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索

2023-05-30关晶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语文

关晶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能够使中小学生吸收并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小学生了解更多的教育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2.005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但需要重视学生专业水平的培训教育,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道德观念、文化与情感意识的培训教育,这也需要通过文化教育进行推進。从而使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进程中,合理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低年级语言教育中的渗透状况

中国的文化教育,包括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技能训练的有关内容,而传统文化教育中体现出来的人文内容,又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育上,尽管该校教师加强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运用能力,但也存在着忽视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现象,教师并没有根据小学中低年级儿童的文化特征,从古诗词、语文的角度,合理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这对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思想意识、礼仪素质等都造成了不良效果。在我国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文中,涉及不少与中国经典篇章相关的知识性内容,在这些中国经典篇章中涉及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和文明,并要求教师结合这些文化和文明,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能力。目前,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水平、成绩的提高,但在结合知识、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优秀行为习惯养成教学、思维意识、完善个性发展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导致了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知识教学的融合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剖析,则不利于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深刻内涵,更不利于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人文精神。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播作用

1.丰富学生文化内涵

学校把低年级语文教育和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结合的主要优点在于,低年级语文教育中涉及不少和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有关的知识点,同时相关知识也带有紧密性、丰富性、逻辑性特征,这对学生的阅读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对日常知识、故事的教育中,通过讲解造字法和字体特征等,给学生们讲解并传播与汉字本身相关的文化故事、中国传统知识信息等,还可以使语文教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汉字特点、文化历史的全面认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产生的精神情感教育信息、人文精神可以丰富中小学生的文化内容,他们也能够在小学中体验文化知识所产生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观念、文化、话语风格等,使他们充分投入到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

在小学的教育进程中,语文课程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它是承继和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在承继和发扬光大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途径上语文教师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知识可以开阔他们的知识眼界,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知识,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素质。众所周知,语言教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思想表达水平等,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中国优良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对于培育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品质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可以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价值观念,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2.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工作必须从低年级入手,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尚处在思维不健全、没有丰富人文知识的时期,他们更易受到其他传统文化教育和错误思想的干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他们人文能力、文化素质的训练效果,就必须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应用能力。通过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就能够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也承载了影响人生发展与宇宙万物成长的各种各样东西。教师们剖析传统文化时,就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分析水平,当他们重新面对不良文化时,就会产生新的认知观念,分析自己的思想。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和思维内涵可以使他们头脑里产生教育情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教师要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

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得到较好的传播,首先应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形成自觉掌握和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的文化引领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师们应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并意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教导中小学生语文课程内容时,教师应大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并正确引导他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次,教师们要不断加强对语言基础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自身语文教育能力,不管在课内教学活动,还是课外教学实践中,都应该有规划、有目的地正确引导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同时,要使学生们不能单为学习而学习,应该广泛掌握民族语文中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主动了解中华民族渊博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承继其中的优良传统。

2.教材必须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小学生受到年龄、个性、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在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会不集中,因此,教师们必须针对学生自己的个性、年龄特征来寻找适应小学生的语言教学模式,改革中国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多元方法来实现课堂教学,把中华传统文化和语言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进一步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效果,并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因此,当教师教学诗词“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将古诗词制作成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PPT进行展示,给学生讲解诗句所包含的文化,向学生介绍“桃符”向“春联”的历史演进,从而启发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思考和想象,并引导学生领略诗歌中所表现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从而体会新年新天气的情景和中华传统春节文化的内涵。学生通过将自己课下搜集的资料带到课堂中与他人分享,充实自己的课外知识。

3.引导学生合作背诵和默写古诗词

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经典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古诗文含有不少与中国古代思想精神、文明风俗等文化相关的知识,更蕴含着多种多样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思维内容。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因此采用分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同时,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还能够指导学生诵读与写作古诗词,以达到全面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古诗词不但具备精练优雅、朗朗上口的优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记忆力。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也同样可以幫助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华文化熏陶。学生们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就能够理解传统文化和古代文人墨客的志向和情感,以便于和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文明产生情感共鸣。

4.引入趣味性的传统文化故事

在中低年级的学习阶段,学生年纪通常都在6~8周岁左右,更易于被新奇的事情所吸引,教师也可以介绍有趣的传统文化或教育故事,从而实现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语文课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经典书籍、文学带到学校教材中,并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介绍这些经典书籍和文学背后的历史故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能够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课堂教学,帮助他们更加主动地掌握语文。例如,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视频,把名著书籍、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采用照片、录像的方式介绍给孩子。教师还能够讲述成语故事、有趣童话,通过组织学生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展开对话,有助于学生了解语言、掌握语文以及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优秀中国文化内涵,这也是让他们获得更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传统历史故事中也涉及不少与历史人文等相关的知识信息,教师可通过这些历史故事,向他们介绍历史故事所承载和反映的人文精神、传统精神内涵、理想信念、爱国精神等,这将成为拓宽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视野的有效途径,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5.利用课外知识,开展文化教学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开展,传统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能拘泥于传统课堂内容,应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有效掌握传统文化常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阅读相关的名家传记、古诗词、讲座、诗歌比赛等,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正确利用业余时间去掌握传统文化常识,体验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6.采用多元化的文化教学方式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我国小学低年级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课堂氛围不佳的现象,同时,由于孩子对中国原有文化的学习方面欠缺深刻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在我国小学低年级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必须采取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教学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孩子内心,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接受与理解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发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同时采取举办课堂竞赛等多种形式,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比赛的模式引导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诵读、知识竞赛、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活动中,逐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的认识,在交流分享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还应该把孩子送到户外,引导他们参加与中国历史相关的文化游戏,充实他们的知识内容,让他们从多方面认识中国文化。语文课堂上的许多故事案例、课文内容都和中国历史密切相关,教师也应该进一步发掘历史内容,同时进行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7.通过不断渗透,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底蕴

教师在给他们介绍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积极向他们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他们不但掌握自己的基础知识,而且帮助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修养。因此, 小学生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学习、讨论,然后再派几个代表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课文《牛郎织女》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分角色扮演牛郎、织女、老牛、王母等人物来进行对话、表演,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使文章清晰明了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种学习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此期间,教师不断像向学生渗透中华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素养的形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8.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知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悠久历史的熏陶下积累形成的,如果教师想要学生真正理解并且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单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之余,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通过教学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同时促进学生理解和深化课本中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完《松鼠》一文后,教师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生活、走入大自然,通过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并阅读有关小动物的文章,通过对比来总结文中小动物性格的相似之处,并带到课堂中与同伴分享。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共鸣。

9.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想要学生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就需要让学生亲自感受并且亲自体验传统文化。小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因此,要想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例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家长陪同学生去采摘杨梅,在采摘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观察杨梅的生长结构,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感受在课堂中做一个分享总结。通过结合课文和生活实践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故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 使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总之,学校语文教育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平台之一,在学校语文教育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小组交流分享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感,并陶冶其情操。

参考文献:

[1] 宋晓玲《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学周刊》2020年第5期。

[2] 黄迨春《浅谈传统文化教育进入小学语文课堂》,《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6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词传统语文
踏青古诗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