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2023-05-30肖秋会宗礼阳

档案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档案学

肖秋会 宗礼阳

摘  要:本文引入学科半衰期的概念,采集中国知网数据库档案学领域的各类文献,以学科分类号为依据,采用中值法计算2016年~2020年档案学及所属各研究主题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分析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的特点;比较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发现档案学研究领域具有文献增长的稳定性、研究内容的偏向性、连续性以及学科交叉性等特点;最后,总结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档案学;学科半衰期;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 of discipline half-life and collects all available archival science materials from CNKI.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number, the median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iting half-life and cited half-life of archival science and each research topic from 2016 to 202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ing half-life and cited half-life of archival science are also analyzed. By comparing citing half-life and cited half-life,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archival science research fiel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bility of literature growth, bias of research content, inheritance and intersection of disciplines. 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archival science research in China and offer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Keywords:  Archival science; Discipline half-life; Citing half-life; Cited half-life

1 引言

“半衰期”是文献老化的重要计量指标之一,一般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已发表的某一学科领域内正在被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1]文献老化是指随着文献增长,老旧的文献价值不断变低,越来越少被研究人员所利用的过程。[2]不同学科都尝试引入半衰期指标,对学科特点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陈祖琴[3]采用学科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指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关注的热点和存在的文献规范问题进行了探讨;王丽雅[4]通过对计算机学科及其子学科的学科半衰期分析,分析了该学科的文献老化和学科发展状况;张磊[5]通过对历史学学科半衰期的计算与分析,得出历史学文献老化速度较慢,文献价值时效性长的结论;张可[6]从CNKI数据库获取引文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戏剧影视学学科半衰期,并以此为基础,梳理了我国戏剧影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Song Y,Ma F,Yang S[7]基于CSSCI数据库对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七个学科引入半衰期和价值指数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人文学科的老化速度低于社会科学的现象;Song Y,Shen X,Qiu J[8]使用Barnett老化模型和引用半衰期总结了图情学科(LIS)的老化规律,以WOS平台的文献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跨学科引文分布的特点。

据统计,中国档案学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至2018年的40年间,发表的文献总量翻了将近11番,其中四分之三的年份文献数量增长,半数的年份增速在两位数以上。40年来档案学领域文献年均增长率为13.25%,最高年增长率为160%(1979-1980年)。[9]但是,中国档案学界鲜有从半衰期角度研究档案学学科发展变化的研究成果,方一言[10]较早研究了档案学期刊的文献老化现象,发现档案学与情报学、图书馆学的文献老化规律虽然相似,但档案学文献的老化速度相对较快,高质量的经典论著少;刘伙玉[11]从一级学科层面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进行了学科文献半衰期实证分析。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获取中国档案学领域近年来的文献引文数据,探究档案学学科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档案学学科发展的相关建议。

2 数据来源及分布

2.1 数据采集。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的学科分类号,统计了档案学(G27)领域的相关文献,作为分析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及学科被引半衰期的数据基础。

按照中图法对档案学领域的10个研究主题包括:档案学(G270)、档案整理(G271)、收集和整理(G272)、保管和利用(G273),公布、出版(G274),各种类型档案工作(G275)、特种档案工作(G276)、文书工作(G277)、建筑和设备(G278)以及世界各国档案事业(G279)分別进行数据检索与获取。其中,G277文书工作类近5年来发文数低于10,没有数据采集价值,故不作考虑。

本文获取的CNKI文献类型包括国内学术期刊、硕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科研成果、中文图书、学术辑刊等,得到2016年~2020年档案学的发文量、引用数及被引数的统计结果(见表1),并对这部分档案学文献在1915年至2020年间(CNKI数据库最早回溯至1915年)的引用与被引情况进行统计,为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计算提供数据基础。

表1 2016年~2020年总发文引文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采集的CNKI数据依据中图法将档案学研究主题划分为十个子类,其类目划分不能完全反映档案学所涵盖的各个分支学科,可能导致研究一些偏差。

由表1得知,档案学学科的历年发文数量总体较为稳定,学科总体的引用参考文献数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且档案学学科文献历年的被引数总是小于引用数,部分原因在于CNKI获取的参考文献中包含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图书等各种文献类型,而被引库中不包含图书、外文文献等;同时,档案学文献的被引频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说明较早时期的研究成果更受关注,出版年份更早的文献累计能获得更多的被引频次。总的来说,档案学学科近几年发展平稳,历年发文数量保持稳定,学科发展阶段较为成熟。

2.2 各研究主题数据分布。2016年~2020年间,CNKI数据库收录的档案学学科领域的总发文数约为58249篇,总引文数为157264条,总被引数为213420条,此外,近五年(2016年~2020年)和近十年(2011年~2020年)档案学的9个研究主题的发文量、引用和被引数量见表2。

表2 档案学各研究主题的总发文、引用及被引数据

从各研究主题的发文来看,档案管理(G271)领域的发文量最多,五年总发文数将近2万篇,占总数的34.33%,其次是档案学(G270)领域,占比25.92%;此后依次是世界各国档案事业(15.46%)、各种类型档案工作(8.71%)、档案保管和利用(6.81%)、特种档案工作(4.55%)、档案收集和整理(3.62%)、建筑和设备(0.55%)。排在最后的是公布、出版(0.06%),該主题五年总发文量为36篇。

从各研究主题的引用和被引情况看,档案学(G270)和档案管理(G271)这两个主题的总引用、总被引数最高,其次是各种类型档案工作(G275)和世界各国档案事业(G279),而其他五个研究主题的引用次数和被引次数呈现断崖式下降,如公布、出版(G274)主题的文献近五年总引用仅为95次,十年总被引数为269次。可见,研究人员对档案学、档案管理领域的文献引用率较高,头部研究成果的引用率更高,反映了档案学理论和档案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更为受到外部相关学科的参考和关注,而其他研究主题的关注程度较低。

3 档案学学科半衰期计算与分析

主要从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学科被引半衰期以及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对比研究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3.1 学科引用半衰期计算与分析

3.1.1 学科引用半衰期概念及计算方法。学科引用半衰期可定义为:某一学科在×年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比较新的部分有50%是在距该年(将×年作为第0年)多长时间跨度内发表出来的。基于引文分析的半衰期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中值法、公式法和作图法三种。中值法定义简单,直观易用,在已有的其他学科半衰期实证研究中运用较多。故本文选择中值法计算半衰期,从学科引用半衰期的定义出发,给出学科引用半衰期(H1)的计算方法如下:

H1=A+(50%-B)/(C-B)

公式中:A为该学科参考文献引用次数累计百分比接近50%的年数(即累计百分比接近50%的年份与初始年份的差值);B为该学科参考文献引用次数累计百分比最接近50%的那年的累计百分比;C为该学科参考文献引用次数累计百分比刚超过50%的那年的累计百分比。以主题为“档案学”(G270)的所有文献2020年引文数据为例,以2020年为起始年,累计百分比最接近50%的是2018年,为43.75%,累计百分比刚超过50%的年份是2017年,该年百分比为56.14%,因此档案学(G270)2020年的引用半衰期为:

H1=2+(50%-43.75%)/(56.14%-43.75%)=2.50年。

表3 档案学(G270)2020年引用参考文献按出版年代累计百分比分布

3.1.2 档案学学科及各研究主题引用半衰期分析。依据上述计算方式,基于档案学学科及各研究主题的引文数据,参考文献年代跨度从1915年到2020年,可计算出档案学学科及各研究主题2016年至2020年的引用半衰期(见表4)。整体来看,2016年至2020年,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分别为3.44年、3.58年、3.26年、2.7年及2.6年,平均值为3.12年,即档案学的学术文献一半的引文平均是在最近的3.12年内发表的,说明档案学学科研究前沿成果和知识被关注的时间区间在3.12年左右。

档案学(G270)、档案管理(G271)这两个研究主题的引用半衰期相对较短,分别是3.07年和2.6年,均低于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的总体均值3.12年。这两个研究主题是档案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研究较为活跃,产出成果速度快,尤其是档案管理,是10个档案学研究主题中唯一的引用半衰期少于3年的研究主题,该主题的研究成果更新迭代最快。而收集和整理(G272)、世界各国档案事业(G279)这两个研究主题的引用半衰期最长,均值分别是4.39年和5.24年,明显高于总体均值,反映该领域内文献的生命周期越长,老化速度越慢,成果更新速率越慢。此外,保管和利用(G273),公布、出版(G274),各种类型档案工作(G275)、特种档案工作(G276)及建筑和设备(G278)这五个研究主题的引用半衰期分别是3.86年、3.92年、3.57年、3.45年及3.74年,均高于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的均值,这五个研究主题由于发文量和引文量较少,对档案学学科整体半衰期的影响较小。

表4 2016年~2020年档案学各研究主题的引用半衰期

档案学引用半衰期从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而其内部各研究主题的引用半衰期表现不一。其中,大多数研究主题包括档案学(G270)、档案管理(G271)、各种类型档案工作(G275)、特种档案工作(G276)、建筑和设备(G278)及世界各国档案事业(G279)在2016年至2020年区间的引用半衰期处于下降趋势,与档案学引用半衰期的整体趋势一致。表明伴随着新技术和理论知识的产生,档案学学科的研究观点更新加快,引用半衰期变短。收集和整理(G272)、保管和利用(G273)这两个研究主题的引用半衰期变化较小,而公布、出版(G274)由于发文量和引文量的基数较小,各年份间波动较大。

3.2 学科被引半衰期计算与分析

3.2.1 学科被引半衰期概念及计算方法。与学科引用半衰期相对应,学科被引半衰期可以定义为:某一学科在×年(时间跨度为1年)全部被引用的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将×年作为第0年)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与学科引用半衰期的计算方法类似,采用中值法计算学科被引半衰期,给出学科被引半衰期(H2)的计算方法如下:

H2=a+(50%-b)/(c-b)

公式中,将该学科全部文献按照出版年代从新到旧的顺序依次排列,a为该学科被引次数累计百分比接近50%的年数(即累计百分比接近50%的年份与初始年份的差值);b为该学科被引频次累计百分比最接近50%的该年的累计百分比;c为该学科被引次数累计百分比刚超过50%的该年的累计百分比。以主题为档案学(G270)的所有文献2020年被引数据为例,以2020年为起始年,累计百分比最接近50%的是2018年,为49.2%,累计百分比刚超过50%的年份是2017年,该年百分比为62.04%,因此档案学学科2020年的引用半衰期为:H2=2+(50%-49.2%)/(62.04%-49.2%)=2.06年(见表5)。

表5 2020年档案学被引文献按出版年代累计百分比分布

3.2.2 档案学学科及各研究主题被引半衰期分析。根据前文所运用的学科被引半衰期的计算方式,以档案学学科及各研究主题的被引数据为基础,将被引文献时间跨度设定为1915年~2020年,可计算档案学学科及各研究主题2016年~2020年的被引半衰期(见表6)。

表6 2016年~2020年檔案学各研究主题的被引半衰期

由表6可知,档案学学科2016年至2020年平均被引半衰期为3.32年,即这五年发表的档案学文献中的引证文献是在最近3.32年内发表的。档案学学科的五年平均被引半衰期处于逐年下降趋势,从2016年的3.95年缩减为2020年的2.67年,而且档案学学科各内部研究主题的被引半衰期也呈现逐年缩减趋势。这表明档案学学科文献老化加剧,档案学文献的扩散速度增加,学科热点的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档案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加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2016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后,加快了档案信息化进程,深化和拓展了档案利用服务,在此期间,智慧档案馆、数字档案资源、社交媒体存档、档案知识库等新概念和新的研究对象不断产生,有力地促进了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的迅速发展。

档案学内部各研究主题中,被引半衰期最长的是公布、出版(G274)、各种类型档案工作(G275)、世界各国档案事业(G279)这三个主题,平均值都大于3.7年;档案学(G270)的被引半衰期较短,为2.41年,建筑和设备(G278)的被引半衰期最短,仅为1.85年;档案管理(G271)及其他3个研究主题的被引半衰期则集中在3.4~3.7年。这表明公布、出版(G274)和各种类型档案工作(G275)领域的文献更新速度慢,老化速度也较慢,与档案学其他研究主题相比较为冷门,学科被引半衰期较长;世界各国档案事业(G279)对更早发表的学术成果的关注度更高,因此,学科被引半衰期也较长。反之,档案学(G270)领域的文献更新速度快,老化速度较快,表明档案学理论研究相对较为活跃,人们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感兴趣。3.3 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与被引半衰期对比分析。本文将档案学学科及各研究主题2016年~2020年的引用半衰期与被引半衰期进行比较(见表7)。

表7 2016年~2020年档案学各研究主题引用与被引半衰期对比表

可见,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从整体上均呈现下降趋势,而且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与被引半衰期非常接近,被引半衰期略高于引用半衰期,其差值仅在0.07~0.51的区间内。

此外,档案学学科内部各研究主题的引用半衰期与被引半衰期也比较接近,差值也较小。其中,除公布、出版(G274)及建筑和设备(G278)两个研究主题的发文量很少,导致学科引用和被引半衰期变化幅度较大,差值与学科整体存在偏差之外,档案学(G270)、档案管理(G271)、收集和整理(G272)、保管和利用(G273)、各种类型档案工作(G275)、特种档案工作(G276)、世界各国档案事业(G279)等各研究主题的差值区间为0~1.59。为了进一步探究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相关性,在对比统计的基础上,将档案学学科整体、研究主题为档案学(G270)和档案管理(G271)的各年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数值代入相关系数函数(Correl),得出对应的相关系数为0.972、0.821、0.982,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同时学科引用半衰期越长,学科被引半衰期也越长,表明整体上存在一种正相关性,档案学学科整体及各研究主题基本存在此规律。

假定A、B两篇文献均为档案学领域内的文献,B文献引用了A文献,同时产生了引文和被引数据,A文献是B文献的参考文献,而B文献是A文献的引证文献,两者是1比1的关系。推广到整个学科的范畴,假如一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只局限于学科内,不与其他任何学科产生学术交流和引文行为,则该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会呈现数值相等。然而在现实情况中,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学术交流和互引行为,使得学科引用与被引半衰期存在差值;对于档案学学科文献而言,绝大部分引用和被引行为发生在学科自身的范畴内,与档案学学科及各研究主题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较为接近、差值较小的统计结果相印证。

4 基于档案学学科半衰期分析的总结与发现

4.1 档案学发展现状及特征。根据上述档案学学科半衰期计算及分析结果,可对档案学发展现状及趋势做出如下四个方面的总结:

(1)档案学研究成果数量稳步增长,学科质量不断提升。档案学学科的历年发文数量稳步增长,2016年至2020年间年均发文量在12000篇上下,参考文献数量和被引频次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与发文数量的增长正相关。在发文数据统计中,期刊文献的发文量占绝大多数,而会议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少,档案学学科研究形成了以学术期刊为主体、硕博士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为辅的学术资源体系。

档案学研究群体中,高校是档案学研究的主力军,围绕高校产生了一大批核心作者和高产作者群体,高校作为核心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和占比都是最高的,其次是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然后是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学高被引的核心期刊建立严格审稿制度,对理论原创性和学术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学学科的学术品质和质量不断提升。

(2)档案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如前所述,档案学学科整体及其各内部研究主题的学科引用和被引半衰期的数值较小,基本在2.5~3.9的区间内,且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我们发现,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学科的这两项指标都比档案学长,如歷史学引用半衰期均在10以上,被引半衰期在8.5左右,[12]戏剧影视学引用半衰期约为6.49年,被引半衰期约为11.11年。[13]档案学的学科引用和被引半衰期较短,说明档案学在保持较为活跃的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密切关注档案工作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此外,对比档案学学科内部引用半衰期较长和较短的研究主题,可知引用半衰期较长的研究领域如“世界各国档案事业”对于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成熟研究成果有更多的引用倾向,其引文多为较老的经典文献;而引用半衰期较短的研究领域如“档案学”“档案管理”则更多地关注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管理实践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引用的多是较新的文献。

同时,档案学学科半衰期相较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偏短,反映大部分档案学文献在发表后被利用、被关注的持续时间不长,生命周期较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档案学的部分学术研究成果理论价值欠佳。

(3)档案学研究连续性减弱,文献时效性增强。档案学学科及其各研究主题的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逐年降低,并表现出继续降低的趋势,逐年变化幅度基本大于0.1,部分年份变化幅度为0.5;而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文献在出版后的第三年达到引用高峰,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的学科半衰期一般在6年左右且数值保持稳定,逐年变化幅度小于0.1。[14]这说明档案学学科研究热点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相比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文献的老化速度更快。

档案学文献生命周期短,意味着文献的时效性增强,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的更新迭代相对于历史学等传统人文社科领域更快;同时,也表明档案学研究的连续性减弱,档案学研究人员较为关注本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倾向于利用近期发表的新颖文献,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而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档案学研究可能存在片面追逐热点的负面现象,缺乏对本领域某些特定问题或现象进行持续、深入关注的定力,揭示了学科发展不太成熟的一面。

(4)档案学学科发展较为封闭,学科交叉性不足。从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的对比分析中发现,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与被引半衰期数值上非常接近,大部分差值较为集中分布在0.2~0.5之间(见表7);在理想状态下,某一具体学科的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呈现1:1的数值关系,此时该学科不与学科外产生任何学术交流活动,在现实情况下,伴随不同程度的跨学科交流和互引行为,学科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会呈现不同大小差值。

引用与被引半衰期数值非常接近,说明档案学各研究领域的引用与被引行为绝大多数存在于本学科内,来自学科外被其他学科引用参考的频次较少,档案学本学科的研究成果较少被其他关联学科应用,学科发展较为封闭,交叉性不足。近年来,档案学与文化遗产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文献计量学、法学等进行了较多的交叉研究,但多体现为档案学引用其他学科较为成熟的学术观点或方法,其他学科对档案学文献的引用频次很少。如何让档案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走出去”,更多地被其他学科的文献所引用,扩大档案学理论与方法向其他学科的影响与辐射,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4.2 档案学发展的问题及建议。档案学整体稳步发展,学科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尝试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4.2.1 重大且有长期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档案学学科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相对较短,反映档案学比较关注较短时间跨度内发表出版的文献,对于近期研究成果的引用行为较多,说明档案学文献老化速度较快,学科更新发展较快,同时反映近年来重大且有长期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高质量高被引、学术影响力长远的论著不够丰富。

因此,档案学的理论创新需要提升学科自省和自信,积极面对数字化转型给传统的档案学理论和方法带来的挑战;与欧美档案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交流互鉴,结合我国政务转型、社会转型的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推动中国特色档案学理论创新;提倡对档案学的“元问题”展开研究,[15]“元问题”研究不仅仅是对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展开研究,更是将档案学学科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档案学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形成学科的“元理论”。

4.2.2 档案学学科内部发展不均衡。根据前述档案学学科半衰期表现,可以发现在档案学内部,不同研究主题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引文数和被引频次方面,档案学和档案管理独占鳌头,反映档案学理论研究发展较为迅速,新的学术成果较多,其引用和被引半衰期与档案学整体保持高度相关性;而档案业务工作包括收集和整理、保管和利用,公布、出版,世界各国档案事业等领域的引用和被引半衰期高于学科平均值,发文量占比较少,存在诸如文献修复、古文书学这样的冷门研究领域,直接体现为相关研究主题如“文书工作”每年产出的文献数量极少,“档案保管和利用”每年文献产出也相对较少。

因此,建议加大档案学传统研究领域或冷门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例如,古文书学、文献遗产保护与修复等领域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档案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息息相关,需要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多元化的人才。通过多种渠道与途径深化档案专业师生的专业认知,将档案工作和档案教育相结合,打造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16]

4.2.3 档案学文献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2016年~2020年,档案学领域的年均发文量在12000篇左右,逐年稳步增长。但是,篇均参考文献数量为2.69,篇均被引频次为1.6,篇均参考文献和篇均被引频次较低,学术影响力强、高被引的成果较少,学科内及学科外所参与及产生的引用和被引行为较少,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成果所受的学术关注度很低。

因此,建议档案学研究人员注重知识的再生产与学术反思,夯实理论基础,守正出新,加强学科内外部的交流,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作为档案学文献出版的主要来源,档案学学术期刊应进一步完善同行评审制度,健全学术评议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学术品质和学术质量。

5 结语

从整体上來说,档案学学科的引用半衰期和学科被引半衰期不断缩短,档案学文献老化速度加快;同时,档案学学科内部各研究主题的发展不平衡;档案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并重,学科质量不断提升,但学术成果的质量参差不齐;学术研究连续性减弱,时效性增强,理论研究的持续性和专注度不够,热点转换相对频繁,高质量高被引的经典著作数量较少。建议提升学科自我意识和学科自信,在政策导向上兼顾热门和冷门研究领域,健全学术规范,提高学术质量,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Burton,R.E,Kebler,R.W.Half-life of Some Scientific& Technical Literatures[J].American Documentation,1960(11):18-22.

[2]邱俊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祖琴,张艳琼.基于学科文献半衰期探寻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特征[J].图书与情报,2015(01):96-99.

[4]王丽雅.基于CNKI的计算机科学学科半衰期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01):100-105.

[5][12]张磊.基于CNKI数据的历史学学科半衰期探究[J].图书与情报,2015(02):91-98.

[6][13]张可,张欣琳.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戏剧影视学学科发展研究[J].情报探索,2019(10):129-134.

[7][14]Song Y,Ma F,Yang S.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obsolescen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web[J].Scientometrics,2015,102(01):365-388.

[8]Song Y,Shen X,Qiu J.Study on the law of aging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Library Hi Tech,2021.

[9]吴雁平.改革开放40年档案学学科发展数据可视化分析报告[J].中国档案研究,2018(02):52-71.

[10]方一言.我国档案期刊情报功能及其文献老化研究[J].上海档案工作,1993(01):20-22.

[11]刘伙玉.基于CNKI的图书、情报学与档案学学科文献半衰期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01):106-111.

[15]潘连根.简论档案学元理论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5(12):9-10+8.

[16]王宁,李孟秋.国外档案学学科学位设置与科研发展领域分析——基于对国外55所院校的调查[J].档案学通讯,2022(03):104-112.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肖秋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宗礼阳,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来稿日期:2022-12-20)

猜你喜欢

档案学
中国档案学会 浙江省档案学会“深入践行‘三个走向’”学术征文获奖名单揭晓
《1949年至1966年的中国档案学》
丁海斌主编《档案学概论》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历史追溯与革新路径: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阐释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
简论档案学元理论研究
省档案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南京召开
浅谈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