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学史论证和模型建构的深度教学策略探究

2023-05-30田敏

中学生物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模型构建

田敏

摘 要 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1课时)为例,采用科学史论证和模型构建相結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对中间信使RNA相关的科学史资料进行论证,并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修正和完善转录模型,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 科学史论证 模型构建 RNA 转录

中图分类号 G633. 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前一章中,学生已经论证出 DNA 是遗传物质并构建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梳理出基因、DNA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了基因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科学史论证和模型构建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深度学习基因的表达过程。本节课为后续学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生物的进化和基因工程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高中生物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像生物学家一样去思考,领悟其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理性的科学思维,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及创新实践的能力。论证式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论证科学家研究过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使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得出观点、再支持或辩驳、得出正确结论的论证过程,发展了学生演绎与推理、批判性与创造性等科学思维,促进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因此论证式教学有助于新课标强调的核心素养达成。模型构建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的物质与过程,突破了学生主体思维的认知限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下文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根据相关的科学史,采用论证式教学策略并进行模型构建,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3 教学目标

(1)通过科学史资料论证,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的方法,概述 DNA 分子上的遗传信息是以RNA为媒介指导蛋白质合成,体会生命的信息观;

(2)基于科学史论证,运用模型与建模的方法,小组合作动手构建、完善并制作转录的模型,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解释DNA如何将遗传信息传递到RNA,建立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科学思维;

(3)形成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的观念,认识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

4 教学过程

4.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备受关注。结合时代背景,教师以新冠病毒疫苗为例,播放几款已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路线的视频,提出问题:① 在DNA疫苗研发中,为什么在细胞内导入的是基因,但得到的是S蛋白?② 基因与蛋白质有什么关系呢?③ mRNA疫苗研发中,为什么在细胞内导入的是RNA,得到的也是S蛋白?④ RNA和蛋白质又有什么关系呢?以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继而展开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跟随科学家的脚步,探究基因与蛋白质的关系。

设计意图:新冠疫情的爆发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通过生物学知识解读新冠疫情,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升华。

4.2 科学史论证,获取新知

4.2.1 论证中间信使的存在

教师针对遗传物质的产生场所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提出问题:细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指导核糖体上蛋白质的合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DNA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假说二:DNA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且由提出两种不同假说的学生代表阐述理由。接着,教师先展示科学史1及其观点:DNA作为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科学史2的实证,引导学生从空间水平上排除假说一,得出结论:转录需要中间信使的参与。

4.2.2 论证中间信使的本质

教师提出问题:DNA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那中间信使是什么物质呢?学生的猜测可能是RNA、糖类、脂质等,同时,学生通过比较化学组成和结构组成,认为RNA是中间信使的最佳候选者。接着,教师展示科学史3,克里克同样提出了RNA是中间信使的假说。这与学生的猜想不谋而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教师展示科学史4和科学史5,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并由细胞核移动至细胞质中。最后教师展示科学史6,引导学生得出结论:RNA 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通过这一系列科学史的实证,克里克提出的假说得到支持,即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移动到细胞质中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科学史论证,带领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科学本质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与科学家的思维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史中科学家运用假说演绎法、加法原理、减法原理和同位素标记法等,完整还原了RNA作为中间信使的发现过程,学生从中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了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批判性科学思维和分析讨论等科学探究能力。从化学组成和结构组成两方面分析比较 DNA 和RNA,帮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并渗透一定的信息观。

4.3 实践探究,模型构建

4.3.1 阅读文本,初构模型

教师提出问题:转录的场所,原料、模板、能量和酶等是什么?学生根据问题针对性地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后回答问题,并得出转录的概念:在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叫做转录。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获取的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模拟DNA转录过程的物理模型。教师首先介绍构建模型所需的教具,小白板上是已解旋的基因图片,有基因A和基因B两种(图3);袋子里的小卡片代表游离的核苷酸,包含若干个不同的碱基A、T、C、G、U(图4)。

小组成员动手构建转录的模型,形成一条完整的RNA单链,并由两个小组展示构建的模型。在模型初构的过程中,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对DNA和RNA的特有组成不明确:形成的RNA上含有碱基T,并与DNA上的碱基A配对; (2)对转录过程中的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不清晰:无法根据转录的方向判断以哪一条链为转录模板。

4.3.2 播放视频,修正模型

教师播放转录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利用视频中直观生动的微观分子变化,对其构建的模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修正与完善。接着,由两到三个小组派代表演示修正后的模型,其他小组成员对模型进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3.3 动画演示,深挖模型

由一个小组以动画的形式演示A基因的转录过程,学生讲解转录步骤:解旋—配对—聚合—释放,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检测了学生对转录的掌握程度。

接着,由分别构建A基因和B基因的两个小组代表将A基因和B基因连接,比较分析DNA上基因的转录情况。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深挖模型:(1)转录时,DNA链完全解开吗? (2)一个DNA分子中某个基因转录时,其他基因是否一定也在进行转录? (3)一个基因的两条链都能转录吗? (4)不同基因的模板鏈是否相同? (5)转录方向如何判定?

设计意图:转录是一个微观变化的过程,学生通过亲手构建模型将微观动态形象生动化,有助于帮助学生熟悉每种分子的特点、作用以及相互关系,促进学生对生命现象本质的掌握。通过对比A基因和B基因的转录模型,对其差异进行思考,学生加深理解了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由一个基因的转录上升到DNA上多个基因的转录,使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基因选择性表达的本质。在整个构建模型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探讨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4.4 比较归纳,提升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比较DNA复制与转录的异同及意义,明确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如DNA复制和转录中都存在解旋,但作用的酶种类存在差异,DNA复制中为解旋酶,转录中为RNA聚合酶,这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总结,又是对上一章中DNA复制的检测。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DNA复制和转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归纳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等科学思维。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的落实为核心,运用科学史论证和模型构建等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科学史资料,找到中间信使RNA,并结合模型构建,将抽象的生物学分子动态变化转变为生动可见的实物模型。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加深了对转录本质的理解,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奇妙过程,感悟到生命科学之美。整节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简入难,学生逐步达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19-21,77.

[2] 王星乔,米广春.论证式教学:科学探究教学的新图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0 (10):50-52.

[3] 李金赫.高中生生物建模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科学发展,2021,3 (10):169-170+177.

猜你喜欢

模型构建
基于“轻绳、轻弹簧的力学分析”为例探讨高中物理解题模型设计
社会资本视角下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在高数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