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2023-05-30王珊珊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王珊珊

摘 要:随着我国当前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放在了小学教育上,要求小学教育不光要为学生奠定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帮助学生理解语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和精神,使学生可以树立文化自信。这就对小学和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教材中能够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思想和心灵多个方面进行开拓,提升综合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建立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多个方面讨论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08

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现状,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但需要使学生学习识字、读诗、简单写作等基础的学习技能,还需要在学生年幼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充分的了解,能够吸收其中有利的部分,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探究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分解文字结构,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第一步的内容就是识字,这是支撑起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大部分的教师进行汉字教学时,都是着重于对拼音的教学,例如像“山”这个字的教学,教师一般会选择先让学生不停重复读音,进行声母和韵母的拼读。这样的学习方法与原本汉字的来源发生冲突,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的意义和内涵。从大多数教师上课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教师的课前准备很丰富,课中课堂教学也非常完整,但是学生依然无法拥有较为全面的汉字学习能力,识字教学的效果并不好。再加上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判断方法只局限于学生是否认识这个字,采取的都是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根据如今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多认识汉字而不是多写汉字,多认识是指通过认字的过程来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产生对语文和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通过字形来解释汉字的由来。例如,在讲解“树”这个字的由来时,可以为学生编一个小故事。在很久之前,一块木头在森林里走着,但是他想要找一个好朋友,一天,他遇到了“对”,想要请他去自己家里住,但是他家里只有一张床,只能挤一下,于是小木头就将自己的胳膊缩短,和“对”睡在一起,就形成了“树”字。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组成,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另一方面通过故事中交朋友的情节,使学生明白和朋友之间相处要注意谦让。教师需要在识字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了解文字起源背后蕴含的哲理和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讲解中华传统节日,了解传统文化民族习俗

传统节日和民族习俗自小就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包含着我国民族的情感和精神,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授课前利用传统节日和民族习俗来进行引入。通过使用学生们熟悉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加深对民族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杜牧的《清明》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讲述自己清明时会做的事情,像是扫墓、踏青、植树等习俗,之后分别讲解这些习俗。扫墓,为了表示对先祖的思念之情,原本是一个祭祖的节日,由于祭祀场合的不同,又有墓祭和祠堂祭等形式,准备一些酒水瓜果,在墓前焚烧纸钱,叩首祭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对先辈的思念和敬佩,也可以借机普及一些前辈的事迹。又或者像植树,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树木成活率高,成长速度快,因此我国一直以来都有春天植树的习俗,可以在讲解这一环节时渗透一些植树的意义,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又或是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诗词时,為学生解释重阳节的文化习俗,如晒秋、放纸鸢、登高、佩茱萸等。晒秋的习俗起源于一些山区,由于山区的村庄少平地,就会在房前屋后对农作物进行晾晒,逐渐形成一种习俗,可以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丰收的喜悦,帮助学生培养劳动精神。登高是重阳节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不光会爬山,也会欣赏山上的树木,喝酒吃肉,享受生活的美好。佩茱萸,茱萸在《本草纲目》的记录中有着很好的药用价值,在重阳节佩戴茱萸是一种对于自己和家人朋友健康的期盼。像这样,通过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在教学中展示我国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生活的心态。

三、欣赏中华传统故事,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许多传统故事,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建立对文字句子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渗透传统优秀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点明主题,表达真正目的,提升上课效率。例如,在引导学生做事坚持不懈时可以讲解《铁杵磨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李白,年幼时的李白学习成绩不太优秀,然后选择了放弃,在放弃的路上看到了一个奶奶在用一根铁杵磨针,虽然知道很困难,仍然一直在坚持,李白得到了启发,选择回到学校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够明白在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只要有毅力,努力去做就可以成功,以此来帮助学生培养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或者介绍《悬梁刺股》的故事,东汉时期的孙敬用绳子绑住头发挂在房梁上,战国时期的苏秦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都是为了多利用一些时间,减少自己犯困的感觉,两个人都为了让自己可以在学习时更加刻苦。教师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来让学生明白如果想要得到一些回报,首先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愿意为了自己的目的吃苦受难。这种先借助一个传统成语故事或者寓言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之后在故事中传递一些如刻苦学习、迎难而上、珍惜时间的精神品质,能够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成长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小学生学习汉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发散思维,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不局限于简单的学习和做作业的形式,而是要利用合作或者竞赛的方式,营造非常有趣且积极的传统文化氛围,引导小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积极参与剧本改编或者角色搭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采用合作形式形成整体学习,以传统文化作品为载体,促进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关注度,激发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还可以将诗词改编成歌曲,在班级中传唱,例如三字经等,通过情感记忆的节奏,在多次的记忆和朗诵中加深印象和理解。此外,在长期重复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经典内容的理解,丰富知识储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创造力,因此,中国小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合理文化渗透,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五、发掘传统文化内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对其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因素进行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通常容易理解,并且大部分都围绕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讲解时,可以渗透一些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内涵。如在讲解苏轼的《题西林壁》时,这首诗中既描绘了庐山的优美景色,不同方向看有不同的样子,又解释了深刻的哲理,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山的样子不一样是由于自己就在山中。如果想要看到庐山真正的样子,就需要离开这座山,看到山的全貌。这首诗通过描写看庐山的感受,讲出了诗人的感受,借用看山这个简单事件,自然引出道理,简单易懂,使学生能够迅速明白自己身处于事件或者情境中时容易被迷惑,需要跳出来看事情的道理。在讲课前,教师也可以先普及一下诗人的历史背景,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像这样,将教材中讲述的内容进行元素提取,之后放大,将其中包含的优秀品质进行宣传,鼓励学生完善自身的素质。

六、创设传统文化情境,正確认识传统文化作用

如今,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帮助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多媒体教学,将一些死板生硬的文字和故事变成了直观生动的图片或者动画,拓展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例如,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圆明园毁灭的纪录片或者电影,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这场灾难的严重性,产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想法。例如,在学习《忆江南》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画图工具,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场景画出来,并且加上符合场景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江南的美好,去理解在当时的环境下诗人对江南的喜爱之情的来源,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又例如在讲授《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时,通过多媒体将这个寓言故事的动画播放出来,一只青蛙始终待在井里,并且以为天只有这么大,使学生对故事内容产生印象,明白有时候自己需要跳出去看看外面的天,以此增长自己的见识和眼界。通过以上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创设一种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下深刻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精神和品质,并加深对这些品质的印象,融入自己的生活,帮助自己成长。

七、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体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会选择传授一些阅读技巧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以便通过学校的考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忽略学生在情感上的需求,专注于技巧,而且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会在课后通过自我学习进行传统文化的补充,就不会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学生自然也缺少充分理解。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阅读和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具体如下:在阅读前可以共同了解作者生平,对作者本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性进行分析,随后以分段的形式进行阅读,分析字词句的好处,理解作者的用义,之后再结合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对作者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将相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蔺相如、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在朝堂上的位置稍高于廉颇,廉颇一直以来都不服气,之后讲述这一篇文章中发生的事件,蔺相如在面对国家大事时会选择以国家为主,不与廉颇计较,最终廉颇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找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成为知心朋友。通过先了解故事背景和作者背景的阅读方式,使学生能够对故事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受时空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作者或者故事人物形成交流,理解其精神世界和思想感情,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八、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作用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熏陶和感染学生。根据上述理论可以得出,周边环境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环境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校园活动来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例如:一是定期开展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加入舞蹈团体、绘画组织和其他协会,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加入一些学习社团进行活动。例如,在母亲节组织学生写信或者制作贺卡,又比如在国庆节时组织全校合唱比赛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帮助所有参与的学生深刻理解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以微妙的方式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一些社团活动来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行为,创造文明和谐的氛围。二是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或者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通过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为学生们讲述一些前辈的革命事迹,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为祖国而战的革命先烈的事迹,以及为祖国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的伟大心灵,或者可以在端午节向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致敬,了解屈原报国的精神和抱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文化瑰宝和精神宝藏,现代教育要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吸收。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使学生拥有丰富并正确的道德思想。我国的优秀文化是进行道德培养的最佳内容,礼义廉耻、尊老爱幼等精神品质都蕴含其中,需要在小学教学中将其进行渗透,促使学生培养优秀品质和正确观念,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蒴菡《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吉林教育》2021年第19期。

[2] 毕玉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中华少年》2020年第7期。

[3] 左雪华《探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路径》,《文渊(小学版)》2020年第5期。

[4] 刘婧《探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路径》,《文渊(小学版)》2020年第1期。

[5] 缪世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路径》,《试题与研究(高考版)》2020年第16期。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