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边传播视域下戏曲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非语言符号运用

2023-05-30唐衍欢陆绍楠

歌海 2023年2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东盟南宁

唐衍欢 陆绍楠

[摘 要]周边传播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该视域研究戏剧表演中的非语言符号,不仅能拓宽戏剧表演的探究视野,而且能为周边传播提供实证参考,具有比较独特的意义。而非语言符号作为语言符号之外的信息载体,同样具备交代戏剧剧情的功能,而且能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领略多元文化,弱化交流隔阂。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荟萃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优秀导演、演员等,是广西近年影响最深远的活动之一。

[关键词]周边传播;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非语言符号;国家形象

周边传播是“在有效的主权辖区边界两侧进行的、介于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之间的一种综合性信息传播活动”1。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全面启动、中国与东盟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的举办等系列事件都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关系越来越密切,周边传播的必要性越发凸显,是近几年学界和业界热门研究的话题。根据传播对象的接纳程度和好感度,笔者认为周边文化传播是较为合适的柔性手段。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2戏曲强烈的民族性使之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在我国艺术界独树一帜,其发展及传播应当受到重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加快中国戏剧“走出去”、深化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理应成为当前学界的题中之义3。

非语言符号在戏剧表演中,尤其是在传递舞台信息和表达角色情感上,发挥极其显著的作用。以周边传播视角研究戏剧表演中的非语言符号,既能拓宽戏剧研究的学术视野,又能为周边传播领域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对当今戏曲的继承与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活动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产生的,2013年开始由南宁市政府举办,持续至今。来自94个国家、地区的表演团体参加了活动,合计演出150余場,吸引174名戏剧专家及10万多名受众参与,是广西近年来规模较大、影响最为广泛的艺术节之一。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既是我国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塑造我国优良形象的一个重要文化输出平台。该活动加深我国与东盟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各国民众间的友好往来,营造民心相通的良好国际氛围,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和谐互助、共同发展的进程。

本文分析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国戏剧所运用的非语言符号,回答我国戏剧中非语言符号的表现方式有哪些,这些非语言符号在戏剧表演中产生何种影响,非语言符号在周边传播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以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为我国与东盟戏剧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一、非语言符号概述

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认为:“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符号就是传播主体间信息传递的载体,具有传达信息、思想、观点的作用。现代语言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2。世界各国学者对语言符号的概念认同比较相近,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语言符号是由人工创造的、以书面字符和口头表述两种形式进行传播且具有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载体。非语言符号是相对于语言符号而产生的,可以定义为人工创造的语言符号之外的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信息载体,具有普遍性、补充性、系统性、多义性等特征。

目前学界对非语言符号没有统一分类,大家众说纷纭。学者李彬将非语言符号分为体语、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3。石长顺先生将电视中的非语言符号分为动态无声的非语言符号、静态无声的非语言符号和有声的非语言符号三类4。学界普遍将非语言符号分为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美国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5非语言符号在戏剧表演过程中的权重较高,在信息传播及跨文化交流中举足轻重。于表演者而言,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能帮助表演者更好地向观众传递角色基本信息及性格特点,辅助演员获得较好的表演效果;于观众而言,运用服装配饰、背景音乐、舞美造型等具有美学价值的非语言符号,既可以提高节目的趣味性,给观众带来恰当的视听体验,又能传达因语言隔阂而无法传递的信息,消减不同国家观众间的文化差异和区隔。所以,能否在舞台上恰当地使用非语言符号是决定演出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

二、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非语言符号的呈现

(一)音乐符号的运用——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音乐符号是辅助戏剧表演的推手之一。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演员是本体,但表演的直观性、浅显性、具象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此外,若演出全程只有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没有音乐的辅助,则会使表演稍显沉闷,观众很难快速投入剧目的特定情景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演出效果。而音乐具有的抒情性、想象性和外延性特点恰巧能弥补戏剧表演的直白和干涩,为受众提供高品质的视听盛宴。恰当使用音乐能让受众快速区分不同剧目的风格,唤起人们的情感共识和营造浓厚的现场氛围,增强受众的听觉体验。

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舞台音乐符号的运用主要依托各种乐器的演奏。粤剧《金山战鼓》中高胡、扬琴、昔士、中阮、中胡、大笛、横箫、击乐掌板、锣、鼓等具有民族性、多元性的乐器展现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符号。开头急促的锣鼓声显示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随后悠远的高胡音乐则烘托金兵进犯、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伤感气氛,最后高昂的音乐则体现韩夫人梁红玉不惧敌人来犯,誓要保卫国家的决心。这些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既烘托气氛,也让观众处于剧目所需要的特定意境之中,带给受众强烈的现场感和震撼力。相对于单调的语言叙述,音乐的运用更能加深人们的感官体验,更易引发人们心灵的同频共振。

(二)服饰符号的运用——传达人物的特定信息

服饰符号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穿着打扮,我国一般俗称为“行头”,主要包括人物的衣服、裤子、鞋履、头饰等与舞台表演相关的服饰。戏剧作为综合的艺术,从古至今,服饰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戏剧服饰本身就自带有艺术表现力和吸引力,是增强舞台表现力的形式语言。合理运用服饰符号有助于构建人物形象、渲染舞台氛围、凸显戏剧主题、吸引观众视线。

戏剧表演中演员的服饰既要与角色的年龄、性格、身份、职业等要求相呼应,还要适应戏剧的主题思想、艺术特征、规定情境、时代特色等。因此戏剧中不同的角色都有属于自身的服饰,观众一般通过服饰就能判断出角色的身份和剧中的情境。

粤剧《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装扮就具有民国时期我国水乡妇女的特点。她身穿蓝底白花上衣,蓝色棉布裤子,腰间系一条青色围裙,脚上穿着黑布鞋。胡传魁、刁德一两人身穿黄绿色军装,腰间系皮带,腋下挂着棕褐色枪套,头戴印有青天白日标志的军帽,这些服装符号的运用向观众传递了身着国民党军服的两人与阿庆嫂之间身份的对立,为后面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使表演具有戏剧性。剧中角色的服饰不仅展示了民国时期我国农村妇女的形象,也使观众对于民国时期我国的服装文化及生活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传统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

(三)布景符号的使用——营造浓郁的国风意境

场景的组合搭建是否合情合理也是决定受众能否身临其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舞台上各物件之间的恰当搭配对揭示剧情、烘托背景、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等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舞台布景设计能达到凸显规定情境、抒发人物情绪、打造舞台形象、呈现舞台风格、渲染场景氛围等锦上添花的效果。

我国的舞台布景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用写实的方式表现,按照剧目特定的环境进行布置,目的是让观众看到剧中人物所处的外部情境,强调布景与剧情的贴合性和真实性,也可以用抽象的写意风格表现,通过暗示的方式使观众间接感受到角色的环境,注重布景的表现性。任何戏台布景都意在呈现一种与剧本相协调的空间和意象的结构,使之能够自然融入人物的规定情境中,带给观众真真切切的感受。

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的舞台布景大多数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粤剧《沙家浜·智斗》中采用富有我国传统特色的水墨山水画样式的配景,营造出山清水秀的江南风貌,充满浓厚的“中国风”意境。舞台上桌椅茶壶等物件的摆放则揭示故事所发生的具体场景,使观众一目了然。

粤剧《女驸马·洞房》则为观众展现我国的婚嫁文化,该剧的布景随处可见含有国风元素符号的装饰,如布满刺绣的凳子、大红色的台桌、鲜红色的大蜡烛等。在戏剧中,舞美工作者将舞台布景作为符号,体现了剧情发展的情境,也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四)妆容符号的运用——塑造剧目人物形象

妆容符号是指运用化妆工具与化妆用品,采取不同的化妆技巧和方法,在演员脸上呈现不同妆效。恰当运用妆容符号,能够从外貌层面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社会关系,显著提升不同角色的辨识度,塑造出丰满的戏曲人物形象,加深受众对剧中人物的理解。

京剧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出现颇多,造型师为了区分剧中人物,塑造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往往采用不同妆容的化法。如京剧中的青衣和花旦,前者主要指端庄、严肃、正派的女性人物,年龄比花旦要大,而后者一般是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年轻女子。为了更好展示不同旦角的人物形象,在给青衣旦化妆时,化妆师打的面颊红较淡,或者在红色中添加白色,使青衣旦的脸部妆容更淡雅、大气,塑造大女主的形象。而在给花旦化妆时,为了突出花旦的少女形象,化妆师会加重花旦脸颊红的明度,整体妆容与青衣旦相比更加浓艳,让整个人物看起来更具有青春活力、乖巧可爱。

脸谱也是化妆师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段。颜色不同的脸谱所蕴藏的含义也不同,如红色脸代表忠诚直率,黑色脸代表公平正直,白色脸代表狡猾奸诈等。这类展现人物个性的脸谱在净角1中运用较多,化妆师通过五颜六色的脸谱将角色的个性品质外化,增强人物形象的辨识度。

人物形象塑造是戏剧表演中的核心,而戏剧化妆则是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运用个性化的妆容符号,以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不同角色的内外特点,能带给观众更直观的视觉冲击。

(五)肢体语言的使用——凸显演员的舞台表现力

戏剧是动作的艺术,肢体语言是戏剧表演中举足轻重的技巧之一。演员通过身体的灵活运动,将各类动作作为信息和情绪表达的载体,充分协调以取得更好的舞台效果。每一个动作都起着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及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最终实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标。观众情绪的变化也会受到演员在舞台上行为的影响。

在粤剧《碧海狂僧》小鹏到海边寻找飘红的那段戏中,小鹏在舞台中徘徊张望的动作表现了小鹏寻人之急,最后双手一摊则表现他寻人无果后的无奈,颤抖的步伐、掩脸抹泪、低头等动作则表现小鹏以为飘红已经投海自尽后心中的懊悔和痛苦。演员通过运用肢体语言把小鹏内心的情感以非语言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较好地展现了角色的魅力和感染力。

此外,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够较好地突显我国戏剧表演中“手、眼、身、步、法”的传统艺术技能,使受众能够充分领略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学精华。

(六)表情符号的运用——提升戏剧表演的观赏性

神态表情本就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既要便于观察又要传递信息。演员合理运用表情符号,既能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又能对台下观众的情绪产生影响。在粤剧《沙家浜·智斗》中,刁德一属于反面人物,他的面部表情通过放大外化的表现形式呈现给观众。演员用飘忽不定的眼神来展现角色老奸巨猾的性格,用瞥眼、微微上扬的嘴角来表现他识破阿庆嫂是新四军卧底后的得意。阿庆嫂在独白时皱眉的表情则表现她已意识到刁德一的不怀好意,必须谨慎应对他的试探。在整部剧中,演员的面部神態表情丰富,具备一定观察性的同时还能准确传达人物信息。

三、中國—东盟(南宁)戏剧周中非语言符号的影响

(一)领略多元文化差异——拓宽受众视野

不同国家地区的戏剧在舞台上所展现的非语言符号,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戏剧风格,将异文化的非语言符号呈现在舞台上,有利于受众了解本土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成长的观众都会习惯运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去看待和评价他人,当多元文化间产生冲突时,由于不同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存在高低差异,先进国家的观众总会倾向于支持本土文化而否定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以取得对他文化的支配权。

在戏剧表演中融入非语言符号元素,能让受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接触到多元文化信息,拓宽自身视野,加深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减少对其他国家的误解,缓解与其他文化间的冲突,削弱文化中心主义对受众的影响,让受众意识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只有尊重外来文化,增进对其他优秀文化的认知,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进步。

(二)消除语言隔阂——增进艺术交流

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是一个由多个国家地区的剧团汇聚在一起进行表演的大型戏剧活动,由于文化、认知等差异,观众之间、表演者之间、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一定会存在隔阂,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符号所能发挥的信息传递作用非常有限,而运用非语言符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障碍,降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流的不确定性,成为不同种群之间、国与国的百姓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戏剧正是以展现各种非语言符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将表演中需要呈现的内容传达给受众。恰到好处的音乐、服装、布景、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之间的配合让观众对表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哪怕语言存在沟通障碍,也不会影响受众对表演内容的大致理解,这也是艺术家们互相学习和促进的基点。

(三)交代戏剧背景——营造戏剧氛围感

戏剧中过多的语言背景交代会显得拖沓沉闷、单调乏味,难以长时间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来能使戏剧表演更加自然生动流畅,二来能使观众沉浸式地投入观剧之中,起到不言而喻的传播效果。

越剧《洗心记》的主角是杨府女主人允青梅,她是一个专横跋扈、十分强势的人,通过“生病”控制着杨万石一家。如第一幕:在寒冷的冬天,公公杨万器衣着单薄到外乞讨,丫鬟秋菊心生怜悯,偷偷为其送饭,不料此事被允青梅知晓。她交叉着手,对秋菊怒目而视,秋菊被吓得神色慌张,弯腰低头不语。随后允青梅抢走秋菊手里的饭,随手仍在地上。杨万器因为儿媳的行为被气得发抖,但因儿子十分懦弱,对妻子言听计从,杨也只能摊手表示无奈。为了赶走公公,允青梅假装生病,此时演员先是皱眉,而后捂着胸口做痛苦状,最后跌坐在凳子上。这一系列动作既向观众展示了允青梅的狠毒和狡猾,也营造了一种翁媳不和的紧张氛围。

除了大量动作符号,该剧开头还运用布景符号、灯光符号来“描述”背景,如没有叶子的树枝、刻有“杨家庄”三字的石头、深蓝色的灯光等,暗示剧情发生在冬天,地点是杨家庄。

各式各样的非语言符号运用对营造戏剧氛围起到积极作用,让观众明了情节的同时,也感受到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所处的历史背景。

四、非语言符号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周边传播中的作用

(一)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1由于历史问题、经济模式、利益纠纷和政治分化等纷繁复杂的原因,国与国之间的误解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与东盟不少国家地缘相邻、部分文化同源或接近、部分语言相似,积极地进行周边传播正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妙事。

文化相似的先天基础条件是展开周边文化传播的绝佳切入口,艺术天生所具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又有着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戏剧本身就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古今故事传达本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绝大部分演员和观众之间语言沟通不顺畅的问题,恰巧能通过戏剧中的非语言符号得到解决。由此可见,戏剧中的非语言符号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在周边文化传播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粤剧《金山战鼓》中梁红玉的扮演者唐林琳就通过其气势磅礴的动作和坚韧不拔的眼神,展现了一位面对金兵进犯时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婺剧《穆桂英》中,穆桂英带领杨门女将积极抗辽保宋,舞台上一段数分钟的女将们与辽军打斗的场景,不仅展现了武旦的表演功力,更展示了将士们面对危险毫不畏惧的精气神,赢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

由此可见,合理地运用非语言符号,不仅能展现戏剧“大场面”带给观众艺术的享受,也能柔性地输出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家国情怀。这些不仅助力我国与东盟各国老百姓民心相通,帮助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也有助于打造友善且具有亲和力的大国形象。

(二)促进“非遗”周边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骄傲,更是对外交流的王牌文化产品,“非遗”不仅要被保护、传承,更要走出国门。

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作为东道主的我们展现了琳琅满目的优秀经典作品,不仅有京剧、粤剧、藏戏、花鼓戏、越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戏剧周是“非遗”周边传播不可小觑的平台,也是拓宽对外传播渠道、突破文化地域之限的重要途径。

戏剧表演中,非语言符号属于信息传播的载体,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舞台上合理使用该类符号,一方面可向观众传递剧情信息,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周边传播。如广州戏服,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粤剧中不可缺少的行头。受众在观看粤剧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该服饰,加深对粤剧的认知和了解,促进粤剧的传承与振兴。

结语

文化的周边传播主要通过媒介和符号来传达。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是周边传播使用的手段,而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能有效减少语言区隔和文化差异,助力戏剧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消弭国外有些人对中国国家形象误解的隐患,赋予我国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使周边传播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今,戏剧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休闲娱乐性节目,它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我国戏剧的周边传播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已然产生近者悦、远者来的效果。

作者简介:唐衍欢,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南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陆绍楠,南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类立项课题(第三期)“网络综艺节目主持人表演的审美取向研究”(项目编号:2021QGRW046)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陆地、许可璞、陈思:《周边传播的概念和特性——周边传播理论研究系列之一》,《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2李丞:《戏曲进校园的精准化路径探讨》,《歌海》2017年第3期。

3陶丹丹:《“一带一路”中国戏剧跨文化传播:问题与进路》,《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69页。

2奚晓霞:《教育传播学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68页。

3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第99页。

4石长顺:《电视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第67页。

1彭敏:《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特点与运用》,《传媒》2011年第11期。

1净角一般是带有鲜明人格特征的角色。

1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1《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巩固拓展非遗扶贫成果》,http://ent.people.com.cn/n1/2021/0520/c1012-32108973.html。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东盟南宁
数读南宁
眷恋南宁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中国与东盟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