最终愿景是实现村民为所在社区制定发展战略的可能性,这就体现出建立一个有效和包容的参与进程的重要性。GAL在艾米利亚区域就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

(1)根据不同发展主题确定感兴趣的地方参与者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小组,提供一个共同讨论的平台来讨论提案;

(2)针对每项建议,提供可能所需的财政与技术资源;

(3)细化每个发展的主题,包含具体行动与结果指标;

(4)请各责任部门核准和签署该战略;

(5)同地方和国家负责人共享项目,以获得他们的资源。

2.增长地方知识

乡村复兴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智力资本逐步提升的过程。必须承认能力建设在地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包含必要的技能、知识和资源等。在卡里波基金会主导的瓦尔泰利纳山区复兴项目中,这些体现在一系列的工作包(work package)和各种传播知识的研讨会与出版物中。在特罗佩亚山谷的复兴项目中,创建了一个山地建筑数据库和遗产保护指南。丽贝卡农场更新项目将教育功能作为农场改造的核心。

瓦尔泰利纳山谷位于意大利伦巴第大区,因丰富的遗产及山区葡萄酒与奶酪而享有盛名。以瓦尔泰利纳文化区(DistrettoCulturale Valtellina)项目④为例,这也是由卡里波基金会推动,旨在恢复瓦尔泰利纳山谷的干石墙(drystone)梯田系统,这是该地区经济、文化和景观特征的基本要素。整个计划的基本目标包括[17]:提升对瓦尔泰利纳遗产的认知;发展共享与综合的规划模式;整合产品和文化服务;提升瓦尔泰利纳及其产品的信誉和知名度;利用文化产业带动地方就业,提高居民福利(图4)。

在恢复梯田景观文化遗产时,项目制定了针对修复工程、规划式保护、维护活动、技能学习与培训、社区参与和再利用的一系列工作包,从专家视角出发,为项目参与者提供指导,如区域规划相关的“梯田的道路” “能源之道”工作包、圣安托尼修道院及马塞格拉古堡相关的保护再利用工作包等[18]。

在上述活动中,可以解读到知识的核心地位,其中以开展的各类教育与培训活动最为直观(见表1),参与者大致由三类人员组成:学生、专业人士与农民工匠。

这些教育活动带来的价值远远超过预期。例如,经过培训的市政当局技术人员以及当地居民可以进一步理解预防性保护方法,从而共同为地方的各类教堂、宫殿等文化遗产建立BIM系统,用以记录历史、测绘数据、结构诊断等信息,为之后系统性保护规划的制定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经过各类出版物与研讨会的传播,基于该项目框架创建的培训计划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瓦尔泰利纳文化区项目结束后,2015年瓦尔泰利纳文化区与毗邻的瑞士合作规划CPRE项目,对所在地区的农民、工匠进行干石墙建造技术系统性的训练,并颁发证书对修复技术资质化,在提升技能的同时解决了一部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

在“弹性山谷”项目中,特罗皮亚山谷复兴项目建立了山地建筑数据库与对应的保护指南,从而为各个决策主体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布雷西亚大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参与测绘与传统建筑编目到评估总体状况,制定保护指南,以及主办一些基于当地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培训与讲座,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建筑遗产价值的认知。其中丽贝卡农场建筑更新项目更是将教育功能作为改造的关键,配备了必要的教学、聚会和会议服务设施,从而为未来的各类保护与培训工作提供场所。

3.提升地域认同

地域认同对乡村复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反映了个人和社区对所在环境的自豪感和所有权感。通过培养强烈的地域认同感,乡村社区可以与他们的土地和社区建立更牢固的联系。塔拉莫納项目是基于地域身份振兴乡村的典型例子,项目聚焦当地高山牧场的鲜明特色,复兴地方景观与乡村遗产。雷加·德·冈萨文化区(Distretto Culturale LeRegge dei Gonzaga)项目围绕着冈萨家族一系列有形和无形遗产展开地方复兴,促进与该地区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深层次联系。

塔拉莫纳位于塔拉莫纳市,是意大利北部瓦尔泰利纳山谷的历史定居点。塔拉莫纳项目作为SNAI 框架的一部分于 2016 年启动,目的是重新建立起人与土地、农业的联系。意大利环境基金会也参与到整个项目进程。在定义该地区的发展策略时,首先需要挖掘地方的文化特征。高山牧场拥有特殊的阳光、温度与湿度,自中世纪以来就以特殊的农业与“比托”奶酪出名。因此,该项目的运作围绕着复兴高山牧场与奶酪制作相关的农业活动展开。项目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恢复山间小路,以确保该地区的通达性;第二阶段,安全干预地方的建成遗产,以支持地方农牧业;第三阶段,进一步修复局部景观环境。由此,高山牧场的地域主题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基金会牵头的雷加·德·冈萨文化区项目中,地域认同要素的认知对项目启动同样具有显著影响。该文化区位于曼图亚省,项目将曼图亚省域看成一个网状结构,冈萨家族的遗产是串联整个结构的一条主线,由别墅、宫殿、庭院等多种物质文化遗产与故事、人物、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同时,与各种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地方独特气味、记忆等也同样构成了地方认同要素(图5)。

4.促进社会交往

通过优先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并促进更大的社会互动,乡村社区可以与他们的遗产和文化建立更牢固的联系。通过乡村建筑作为公共空间的再利用以及建立区域虚拟网络来实现。

在“弹性山谷”项目中,为了增强地方的Smart),提升区域数字化水平;团结谷(ValliSolidali),促进社会关系与社区参与,特别是弱势群体;协作谷( Valli Collaborative),再利用乡土建筑,以提升区域认同与价值;生活谷(Valli Viventi),利用新技术建立起地方经验与技能的综合系统。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丽贝卡农场改造项目,旨在打造农场综合体,将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儿童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在服务游客的同时,建立起当地生产者和农民的连接点。丽贝卡农场主要由A栋与B栋建筑组成,其中A栋建筑被改造成旅馆,改造后的建筑配备无障碍设施。B栋建筑多用于不同层次的培训和聚集活动,包括当地学校、文化团体和一些地方协会活动场所。还成立了奶制品服务网络,因此汇聚了一批农民及奶制品生产商(图6)。

许多活动的举办都依托了乡村遗产的再利用。在塔拉莫纳项目中,当地废弃小屋被重新改造成用于奶酪生产链、居住、手工活动的场所。这种做法不仅在山区很普遍,意大利南部的郎世宁多特朗托(Castiglione dOtranto)地区,在当地志愿团体的推动下,将废弃建筑改造成谷物多功能加工中心,用来鼓励年轻农民与有经验的农民交流种植经验,从而让年轻的农民获得重塑土地的机会。

四、基于意大利内陆乡村复兴案例的模式构建探讨

乡村发展的根本在于提升对地域价值的敏感度,而乡村的复兴被视为基于地方资源的重新启动。基于对乡村遗产社会—文化价值的理解可以发现,乡村地区的当前状况可通过支持和加强连接地方的有形和无形的身份、建立共同的合作平台,增强居民的交流并升级整个地域的知识资本,来实现自我更新能力的提升(图7)。其中每个建议都以跨学科合作和共创方式提供支持,通过不同的政策、工具和能力建设来具体落实。

(一)基于共创的网络与组织作为乡村复兴的框架

构建以共同创造为主的网络与组织,是实现乡村复兴的一个重要架构,更是乡村发展战略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一方法强调了当地居民、学校、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各种合作伙伴参与项目规划与实施的重要性。通过汇集不同观点和专业知识,共创方式确保当地社区的具体需求和优先事项纳入项目考虑,并且以一种更长期、可持续的方式开展。其中GAL在推动公共、私人和当地居民的协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P4伙伴关系为基础的财政支撑方式同样需要被重点提及。该方式强调多方伙伴关系在筹集资金和资金规划上的作用。总而言之,一个合理规划的共创网络可以为乡村地区再生进程提供足够的财政、资源与技能支撑,从而建立起更有韧性的社区,以应对未来资源与技能紧缺的挑战。

(二)以地方知识作为乡村复兴的基石

乡村复兴的过程伴随着智力资本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人和地域两个层面:

人:当地村民、专业人士、政府、机构组织和投资者。他们的能力建设对于乡村复兴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塑造乡村社区的建筑环境,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其中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推广教育和培训项目,培养乡村社区的学习和创新意识。培训应当结合乡村复兴进程中不同的共创项目进行,从而建立起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地域:地域知识平台作为社区成员、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共享和协作的中心,帮助保护地方文化、自然、社会和行为等资源。如建立起基于HBIM、GIS的乡土建筑数据库、遗产保护指南以帮助乡村社区保护和促进其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同时提高遗产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访问性,以及专家主导,涉及建筑师、历史学家、社区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意见的乡村复兴不同阶段的工具包等。这些资源同样是乡村遗产身份认同的基础,有利于推动乡村发展创新与创造,从而为当地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促进可持续资源管理实践。

(三)以地域认同作为乡村复兴的原动力

地域认同是实现乡村复兴的重要动力,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可以使乡村社区之间建立更牢固的联系,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复原力。

与地方感和记忆相关的历史物理特征是建立起地域认同的重要因素,包括保护与社区历史和身份密切相关的历史建筑和乡村景观。通过保护和促进这些物理特征,乡村社区可以与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立更强烈的联系。

建立地域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地区独有的传统、故事、音乐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以及触发这些非物质表现形式的感官因素。例如,地方特色奶酪的味道以及悠扬音乐可以唤起与特定地点或时间的强烈情感联系。因此,通过保护和促进历史物理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心理触发因素,乡村社区可以与地方形成更强烈的联系感。不可忽略的是,促进共同创造和增加社会交往,同样在地域认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在当地居民、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共同的使命感和地域愿景。

(四)以社会交往作为乡村复兴的媒介

复兴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和构建虚拟网络,是推动乡村社区社会交往的两个重要途径。通过这些方式,乡村社区可以与他们的遗产和文化形成更加稳固的关系,帮助构建更强大的地域认同感与复原力。

通过再利用废弃的乡村建筑物和空间,乡村社区可以创建新的聚会场所和公共空间,推动社会互动与社区参与。这些空间可用于开展文化、教育、市场或其他有利于推动地方遗产与文化发展的社区活动。

构建虚拟网络是通过对科技与社交媒体的运用,乡村社区之间相互联系并共享信息与资源。这在物理距离可能成为互动障碍的偏远地区尤为重要。虚拟网络可用于宣传文化活动、共享有关当地遗产和文化的信息,以及连接当地居民,企业等利益相关者。

五、结语

对地域价值的日益敏感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乡村遗产的保护和改造政策基于这些价值观及其共同进化关系。本文提出的基于社会—文化价值重构的乡村复兴是对人和社交网络的双重增值。共同创造、地方知识、地域认同、社会交往这四个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配合、共同进化,从而为乡村复兴进程营造良好的环境。

这是一个长期的观点体系,旨在增强地域能力的可持续性和韧性,破解传统的“延续性”难题。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政策的引導,大都延续着政府提供技术和财务支持的现状,如何发掘乡村社区的内生性成为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因此,基于乡村遗产社会—文化价值重构体系在意大利“内陆地区”乡村颇有成效的实践,当对我国乡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社会意大利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变魔术”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刍议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