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紫阳县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思考
2023-05-30吴世君
吴世君
紫阳县地处陕西南部,汉江横贯全境,北有秦岭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无霜期高达260天,有独具特色的山水、森林等生态资源。新石器、商周、两汉都在紫阳留下了很多遗址,贡茶民歌文化积蕴厚重,素有“茶乡”“歌乡”“橘乡”之称,是宜居宜游的旅居休闲富硒养生地。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根本遵循。紫阳县面对中省要求,如何有效利用山水文化资源,坚持发展与保护协同、产业与生态相融、重塑与提质并举,抓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笔者特提出以下思考。
一、紫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立足中省市政策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十四五”时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紫阳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着重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激发新动能。在生态旅游融合大背景下,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相融合,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山水硒、茶歌道”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结合板石文化、非遗、民歌文化、美食文化等资源,研发生产一批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主题鲜明、要素完善的生态旅游项目,发挥旅游新业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
二是全域旅游创建举措开启新模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陕西省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域旅游的陕西路径,推出了五年行动计划。2023年年初,安康市政府出台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为紫阳在“十四五”期间对生态旅游生产要素的配置、产业发展的布局明确了发展方向。紫阳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顶层设计,抓好工作落实,实现全域旅游、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促进生态旅游产业提效增质。
三是乡村振兴带动战略寻求新突破。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休闲乡村和旅游特色名镇。紫阳县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强化乡村公共文体服务,积极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提升生活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省级旅游特色镇的创建,推进乡村振兴。
四是创新驱动赋能发展催生新活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地位凸显。科技创新催生旅游应用新场景,数字赋能推动内容革命、消费革命。“新基建”“数字生态旅游”等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建设推动生态旅游产业步入智慧时代。
五是绿色循环发展路径构建新契机。紫阳县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区,优质的山水生态资源后发优势强劲。紫阳县在“十四五”期间充分挖掘内生动力,立足生态优先的绿色循环发展道路,全面融入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产业协同发展体系,重点突出紫阳老城文化、富硒文化、民歌文化、贡茶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养生文化、中医文化、商帮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绿色循环发展道路。对标政策导向和投资动向,创新项目策划、包装,谋划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
六是富硒资源富集优势聚生新潜能。安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重点抓好生态康养、富硒产业两个“千亿级”产业,谋划项目和推介招商,制定出台全市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紫阳作为富硒核心区,是中国第二大富硒资源集聚区,土壤硒均值达到0.49 mg/kg,局部达到16.515 ppm,是中国十大富硒之乡,是目前发现的全球面积最大、富硒底层最厚的富硒区。紫阳紧扣富硒百亿产业链发展目标,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完成全县富硒资源详查与综合评价,持续推进蒿坪、双安、汉王富硒产业聚集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市富硒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全省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国富硒产业样板区,突出延链、补链、强链、融链,着力培育“硒+X”全产业链的新潜能。
七是交通升级市场消费迎来新增长。安康作为陕西的南大门,位居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具有“一市连四省”“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安康不断完善立体交通网络,依托机场、高铁、高速路、水路等立体交通优势,积极打造陕、川、鄂、渝区域交通枢纽。紫阳县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其客源市场半径增大,旅游消费将迎来新增长。
(二)立足紫阳实际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首先,紫阳文化资源富集,具有唯一性。紫阳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文化融合性强、包容性大、积淀深厚,形成了中国道教南派养生文化、紫阳贡茶文化、民歌文化、板石文化、会馆商帮文化,以及以紫阳蒸盆子、三转弯宴席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民间社火、跳端公、紫阳道场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构成了紫阳独具特色、脉络清晰的文化体系。
其次,紫阳生态资源唯美,具有多样性。紫阳是全国罕见的富硒之地;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全国最早的贡茶产地;民间创作出了5000多首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原生态民歌;瓦房店会馆已有300多年,馆内清代彩绘壁画全国罕见。全县有旅游景点近百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县级文物点数百处。无论是山水风光还是民俗文化,都兼具南北地域风格,汇集秦楚神韵,“山水硒、茶歌道”等生态资源丰富且具有竞争优势。
最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典型性。紫阳凭借贡茶、硒源获得了“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旅融合十强县”、“世界硒源·中国硒谷”核心区的美名。同时,紫阳还是著名的橘乡、板石之乡、厚朴第一县。紫阳依托山水硒生态资源禀赋,适时而动,科學谋划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以“汉江画廊·茶歌紫阳”为旅游品牌,集中精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培育了“汉江画廊游、任河亲水游、茶马古道游、民歌文化游、休闲自驾游、生态康养游、亲子研学游、非遗体验游、特色美食游、红色经典游”十大旅游产品,推动生态旅游成为紫阳新兴产业和后续支柱产业。紫阳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具有紫阳特色的休闲度假旅居康养目的地。
二、紫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
(一)生态旅游形象特质不突出
紫阳虽具有生态环境优美、富硒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但对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产品开发不足,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休闲、度假、康养、体验、旅居、研学等产品;生态旅游产业宣传营销的点、线、面结合不到位,知名度不高,优良资源尚未转化为旅游产品,没有塑造形象特质。
(二)生态旅游产业业态不健全
一是文旅项目开发不够。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酒店民宿、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差。二是文旅商品开发滞后。文创商品的地方特色不突出、附加值不高,缺少拳头产品。三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缺乏动力支撑。目前,景区景点体量较小、质量不高,旅游基础设施不足,既缺少“高大上”的引擎项目,又缺少“小而精、特而优”的业态项目。
(三)生态旅游服务质量不高
外来人才难引进,现有人才难留住,严重缺乏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尤其缺乏既熟悉地方文化,又懂创意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导致紫阳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
(四)生态旅游产业融合不深
一是文化资源在旅游发展中融入不深。紫阳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资源,自然景观中原有的文化元素没有得到全面展示,游客难以领略紫阳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民俗风情。二是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商品开发欠缺。长期以来,紫阳在旅游发展中只看重景区基础建设,对旅游产品盈利点的策划建设重视不够,严重落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各景区的文创产品档次低、千篇一律,除了茶,没有更多的选择。相关部门对能体现紫阳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及民间工艺品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和开发,导致缩短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减少了消费量,制约了生态旅游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出。三是生态旅游产业体验活动严重匮乏。文化娱乐、生态旅游演艺、亲子互动等文化体验项目和夜间活动的匮乏,导致游客只能“白天看风景、晚上睡大觉”,夜间经济还没形成聚合力,影响了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五)生态旅游运作模式不优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生态旅游产业资源管理分属不同行政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不能有效协调融合。二是运作模式落后。生态旅游产业仍处于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的阶段,产业开发仍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但拥有产业资源的县文旅投资公司又没有很好地发挥市场作用,导致资源没有转化为资本、资本没有转化为资金,产业项目开发总体上投资实力不强、力度不大、速度不快,文创产品的开发运作更是后劲不足、动作迟缓。三是政策扶持较弱。在政策扶持方面,政策的超前性不足,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在土地储备、财政补助、资金倾斜与奖励等方面,难以调动各方积极性。此外,政府在旅游营销、节庆活动、设施维护、项目建设等方面专项投入较少,在生态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上后劲不足。四是景区旅游长效收益链缺失。因为景区为全域开放式景区,门票制度尚未建立,运营企业均无门票收益,景区内也没有开发盈利项目,导致旅游市场关注度低、长效收益链条缺失。
三、紫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先导、引流、杠杆产业,会为紫阳积聚人气,提升县域土地价值,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品牌附加值。因此紫阳县要围绕“安康市生态旅游千亿产业链”的培育目标,进一步加快生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建链、延链、强链、融链布局。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融合发展,按照“全域规划、分步实施、盈利优先、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围绕提升生态旅游产业形象,增强生态旅游产业吸引力,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以县域一体化联动为基础,以生态旅游项目推进为重点,以生态旅游品牌打造为焦点,以生态旅游产业盈利为目标,形成“一核引领、两轴联动、三区支撑”的全域联动发展新格局。其中,“一核”即紫阳老城文化旅游核,催生县城旅游活力;“两轴”即汉江水韵文化体验轴(汉江、国道541)、任河山水生态体验轴(任河、包茂高速G65),纵横驱动,连点串线扩面,形成全域旅游串联纽带,打造紫阳最美的汉江风情画廊和山水路游公园,拓展自驾旅游新业态,讲述紫阳山水生态文化;“三区”即陕甘茶马古道景区、擂鼓台景区、贡茶古镇景区,通过景区存量提升优化、康养产品增量引爆,引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三区的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业态布局,进而推动A级景区的创建。同时,培育打造“一城五镇十村”乡村旅游差异化业态,把文笔山旅居度假区、蒿坪硒养小镇、高桥田园小镇打造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形成三区支撑、多镇共建、乡村全域联动旅游的新格局。不断推动生态旅游资源向生态旅游产业的持续转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加快提升生态旅游产业产品质量。
(一)打造一流的生态旅游产品
一流的旅游品牌和产品是推进生态旅游融合的基础。紫阳县将依托汉江生态经济带,立足秦巴腹地,深度融入关中、成渝、江汉三大城市群,挖掘“山水硒、茶歌道”特色资源,加快核心景区、重要节点、精品线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建好一个核心、做靓两张名片、加快三重融合”的发展思路,推动城旅、文旅、茶旅、农旅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旅游发展动能,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格局,促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开发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全域旅游质量水平,加快数字旅游建设,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探索一条符合紫阳全域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建好一个核心。”立足文笔山和县城特色资源,放大紫阳城区山水环抱的环境优势,促进文旅产品开发与山水环境的结合,突出生态特色,营造由山城、江水、茶田元素组成的立体山水景观。紫阳县应以建设汉江沿岸独具魅力的山水人文特色县城为目标,建好县城核心区。围绕“一江两岸三区”整体布局,以老城为核心,打造山、水、城旅游会客厅和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围绕县城山、水、城、文资源基底,逐步完善文化长廊、景区节点、购物商街、夜间休闲等产品,通過文笔山联动县城一江两岸,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围绕山城、文化节点等资源,以城区、东城门、木牌楼等为重点,提炼紫阳文化资源的特色,打造山城文化沉浸节点。以形象展示、休闲会客、主客共享为目标,通过景城一体、服务升级、业态焕新等举措,来打造旅游集散、主题购物、文化展示、公共休闲、餐饮住宿、休闲康养等业态的主客共享、生态宜居的旅游会客厅,夜间休闲经济发展承载地和硒养旅居目的地。
做靓两张名片。”“十四五”期间,紫阳依托独特的富硒资源,深挖紫阳文化体验、硒养度假资源,全力培育文旅康养产业,推动百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紫阳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紧扣富硒、茶韵、道源、民歌、商帮、民俗的文化元素,依托提升茶旅、文旅融合竞争力,做靓富硒养生名片。保护紫阳良好的生态环境,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对以汉江、任河、洞河、汝河、渚河、权河等为代表的河流湖泊亲水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构建以凤凰山、米仓山、大巴山为代表的山乡、森林康养避暑度假体系,做靓汉江宿集旅居度假名片。
加快三重融合。”首先,引导“城市更新+生态旅游”融合,充分挖掘紫阳“老城记忆”的历史文化,培育汉文化主题街区、文创产品、休闲业态来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同时以旅游节庆为引擎,盘活存量、释放增量,建立市场引爆点,推动紫阳县城由空间开发向景城同建转变,实现文化引领、城市焕新、品牌重塑,提升老城记忆的知名度、美誉度,助推“小县斗城”向“小县大城·名县美城”转型。其次,促进“产业转型+生态旅游”融合,引导产业智慧应用场景,重点培育旅游业与文化创意、旅居康养、研学教育、画舫游艇、乡村休闲、户外自驾等新型产旅融合业态,凸显紫阳休闲卖点,形成紫阳经济新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旅游业辐射带动作用。最后,推动“乡村振兴+生态旅游”融合,立足盈利思维,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乡村民宿为抓手,融合采摘休闲体验等活动载体,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画、一线一貌”的乡村画卷,来丰富乡村旅游类型,实现从传统休闲向沉浸体验转变。依托“山水硒、茶歌道”资源加持,争取3~5年内,集中精力打造擂鼓台森林康养、陕甘茶马古道、焕古贡茶古镇3个A级景区,文笔山民宿旅居、蒿坪美食硒养、高桥农耕体验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按照“小而精、秀而美、闲而乐”的发展思路,提升创建一批A级景区、旅居度假区、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打造具有差异化、独特性和收获感的高品质旅居产品,引导乡镇创建景区和民宿度假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观光休闲向旅居康养迭代发展。
(二)塑造一流的生态旅游品牌
一是挖掘培育旅游个性化。生态旅游产业只有发展与众不同的个性品牌,才具有生命活力。“汉江画廊·茶歌紫阳”和“寻味汉江·颐养紫阳”两个旅游定位,应根据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和紫阳实际进行整合。“汉江画廊·茶歌紫阳”主题平淡、无法具化,“寻味汉江·颐养紫陽”主题宽泛、同质化严重,整体感觉这两个形象定位特色不鲜明,个性不凸显,差异不突出。综合紫阳生态旅游产业资源特质和比较优势,将生态旅游产业形象定位为“硒谷茶乡·颐养紫阳”。“硒谷茶乡”表述紫阳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硒谷茶乡具有唯一性、差异性、排他性、垄断性,且容易物化、活化、固化、神化;“颐养紫阳”表示紫阳生态和人文条件优越,是宜居宜游宜养的现代生态新紫阳,直接定位为“颐养紫阳”,既简单明了又主题突出,更方便传播。同时,对旅游重点镇进行全面的生态旅游产业资源深度挖掘和比较性研究,确定其生态旅游产业定位,如“道养福地·膳食汉王”汉王镇,“生态茶田·硒养蒿坪”蒿坪镇,“山水峡湾·静养毛坝”毛坝镇,“丹青水墨·贡茶焕古”焕古镇,“廊桥风情·稻香高桥”高桥镇,“茶马古道·会馆故事”向阳镇,“烟雨江南·水乡洞河”洞河镇。二是构建生态旅游产业形象体系。紫阳县组织人员充分挖掘“硒谷茶乡·颐养紫阳”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有效提升生态旅游产业文化特质,构建生态旅游产业形象传播体系。三是保持生态旅游产业形象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生态旅游产业形象的建立是漫长的过程,从短期看,投入和产出看不到效果,但从长期看,良好的生态旅游品牌是最宝贵的资源。目前,要紧紧围绕“硒谷茶乡·颐养紫阳”生态旅游形象,形成独具特色的景区风格,城市、镇村的各项建设(特别是路灯、标识标牌、建筑体外观风貌等)要不断注入紫阳生态旅游形象元素,彰显紫阳生态旅游Logo。通过“春品茶、夏亲水、秋采橘、冬赏雪”四季旅游活动,结合全媒体传播手段,向广大受众展示紫阳“硒谷茶乡·颐养紫阳”生态旅游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三)创造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
一是改善软环境。加强对全县旅游行业的指导与规范,建立“全民服务”机制,加强县镇村全领域教育引导,形成“人人都是服务员、处处都是服务站”的思想共识和服务氛围,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行业美誉度。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对宾馆酒店、主题民宿的指导与管理;加大旅游综合执法办度,开展虚假广告、欺客宰客等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综合行政执法,共同创建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三是构建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紫阳县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将其建设成为集旅游信息咨询、线路安排、房间预订、土特产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自媒体做好宣传,为广大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服务。四是加快队伍建设。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旅游经营管理、旅游服务技能、旅游市场营销等人才培养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在县级各部门、各镇、各村、各行业长期开展县情、镇情、村情、户情教育培训,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景区和旅游沿线居民尽可能保持本土民俗原生态特色,开展美食文化、康养文化推广。
(四)开拓一流的生态旅游市场
紫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突围,优先要做精短线,抓本地市场和近郊休闲;然后要大力做长线,聚焦旅居康养发力全国市场。一是明确目标市场。紫阳生态旅游产业目标市场按地域划分为安康、汉中、关中、陕北省内市场和江汉、成渝等省外市场。二是创新营销方式。建立资金筹措、年度考核、奖励机制,加大投入,制作一部形象宣传片、一本旅游画册、一张旅游指南、一套旅游地图、一首旅游歌曲、一个旅游抖音等生态旅游产业宣传招商推介品,全方位拓展旅游市场;加快建立紫阳生态旅游智慧大数据服务平台和业务预订的商务平台。积极参加旅游交易会、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推介会,在中省等强势媒体推出紫阳生态旅游产业形象宣传片,加大全媒体宣传;以“紫阳茶开园节”为主线,突出四季主题节会,做到“常年有主题,四季有节庆,月月有活动,周周有互动”,用节会活动和民俗活动吸引游客。三是加强联动营销。要对与生态旅游产业相关的美食娱乐、特色商品、宾馆饭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战略合作旅行社等相关要素进行整体营销,增强活力,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以硒养旅居康养度假为核心亮点,与县外周边景区合作,通过宣传资源共推、特色线路共建、优惠政策共享、项目招引共抓、文化活动共促的方式,加强区域联动,打造泛紫阳特色区域大游线。
(五)形成一流的生态旅游合力
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大力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树立“一业带百业”大局观念,积极探索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由县级主要领导兼任生态旅游产业链长,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强化主管部门职能,对旅游核心要素加以统筹,有机协调,统一规划。坚持生态旅游产业“一盘棋”思想,教育引导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必然选择的重大意义,增强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决心,做到全方位工作都围绕“生态旅游产业富民强县”工作全力以赴,推进落实。二是健全生态旅游产业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产业土地利用评估体系,制定保障各类生态旅游产业设施用地和开发用地的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三区三线”规定的前提下,优先全力保障生态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开发建设用地。出台优惠和奖励措施,加大对生态旅游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生态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及时解决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四是发挥好县生态旅游公司作用。转变、放大县文旅公司职能,发挥公司生态旅游产业市场主体作用和引领作用,通过控股、合股、参股等方式,扶持一批有一定经营规模、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及乡村精品民宿经营单位,拓展促销活动,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以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抗风险能力。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管理经营新模式,可考虑将“画舫游”“擂鼓台森林公园”“茶马古道”等景区委托或租赁给有市场实力的运营公司进行管理经营,尽快走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融合创新之路。五是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汉滨、石泉、汉阴、岚皋等周边区县的景区合作,围绕游客接待数量、客源结构调查分析、节庆活动、项目招商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同时,开展线路串联、市场共建、客源互送,扩大生态旅游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潜力,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紫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